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遠革
(遼寧省東港市傳染病醫院,遼寧東港 118300)
醫學的發展為臨床用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藥物性肝病的發生率也隨著用藥的多樣性而相應地增加,其中包括保肝藥物也存在著相對不安全性。因該病實驗室無相關性檢測,也無明顯的臨床特征,極易引起臨床醫師的忽視,容易誤診。我院2002~2007年收治38例典型的藥物性肝病患者,臨床表現各不相同,甚至出現致死病例。因此,對于臨床醫師來說,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筆者針對該病的病因、臨床特點、治療及預后,結合我院治療經驗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本組38例均為住院患者,32例有肝病病史。其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發病年齡為18~68歲。
①有明確的應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史。②本組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臨床表現見表1,主要有納差、腹脹、乏力及尿黃等,有皮疹、肝大及皮膚黏膜、鞏膜黃染等體征,實驗室檢查肝功能明顯異常,ALT 80~500 U/L之間,TBIL 17.1~520.0 μmol/L之間,部分見血嗜酸粒細胞升高。③目前能檢測到的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標志物陰性,其中,27例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例為丙型TDB肝炎患者,10例在超聲影像學下顯示為肝硬化患者。④除外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遺傳性肝病、中毒性肝病、梗阻性黃疸,其他嗜肝病毒感染等。通過以上檢查,并結合患者病情演變,可以診斷為藥物性肝病。
所有患者經確診后立即停用可疑肝損害藥物,或改用盡量對肝臟損害小的藥物(因控制原發病如甲亢及結核病而不能停藥),并根據相應病例選用還原性谷胱甘肽、硫普羅寧、甘草酸二胺或復方甘草酸苷、促肝細胞生長素等,保肝、退黃解毒藥物,同時輔以對癥支持治療。其中,5例因肝損害嚴重出現肝功能衰竭,在綜合治療基礎上輔以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后,3例恢復出院,1例痊愈,2例好轉,病程為2~4個月;1例在丙型肝炎基礎上出現肝功能衰竭,后雖進行肝臟移植術,因并發細菌感染,最后多系統衰竭死亡,僅存活3個月;另1例在1型糖尿病基礎上出現肝功能衰竭,因經濟原因,只進行綜合對癥治療,僅存活2個月。本組38例患者經上述綜合對癥治療后,治愈29例(76.32%),好轉 7例(18.42%),死亡 2例(5.26%)。

表1 38例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

表2 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的藥物
本組資料顯示,藥物性肝病在當今社會上有明顯增長趨勢,它給人們的身心及財產造成了不容忽視的負擔,只要遵循科學的治療方法,就能將它降到最低限度。分析近年來該病上升的特點,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近年來結核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糖尿病患者及高血壓患者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對其的認知和重視。②現代人們大多追求養生保健,為適應潮流,名目繁多的各類保健品應運而生。很多人抱著有病治病、沒病健身的目的長期服用。③很多慢性肝病患者治病心切,盲目信服社會上流傳的中藥治本、能根除病毒的傳言而服用中藥“偏方”,長療程盲目服用。④少數治療肝病的藥物致肝損害。
本組藥物性肝病治愈率達76.32%,好轉率達18.42%,死亡率達5.26%(2例死亡病例均伴有較嚴重的原發疾病)。以上數據顯示,我院近年來藥物性肝病的治愈率及好轉率均較高,其原因可能與肝病患者對肝病本身的認識及關注度有關,他們能及早檢查,及早就醫。由于該藥無特效治療,早期停用引起藥物性肝病的藥物,盡早治療是關鍵。因此,提醒臨床醫師在治療前應行常規肝病檢查,定期檢測,盡可能地減少藥物性肝病的發生,把患者的損失降到最低,同時加強大眾宣傳,不要自行服用夸大作用的保健品,不要自行亂用藥或長期服藥。
[1]張濤,賈繼東.107例藥物性肝損害的病因和臨床特點[J].肝臟,2005,10(3):174-176.
[2]王曉今,陳成偉,劉光華,等.231例藥物性肝損傷臨床分析[J].肝臟,2007,12(5):363-365.
[3]陳成偉.重視藥物性肝病[J].肝臟,2006,11(2):301-302.
[4]陳曦,梁冰.藥物性肝炎52例臨床分析[J].肝臟,2005,10(2):131.
[5]黃玲,張栓龍.藥物性肝病43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4):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