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川

四月的春光照得人眼花,從多日的陰霾中醒來,正是“萬物生長,清潔明凈”之時。此時正是茶農們忙碌的時節。清晨,躺在青山懷抱中的龍井村、梅家塢村、靈隱村、滿覺隴村、九溪村……一個個從睡夢中醒來。穿紅著綠的俏麗茶姑們,背著竹簍奔向茶園,纖纖玉指在碧綠的茶樹間上下翻飛,頓時帶著白茸茸毛尖的嫩芽就落在手邊的提籃里。
就在此時,好茶的人們便會尋著谷雨、明前的茶香,一路訪來,在茶山邊小憩一陣或索性勾留整個時日,只為著齒間那一縷清香和那“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煙”的江南春色圖。
就是這普普通通的一片片綠葉,卻能成為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從神農氏的得茶解毒到唐朝陸羽的一部全面詳實的《茶經》,上下綿延5000年,獨成一體,并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這不能不說是茶的奇妙之處。
其實,對于茶的喜愛,有時自不必如此勞心,去背負5000年文化的沉重。索性如我般,只需一盞杯碟、一壺清水、幾片香茗,就足以在勞頓后給你神清氣爽的通透;油膩后給你齒頰留香的清新。在月朗云疏之夜,能陪我與鉛墨相伴,在友人遠道而來時,能隨我歡娛聚首。這便是我心中的茶了,一位可以與你促膝相擁、啼笑怒罵的朋友,而非高山仰止的尊長。


去一趟翁家山,沿盤山小路順勢而上,看滿坡新綠在霧氣蒸騰中抽新吐綠;在友人家的小院坐下,泡上一杯剛出鍋的新茶,看友人老父在茶鍋前嫻熟地“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壓、磨”;在濃濃的鄉音中,聽上幾段關于茶的典故,在清香與笑談中看月上林梢。我想,這便真的是與茶為友的生活了。
或是徑自走到茶園里,親手摘上幾片青果,直接放入口中,在淡淡的苦澀中似乎能感受到生命最原初的狀態,鮮活而純粹,沒有絲毫的雕琢之氣。
當我們需要在時光的堆砌中不斷累積生命的厚度時,或許,偶然間也需要保持一份如茶果般青澀的生命純度,這是我們曾經擁有的年少青春,也是我們能以有限的生命長度快樂坦然面對未來的精神原點。

心境裊繞,必是茶緣;心無雜念,便是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