陳春明,楊 平
(東莞市長安醫院兒科,廣州東莞 523843)
我院為珠三角鎮級二級甲等醫院,醫療預防輻射人口有一百萬左右。為了解兒科住院患者的發病情況,對我院兒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6064例患者進行統計分析,顯示出其特點,以期為兒科疾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我院兒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6064例住院患者。
疾病名稱及分類以國際疾病分類(ICD-10)編碼為標準。
用Excel輸入數據進行分類匯總,1例患兒同時患數種疾病時均按出院第一診斷進行統計。

表1 性別分布(n)
2.3.1 各年齡組患病情況,見表3。
2.3.2 各年齡組主要疾病構成,見表4。
2.4.1 各系統疾病發病情況,見表5。
2.4.216064 例患兒各系統主要疾病構成,見表6。

表2 季節分布(n)

表3 各年齡組患病情況[n(%)]

表4 各年齡組主要疾病構成[n(%)]

表5 各系統疾病發病情況[n(%)]

表6 各系統主要疾病構成

表7 前5位疾病的發病情況[n(%)]

表8 各年齡階段的病死率[n(%)]
兒童疾病分類構成變化的研究可以了解兒科病種變遷,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和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提供依據。由于各地區不同因素的差異,兒童疾病構成的情況也有區別。
本次統計顯示,3年來住院患兒中,男性發病均高于女性,男∶女為 1.79~1.95∶1。 夏秋季發病患者數高于冬春季,這可能與珠三角地區氣候炎熱、高溫時間長、經濟發達、空調使用率高、易受涼生病有關。
從表3可以看出,嬰幼兒是住院的高峰年齡段。這是由于嬰幼兒時期生長發育迅速,來自母體的抗體逐漸減少,而各器官系統發育還不夠成熟,特別是自身免疫功能不成熟,抗感染能力較弱,容易發生各種感染性疾病。
從表4可以看出,新生兒時期主要疾病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和新生兒肺炎。嬰幼兒時期主要是呼吸系統感染和小兒腹瀉病。學齡前和學齡期兒童主要是呼吸系統感染和傳染病。本地區人口構成主要為外來務工人員,居住環境及衛生條件較差,文化程度偏低,產前、圍生期保健和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識薄弱,致各種感染性和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較高。
從表5、6、7可以看出,呼吸系統疾病占第1位(48.82%),主要為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嬰幼兒呼吸系統疾病7121例(7121/7842),占了呼吸系統疾病的90.81%,這與嬰幼兒氣管、支氣管管腔狹窄,黏液分泌少,纖毛運動差,肺彈力組織發育差,血管豐富,易于充血,間質發育旺盛,肺泡數少,肺含氣量少,易為黏液所阻塞,以及此年齡段免疫學上的弱點等有關。第2位是消化系統疾?。?3.65%),主要為小兒腹瀉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這與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代謝旺盛,所需的營養物質和液體總量相對比成人高,但嬰幼兒臟腑嬌嫩,消化能力低下,極易出現消化系統疾病有關。第3位是新生兒疾?。?9.65%),主要是高膽紅素血癥和肺炎,說明本地區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高發區。雖然患者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表7中的5種疾病發病患者數約占兒科住院患者的90%,并且3年來沒有明顯變化,說明這仍然是今后治療和預防工作的重點。
從表8可以看出,1歲以內的患兒是兒童住院的死亡高峰年齡段。兒童年病死率為0.12%~0.23%。我院兒科病死率低與基層醫院一些危重患兒放棄治療或轉上級醫院有關。
綜上所述,本次統計分析提示:①住院患兒男多于女,夏秋季發病率高于冬春季,重點要加強嬰幼兒及圍生兒的管理,對孩子的父母進行健康教育,改善居住環境,改變不良衛生習慣,提高家長早期識別疾病的能力,增強家庭保健意識,使疾病能夠早期發現、早期就診,并且要按時預防接種,除計劃免疫中的基礎免疫和加強免疫外,還應根據本地區流動人口量大、務工人員多的情況,擴大免疫計劃及免疫實施監管;按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及小兒腹瀉病防治規劃來進行病例管理,把降低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小兒腹瀉病、新生兒疾病的發病率作為臨床工作的重點;②住院患兒的病種主要集中在常見病、多發病上,今后要拓寬服務范圍,提高疑難及少見病的診療水平,使珠三角鎮級二甲醫院對于兒科疾病的診療水平向更深層次發展。
[1]王曉雯,王鋒,劉鵬,等.烏魯木齊市兒科7年住院病例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05,6(5):115-119.
[2]周敏,吳超,鄧洪濤.1996-2006年本院兒科住院患者疾病譜變遷及病死率分析[J].重慶醫學,2007,36(22):2310-2312.
[3]朱紅雨,陳香禮.2000-2005年28707例住院兒童疾病譜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15(5):549-551.
[4]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43-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