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芬 ,陳志遼,張 睿,任英鍵
(1.廣東省恩平巿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站,廣東恩平 529400;2.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廣東廣州 510120)
衣原體盆腔炎是衣原體侵及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引起的炎癥性疾病,常為亞臨床或隱匿性感染,病情遷延反復發作。近年來,抗感染藥使用欠規范,使耐藥菌株日益增多,給慢性盆腔炎根治帶來困難。因此,本文將衣原體感染引起慢性盆腔炎的治療體會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收集160例病例均為我站門診的已婚女性患者,年齡最小20歲,最大45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10年。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全部病例均符合國家衛生部制訂的診斷標準,①癥狀:下腹部墜脹痛,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性交后、月經前后或排便時加重,伴低熱或月經量多,白帶增多;②體征:婦科檢查子宮后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子宮一側或雙側附件可觸及片狀增厚或包塊,壓痛,宮骶韌帶粗,有觸痛;③宮頸分泌物衣原體培養陽性;④B超檢查附件炎,附件包塊。
A組:月經干凈后,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3.0 g+0.5%甲硝唑10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7 d為1個療程,并中藥灌腸、紅外光理療下腹部,每天1次,10 d為1個療程,連續3個月經周期,同時口服盆炎凈片。B組:治療同A組,同時根據宮頸管內分泌物衣原體培養及藥敏結果,加服抗衣原體感染的藥物1 g/d,療程3個月。
①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宮頸分泌物衣原體培養陰性。②顯效:治療后病情明顯好轉,炎癥包塊縮小1/2,盆腔積液減少1/2,衣原體培養陰性。③有效:治療后炎癥包塊縮小小于1/2,盆腔積液減少小于1/3。④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衣原體培養陽性。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由表1可見,B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A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衣原體感染治療效果比較(例)
由表2可見,B組治療效果優于A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不良反應主要是輕度頭昏、疲倦,A組9例,B組14例,停藥后恢復正常。輕微腹痛者A組5例,B組7例,3 h后自行緩解。惡心偶有嘔吐者A組8例,B組10例,用藥2~3 d自行緩解。兩組間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復查肝腎功能及血尿常規均正常。
衣原體是一類能獨立生存的原核細胞微生物,常見侵犯女性生殖道的為沙眼衣原體,感染柱狀上皮、移行上皮,不向深層侵犯。患者癥狀不明顯,有輕微下腹痛,但會導致衣原體侵犯人體的黏膜細胞,于宿主細胞表面吸收營養,從細胞膜獲得脂質和膽固醇,引起細胞炎癥性損傷改變。與人類疾病有關的衣原體種類較多,較常見的為沙眼衣原體,需要寄居于泌尿生殖道,引起泌尿生殖系統感染。一般女性生殖道感染后引起尿道炎、陰道炎、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囊腫,導致嚴重的輸卵管黏膜結構及功能破壞,引起盆腔粘連和不孕不育等。過去控制生殖道衣原體感染以控制盆腔炎的發生,但有研究顯示單獨治療衣原體很難清除盆腔炎。衣原體也是發病率最高的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它主要通過生殖道黏膜上行感染引起慢性盆腔炎。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盆腔炎患者衣原體感染率較高。所以控制衣原體感染是降低盆腔炎發病率的重要環節之一。大環內酯類藥物在體內分布較廣,組織滲透性良好,治療衣原體盆腔炎療效顯著[4]。但衣原體感染易出現原發耐藥現象,故應做藥敏試驗,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以提高治愈率。本研究中A組80例單純治療盆腔炎,盆腔炎治療有效率為87.5%,衣原體轉陰率為60%;B組在A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大環內酯、四環素類藥物治療(根據支原體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具體藥物),7 d為1個療程,連用3個月經周期后復查,復查內容包括分泌物培養、B超、肝腎功能和血尿常規。盆腔炎治療有效率達97.5%,衣原體轉陰率為90%,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為提高盆腔炎治愈率提供了新的方法。因此,抗衣原體藥物聯合應用為臨床治療衣原體感染慢性盆腔炎提供了較為有效的方法。
[1]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74.
[2]傅式琪,李玉榮.慢性盆腔炎感染因素280例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1):1359.
[3]陸德源.醫學微生物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65.
[4]陳者治.新編藥物使用手冊[M].2版.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