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蔚青
必須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法治國家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堅決破除一切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弊端,著力構建能夠促使經濟主體科學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人民以率先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后來居上走到了全國前列。盡管市場化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根本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根深蒂固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但“前小康”階段和改革“上半場”的發展基礎、要素供給、市場條件和體制背景,使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未能得到根本改變,不少矛盾和問題日益積累。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和全面提升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水平的關鍵時期,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和國內外競爭的白熱化,加上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浙江陸域資源匱乏、高端要素不足、低端加工能力過剩、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瓶頸制約迅速凸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戰略”,標志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浙江的自覺意識和總體戰略。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堅定不移地走創業富民、創新強省之路”的重大戰略決策,到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通過《中共浙江省委關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決定》,十二屆五次全會作出《中共浙江省委關于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的決定》,再到去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開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意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改革開放為動力,建立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目標,從思想觀念到思路框架再到具體措施和步驟,逐步深入,不斷細化,層層落實。最近國家發改委把浙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聯系省份,表明國家認可浙江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采取的這一系列步驟,并且殷切期望浙江這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繼續全方位地走在前列。
自從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來,15年的實踐告訴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絕非易事,這是一場深刻的變革。它不僅需要思想觀念從傳統發展觀向科學發展觀轉變,而且不可避免地會引起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不僅需要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而且要求多方面地改變黨組織和政府的行為模式和工作方法;不僅面臨著某些理論誤區、思維定勢和行為習慣的困擾,而且會遭受既得利益的頑強抵抗。要突破這些障礙,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開放。化“危”為“機”的關鍵,就是要把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和由此引起的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化作推動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強大動力。
現在各級領導班子都在大力推進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各地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規劃也都是以此為亮點。這些都是對經濟轉型升級具有帶動效應的突破口,是浙江發展的新空間和新的增長點,而且對產業、企業、項目的選擇也必須體現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但決不能重發展輕改革,以為只有項目才是實的,把改革開放的政策舉措看成虛的而置于次要地位。誠然,項目建設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而政策的績效則往往不那么直觀,而且改革的制約因素很多,重大突破往往不是地方能夠決定的。但面對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沒有改革的舉措和相應的政策,就難以構筑大平臺、引進大項目、發展大企業、形成大產業,即使建設起來也難以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
因此,我們必須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法治國家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堅決破除一切阻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弊端,更好發揮浙江市場化程度較高、民間資本充裕、民營經濟充滿活力、不同所有制企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營銷網絡輻射全國面向世界、企業集群富有集聚和帶動效應、城鄉和區域差距相對較小、轉變政府職能和建立社保體系走在前列等等優勢,著力構建能夠促使經濟主體科學發展的利益導向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既要清醒地看到浙江的薄弱環節和面臨的新的問題和挑戰,決不固步自封,又要充分認識浙江的優勢所在,堅定不移地走符合浙江省情的發展道路;既要積極引進央企和世界500強,充分發揮它們的資金、技術、人才、品牌優勢,使它們成為民營企業進入相關領域的旗艦、主心骨和定心丸,又要大力支持已經取得技術領先優勢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爭取和鞏固行業龍頭地位,還要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并以市場化程度高的良好氛圍促使國有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既要積極爭取國家投資特別是對重大項目的投資,又要深化傳統壟斷行業和領域改革開放,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間投資發展的法規政策,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為民間資本營造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進一步健全民間投資服務體系,加強服務和指導,為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環境,使浙江幾千億民間資金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既要依靠大企業的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又要依靠小企業的活力和專業化優勢,共同構筑富有整體競爭力的產業鏈;既要通過政府的干預和強制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又要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避免政府越位;既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積極推動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又要充分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努力使政府的導向目標內化為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調整產業方向和產品結構、打造品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行動;既要改革和完善投資體制機制,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益,又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全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持久地拉動內需,還要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為企業提供更有效的引導和更周到的服務,進一步減少和簡化行政審批,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真正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
既要清醒地看到浙江的薄弱環節和面臨的新挑戰,決不固步自封,又要充分認識浙江的優勢所在,堅定不移地走符合浙江省情的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人民以率先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后來居上走到了全國前列
總之,浙江要承擔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聯系省份的重任,就必須按照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的總體部署,重點推進區域自主創新、民營經濟發展、要素市場配置、地方金融創新、生態環境保護、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改革,通過建立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加快構筑現代產業發展的新格局;通過建立有利于要素支撐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加快構筑節約集約創新發展的新格局;通過建立有利于需求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加快構筑投資出口消費協調拉動的新格局;通過建立有利于空間布局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加快構筑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同時,以全面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推進教育、就業、分配、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社會體制改革;以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加強法制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完善權力制約監督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重點,以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為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深化政治領域改革;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關鍵,以完善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務體制、創新文化管理體制為重點,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新一輪改革要克難攻堅,更要注意統籌兼顧各方面的改革,使之相互協調,銜接配套,相得益彰。還需要各地從本地實際出發,進行各具特色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在某些領域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取得經驗,推動全局。當前浙江方興未艾的公共服務創新,展現了許多領導機關、管理部門和干部群眾的改革熱情和創新智慧,杭州市還建立了持續推動黨政機關創新創優克難攻堅的長效機制和考核評估體系。我們要充分尊重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高度重視來自實踐并得到實踐檢驗的成功經驗,在科學總結的基礎上大力推廣,不斷積小勝為大勝,以改革創新的實效來凝聚改革創新共識,促成改革創新合力,營造改革創新氛圍,為全國的改革攻堅積極進行探索和試驗,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形成一整套比較成熟、基本定型的制度、法律、方針、政策,作出一個先行地區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