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100081)
經典文獻是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經典文化在這個信息橫流的時代像塵封的金子被人們漸漸淡忘,現代忙碌的人們不是愿意忘記經典而是無暇重讀經典。但是,在我們的記憶中,經典卻時時映現。我們的文化意識中、民族精神中、科學研究中都有意無意的顯露出經典的印記。閱讀經典,對于重讀者是記憶的喚醒、情感的重溫、烙印的揭示;對于初識者是思想的感悟、智慧的領略、知識的覽勝。重溫經典是為了開創未來,學習經典是為了傳承思想。為此,國家圖書館為讀者便于查找、學習、利用經典圖書,借二期新館開館之際,開設了經典圖書閱覽區。它不僅是以主題推出形式引導讀者閱讀的嘗試,也進一步體現了國家圖書館保存與利用結合、研究與育人兼顧的特點。
經典圖書閱覽區于2008年9月9日開始接待讀者。為了解讀者的反饋意見,我們對經典圖書區的281名讀者進行了閱讀取向調查,以此為改進工作提供依據。
調查顯示:大多數讀者年齡段分布在16-30歲之間,占被調查人數的84.7%,30-40歲的讀者人數為10.3%,這兩個年齡段之和為95%。本科學歷的讀者占半數以上為55.9%,專科學歷18.5%,碩士研究生學歷15.6%,博士研究生學歷1.8%,專科學歷以上的讀者人數為91.8%。從讀者年齡段和學歷分布來看,閱讀經典圖書的讀者主要是較高學歷的年輕讀者。在對“你比較感興趣的經典圖書類別(可復選)”調查中顯示,59.4%為文學經典,52.0%為社會科學經典,23.5%為自然科學經典,可見大多數讀者的閱讀范圍集中在文學經典和社會科學經典。在對“經典圖書區的藏書數量的評價”調查中,認為藏書量一般的讀者為53.7%,他們感覺藏書量偏少,希望增加藏書量。在對“認為是否應當增加經典圖書的種類”的調查中,有73.3%的讀者希望增加經典圖書的學科種類,表明讀者對經典圖書的藏書量和藏書種類不太滿意。
通過工作實踐和對讀者的問卷調查,總結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可以改進和完善:(1)經典圖書的組織和選擇;(2)經典圖書各學科比例的控制;(3)經典文獻的利用要實體和網絡并重;(4)圖書館員在經典文獻服務中應具備的素質。
要進行經典圖書的整合,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書是經典圖書,公共圖書館應該收集什么樣的經典圖書才能滿足服務對象對經典圖書的閱讀需求。我們經常說經典著作是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是具有權威性的、歷久而彌新的著作,是經過歷史選擇最具價值的書。但是,什么書才是經久不衰的、有權威性的、歷久彌新的、有價值的書呢?似乎我們也不能給出一個準確的回答。那我們憑什么來選擇經典圖書呢?選擇經典圖書有沒有一個比較好操作的標準呢?
既然我們給不出答案,那我們先看看從名人名家的著作中能不能找到答案。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在他的一篇叫 《什么是經典作品》的文章中說:“假如我們能找到這樣一個詞,它能最充分地表現我所說的 ‘經典’的含義,那就是成熟。”〔1〕他認為經典作品的品質包括:“心智的成熟、習俗的成熟、語言的成熟以及共同文體的完善。”〔2〕艾略特在這里所說的 “成熟”,是他以文藝評論家的角度對英國詩歌和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所做的詮釋,是對那個時期的文學經典的總結。那對其它類別和時期的經典作品能不能用 “成熟”一言以蔽之呢?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他的 《為什么要讀經典》里說道:“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3〕這也許就是歷久彌新的另一種解讀。他告訴我們經典是值得重讀的,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值得重讀的書都是經典呢?作家余華說:“經典作品對于我們意味著什么!我想就像父親的經歷對于兒子,母親的經歷對于女兒一樣。經典作品對于我們并不是意味著完美,而是意味著忠誠。”〔4〕余華認為經典作品對于我們不是意味著完美而是意味著 “忠誠”。如果我們據此就以“成熟的”、“值得重讀的”和“意味著忠誠的”作品來界定經典圖書,又覺得過于飄渺、難以把握。顯然,他們的詮釋是從獨特視角出發并帶有濃厚的個人情感和各自的時代背景。那我們能否用比較理性的、跨越時代背景的、面對廣泛領域的態度來分析、判斷呢?2001年中山大學哲學系舉辦了 “什么是經典”的學術研討會,會上多位教授對什么是經典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國社會科學院王中江教授認為:經典是能夠引起持續性震撼力的那一類偉大的著作,最能體現人類 “原創性”的東西基本上都凝結到了經典之中。中山大學肖濱教授認為:經典是解釋者與解釋文本之間互動的結果,經典為解釋者所塑造和定位,經典本身是問題與回答的集合,經典是解釋者與文本對話之網中的紐結。香港的劉小楓教授認為: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經典”就是政典。等等〔5〕。這次研討會并沒有對什么是經典形成共識,但普遍認為對經典的詮釋是多元的,多元但并不矛盾。研討會認為重點不在于有沒有明確的解釋,而是對經典各種不同的解釋有沒有限度。
對于公共圖書館經典圖書的選擇,需要明確的不僅是什么是經典,而且還要知道什么是公眾眼中的經典。
如果不能為經典定下標準,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有限度的范圍內把標準縮小和簡化?這個限度就是基于公共圖書館的用戶,“通過選擇、編目來建設一個涉及廣泛領域的館藏體系,向用戶提供動態、平衡的信息資源,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6〕我們可以試圖在顧及讀者經典觀的基礎上參考專家指導性的推薦,平均讀者和專家的經典觀,形成平均經典觀。這樣就擺脫了因個體偏好和閱歷形成的經典觀帶來選擇偏差,不至于使原本應具備普遍性的公共服務被特殊性所取代。
就普遍性和學科指向而言,經典圖書可能涵蓋 《中圖法》所有類目,僅憑圖書館員的熱情和努力,在浩如煙海的圖書當中把各類各學科經典圖書選擇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自然科學中專業性強的圖書的選擇對讀者和專家的依賴程度更高。這也許就是目前在架的自然科學類經典圖書偏少的原因。圖書館員挑選經典圖書的局限:(1)學科背景;(2)知識結構和專業素養;(3)學科范圍。為避免造成挑選經典圖書的偏差和誤讀,我們應該采取更加理性的分析、科學的態度、正確的方法和適合的組織來解決問題。
2.2.1 邀請、鼓勵讀者參與經典圖書的館藏建設
圖書館用戶是圖書館服務的最終接受者,他們對服務滿意度的評價是衡量圖書館服務工作質量的重要指標。經典文獻的館藏建設有讀者的參與會更貼近他們的需求。讀者個性、愛好、興趣、研究領域及學習方向在閱讀時呈現出很大的個性差異。個性差異的滿足需要我們找到專家和讀者推薦的平衡點,在平均經典觀的指導下來完成。讀者的意見可用多種方式征詢、采集。如問卷調查、召開讀者座談會、BBS專題討論、信箱、電話、留言簿等。經過分
析整理形成經典書目。
2.2.2 聘請專家組成顧問組參與經典圖書的館藏建設
如果“什么是經典?”無解,那我們能否縮小范圍?一部著作是不是這個領域最有價值的書,這個領域的專家應該最有發言權。在教學和研究一線的專家學者對其自身的領域了如指掌,諳熟各自的學科領域的基礎理論及學科動態,他們挑選出來的經典圖書對于讀者,特別是對年輕讀者更有教育及指導意義。比如,北大本科素質教育通選課中教師給學生推薦的參考書,教管理學原理的教師推薦西蒙的《管理行為》,教西方美術史的教師推薦Laurie Adams的《Italian Renaissance Art》,教科學通史的教師推薦科爾曼的 《19世紀的生物學和人學》〔7〕。
各類經典圖書是不是應該按一定比率上架?應該按什么比率上架?在對281名讀者調查中問及“你對以下哪類經典圖書感興趣”時,就自然科學項分析發現:偏好哲學宗教、文學是偏好自然科學的1.5、2.5倍(見表1),說明閱讀社會科學類經典的讀者較多。但實際在架的哲學宗教、文學圖書冊數是自然科學圖書冊數的4.3、11.7倍 (見表2),說明自然科學類經典圖書的收集量明顯不足。表

1 讀者對各類經典圖書的閱讀偏好及比值 (以紅色經典為1)

表2 實際在架各類經典圖書冊數及比值 (以紅色經典為1)
與一般圖書按時間替換上下架方式不同的是:經典圖書將長期在架,受閱覽區架位數量的影響,經典圖書應有適當的類別比例和總量控制。不加以控制可能會造成某類經典圖書過多或過少。造成這種情況受幾方面影響:(1)沒有適當的類別比例控制;(2)由版本、叢書、套書等因素造成難以取舍,重復選書;(3)我國經典文獻多集中在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社科人文方面,而數理科學、生物科學、工業技術等自然科學和管理、財經、法律等方面的經典相對較少,而圖書館員對國外此類經典又不太熟悉;(4)挑選者的學科背景和閱歷。
經典圖書各類數量配比與經典圖書的館藏量密切相關。在館藏經典總量不確定的情況下,不妨用問卷調查中讀者閱讀偏好作為參考。綜合調查結果和實際上架圖書類目的比值,以滿架三萬冊評估各類圖書比值見表3。

表3 各類經典圖書適合冊數及比值 (以紅色經典為1)
當經典圖書的選擇量超過閱覽區可上架量時,定期按比例調整。利用RFID等手段,識別讀者閱讀量較少或版本較多的圖書部分輪換。
經典圖書區的開放為進一步開發經典資源提供了經驗和信心。一是彰顯公共圖書館的教育和研究功能。在浩瀚的圖書海洋中你需要讀什么書?“讀書必有取舍,因為實際上一個人沒有足夠時間讀盡一切,即使他萬事不做光讀書也罷。”〔8〕經典圖書集大成、取精華、以類聚的指導性閱讀,既能滿足以博學多聞、拓寬眼界、貯備知識為目的的學習型讀者的需求,也能滿足以獲取文獻快速準確、針對性強為目的的研究型讀者的需求。二是經典文獻的選擇要有讀者、專家學者、館員三方的參與。三是經典圖書的整合要有適當的類別比例把握和總量控制。四是目前經典文獻利用形式單一,不能讓更多讀者分享經典資源。
利用網絡建立經典文獻主題頻道。按經典文獻目錄,整合已有數字資源;制作中外文經典數字資源庫;數字化缺藏的非數字經典資源;合法搜集互聯網上的經典數字資源作為補充。集合圖書、音頻、視頻、非書資料等各類型的經典文獻。打破按中圖法分類的慣例,而是只排大類列表瀏覽,并輔以多種元數據的互操作為基礎的檢索。設立在線討論區、網上虛擬咨詢臺、讀者推薦經典區和意見反饋區。加強讀者、專家、館員之間的交流。使非到館讀者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公平、自由地利用經過過濾的優質文獻資源。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知識信息的組織、管理和提供、傳播方面給圖書館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放、共享、人本、個性、多元、效益、特色、學術和依法辦館是我們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圖書館組織與管理的對象,由以文獻信息為單元深入到以知識為單元,圖書館的使命由信息管理發展到知識管理,信息服務深化為知識服務。”〔9〕變為人找書為知識導航、變以書為本為以人為本是我們的新課題。
經典文獻的導航不應只是架位、館藏地、數據庫的一般導讀,而應根據經典文獻的社會背景、時代背景以及文獻之間的關聯和對版本的演變做出鑒別。專業性、綜合性、多層次是這項工作的特點。圖書館員要熟悉經典文獻的組織與管理方法,還要熟悉文獻編目、主題標引、網絡檢索、遠程訪問和信息專遞的相關知識與工具;要具備圖書館業務知識,又具備學科專業知識;有本專業學科的深度,又有各學科基本知識的廣度;要對各學科研究理論、方法和動態有一定的了解,還要有對知識進行過濾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為現實和虛擬環境中,經典資源的組織者、傳播者、導航者和教育者。
具有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多渠道征詢讀者對于經典文獻整合與利用服務的反饋信息。掌握讀者閱讀取向和文獻流量規律。注意搜集相關數據和資料,通過對反饋信息的分類、過濾和對相關數據的整理,運用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交改進方案。
我國的政治、文化環境為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好的機遇,進一步抓住機遇,轉變思想、創新服務是圖書館人要面對的挑戰。經典主題的推出是創新服務的大膽嘗試。國圖經典圖書閱覽區開放以來,讀者流連其中、含英咀華,認為政論經典讓我們堅定意志、明確方向,文學經典讓我們沉浸濃郁、沐浴芬芳,法律經典讓我們明辨是非、慎思篤行,科技經典使我們啟迪智慧、開闊視野……。
〔1〕〔2〕艾略特.什么是經典作品 〔EB/OL〕.中國大學生在線,(2004-8-11)〔2009-9-6〕.http://www.univs.cn/newweb/channels/bbs/2004-08-11/532568.html.
〔3〕卡爾維諾.為什么讀經典 〔M〕.黃燦然,李桂蜜,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4〕 余華.應該閱讀經典作品 〔J/OL〕.小說月刊,2006,(3):卷首語 〔2009-09-07〕.http://cn.qikan.com/Article/xska/xska200603/x ska20060302.html.
〔5〕余樹蘋. “什么是經典?” ——對一次主題討論的評述 〔J/O L〕.現代哲學,2002(01):121-125〔2009-09-06〕.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91&CurRec=3.
〔6〕 美國國會圖書館2004-2008戰略計劃 (下)〔EB/OL〕.〔2009-9-10〕.http://www.las.ac.cn/las/research/doc/strategy/13.pdf.
〔7〕2008年-2009年 北京大學本科素質教育通選課目錄 〔EB/O L〕.(2009-2-17)〔2009-9-6〕.http://dean.pku.edu.cn/tx kzl/scxz/2008-2009-2txksc.doc.
〔8〕布魯姆 (Bloom.H).西方正典 〔M〕.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9〕王超湘.現代圖書館理念論綱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