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繼紅
浙江即將迎來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如何在海洋經濟發展中修復已不健康的生態、預防新的污染,是一項十分艱巨的長期任務,需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
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沿海地區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浙江海洋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按照國家新的統計口徑,2008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2677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2.5%。但從總體上來看,浙江海洋開發利用水平與海洋資源大省的地位還不相適應,海洋主要產業在浙江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還不高,海洋經濟發展對海洋環境的壓力尚未完全釋放。
海洋是浙江發展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希望所在,也是浙江經濟“保穩促調”的重點領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浙江海洋經濟的發展,2007年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把“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作為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戰略的重要舉措之一;2009年年底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把“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確定為浙江2010年經濟工作的切入口和“十二五”期間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省委、省政府還將在近期召開第四次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全面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發展海洋經濟的工作任務,浙江即將迎來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時期。這也將會給浙江一些已經不堪重負的重點海域帶來新的更大的環境壓力。

陸域污染是導致浙江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
從浙江看,陸源污染是導致浙江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沿海地區長期、連續、大量地排放工業和生活污水,將大量污染物攜帶入海,給近岸海域尤其是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海洋生態功能難以正常發揮。浙江一些港灣和河口海域的環境更是久治難愈。《2008年浙江省海洋環境公報》顯示,浙江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灣、甬江口、象山港、椒江口、甌江口和鰲江口等港灣和河口海域。以杭州灣海域為例,連續5年的監測結果表明,杭州灣生態系統一直處于不健康狀態。生態不健康導致赤潮頻發,據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09中國海洋環境公報》,2008年我國海域發生的較大規模(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赤潮9次,其中浙江海域就有6次,這6次赤潮波及的總面積達8050平方公里,占當年全國較大規模赤潮總面積的82.6%。
加強對重點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既是開發利用海域資源、抑制海洋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迫切需要;也將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并將推動浙江海洋經濟領域各項活動高效、有序、協調、健康地發展。然而,如何在海洋經濟發展中修復已不健康的生態、預防新的污染,是一項十分艱巨的長期任務,需要全省行動,各級重視,全民參與,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并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在這當中,加強制度創新和建設顯得尤為必要。為此,建議:
——建立滬浙海域污染防治協調管理體系。鑒于海洋的復雜性和流動性,海洋難以分割和難以劃界的特點,對于像杭州灣這樣污染嚴重的重點海域,需要在管理中建立一種有效的協調制度。建議由國家海洋局牽頭,成立由滬浙分管領導組成的“滬浙海域污染防治協調聯絡小組”,建立協調聯絡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滬浙海域污染物達標排放問題;成立由滬浙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共同組成的“滬浙海域污染防治協調辦公室”,協商解決跨流域的環境污染治理問題;成立由滬浙有資質的環境監測單位共同組成聯合監測工作組,在共同商定的監測點,定點定時聯合開展斷面水質環境監測。
——設立浙江省海洋經濟工作委員會。由于體制的原因,浙江一些重點海域污染治理牽涉到不同的市(縣、區)以及同一市(縣、區)所屬環保、海洋、海事、漁政、交通、水利、國土等多個部門,由于缺少省級層面的協調和管理,地方政府部門職能存在越位、缺位和交叉的現象。在治理過程中,海洋管理部門不上岸,環保部門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造成治理中管理體系、監測體系、投資體系、統計體系、評價體系難以對接。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各地在污染治理上的努力,影響了治理的效果。建議設立浙江省海洋經濟工作委員會,或賦予省海洋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應的職能,統一協調和管理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中地方之間、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解決不了陸上污水排放超標超量問題,海洋環境問題就難以解決。建議借鑒嘉興市推行排污權交易,開展海洋排污權交易制度試點
——逐步建立海洋排污權交易制度。解決不了陸上污水排放超標超量問題,海洋環境問題就難以解決。建議借鑒嘉興市推行排污權交易,以及浙江在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區和錢塘江流域開展化學需氧量交易試點的經驗,以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總量為控制總量,先選擇污水排放總量開展海洋排污權交易制度試點,同時不斷完善重點海域主要污染物監測的數據庫,為逐步建立海洋排污權交易制度奠定基礎。建立海洋排污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排污總量的控制;另一方面,排污權交易是市場定價制度,可以優化排污權利這種資源的配置。治理成本較高的企業通過購買排污權實現少治理,從而使得排污權從治理成本低的污染者流向治理成本高的污染者,各種潛在的控污需求可以通過排污權交易集中。這種市場的形成機制,可以推動促進控污技術的創新和治理污染社會分工。

——適時實施海洋生態環境補償金制度。建議以國家海洋局出臺的《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為依據,在完善新的海洋經濟統計制度的基礎上,以“主要海洋產業”和“海洋相關產業”的產值作為扣繳生態環境補償金基數,由省政府統一對各市(縣、區)政府扣繳。以地方政府作為生態環境補償金的扣繳對象:一是可以強化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責任。二是比向每家利用海洋資源的企業收取更具可操作性。而以“主要海洋產業”和“海洋相關產業”的產值作為扣繳生態環境補償金基數,有利于促進地方政府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將寶貴的海洋資源優先用于增值率高的產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沒有列入生態環境補償金行列,目的是鼓勵并加快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的發展,縮小浙江與山東、上海、廣東等省市在海洋科技發展水平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