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白水

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大省浙江打響大企業戰略,無疑是找到了醫治浙江經濟抗風險力差的一劑良藥
浙 江已經鮮明地提出堅持把“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突破口,這標志著以“低、小、散、活”民營經濟著稱的浙江開始著力積極打造大企業,開始邁入大企業時代。
向來以中小企業打天下的浙江為什么提出了建設大企業戰略呢?這無疑是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催生的,可以說這次金融危機擊中了浙江的軟肋,危機中浙江在東部幾個發達省份中,經濟波動最為劇烈。如2009年第一季度,江蘇省生產總值6653.2億元,同比增長10.2%,山東省生產總值6469.3億元,同比增長7.0%,而浙江省生產總值4632億元,僅同比增長3.4%。浙江痛定思痛,推出了打造大企業的戰略。
翻開2009年中國民企500強榜單,你會發現向來以外資企業聞名的江蘇經濟,如今其民營企業在經濟逆境中卻逆勢增長,其中江蘇沙鋼集團有限公司超越聯想排名第一,并入圍《財富》2009年全球500強,成為中國內地唯一入選的民營企業。正是江蘇民營企業在危機中的逆勢增長,才使得江蘇經濟在危機中仍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目前江蘇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石油化工三大產業總規模已超40000億元,其中裝備制造銷售收入居全國省市首位,電子信息產業、石化產業銷售收入居全國第二。
考察山東,則是以國有企業為主導的“大象經濟”起舞,工業結構偏重是山東工業利潤領跑的最重要因素。“山東省工業以地緣、地域資源為依托的能源、資源型經濟和原材料經濟特征明顯,是山東經濟近年來快速發展、工業保持高利潤的主要依賴。”山東省統計局副局長姜玉山如是分析。除了大眾熟知的勝利油田、海爾、海信、青啤之外,山東還有不少企業在行業內占據鰲頭:濰柴動力、中國重汽、魯花花生油。無疑,這些大象企業抗風險能力遠勝于以小狗經濟著稱的浙江中小企業。據統計,山東百強企業完稅占全省稅收總收入的比重近三成,其中以石化、電力、礦業、煙草為代表的資源性和壟斷性行業占到了一半以上。
如何打造大企業對于一向以“散、小、活”著稱的浙江民營企業和崇尚市場導向為主、習慣于無為而治的浙江各級政府來說是一個大考驗
浙江經濟近年來表現不佳,這其中除極主導強力推動、快速推進,還是以市場為導向逐步啟動,慢慢前行?這無疑是擺在一向習慣于無為而治的浙江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大問題,打造什么樣的大企業也是一個大難題。
首先,向微笑曲線兩頭挺進,著力打造微笑曲線兩端的大企業。無須諱言,目前浙江產業基本處于“微笑曲線”的中間段。為擺脫全球產業鏈中的“民工”身份,浙江應全力向微笑曲線兩頭推進,打造華為類的高科技企業、阿里巴巴類的電子商務企業等研發一端的大企業;同時,打造以物流業、會展業、商貿業、金融業等新型服務業為主的微笑曲線終端的大企業。在一些產品或產業找到突破口,敢于投入、大膽創新,通過掌握核心技術、創立自主品牌以及爭取國際流通渠道主動權、終端市場控制權,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升級,并了與浙江經濟外貿依賴度過高有關外,最直接的誘因就是浙江缺乏大型企業,尤其缺乏國有超大型的壟斷性和資源性的大象企業。浙江經濟抗風險能力不強與浙江企業的產品結構有關。雖然這些年浙江已經進行了經濟結構的調整,但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能源消耗的格局沒有改變、外向型的經濟結構沒有改變、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微觀結構沒有改變。浙江總體上形成了以低成本、低價格、低收益為特征的數量擴張發展模式,最終“吃老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浙江如何推進大企業建設,是打造大產業大企業高地,是政府伸出有形之手積通過創新性整合,最終建立以大公司為核心的新產業鏈條,居于微笑曲線的兩端。
其次,以上市公司和龍頭企業為母體,通過市場化手段,兼并重組快速做大。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認為,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中小型企業的不斷增加。這次危機后,中國可能要經歷從企業數量增長到企業規模擴大的轉變,行業并購(包括國內并購和跨國并購)會形成新浪潮,產業集中度也會大大提升。浙江可以把產業整合、重組作為當前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產業改組改造和優化升級,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競爭力作為重要抓手,推進內聯外合、強強聯合,使資源得到有效整合,使優勢企業迅速壯大。浙江規模超過100億元的民營企業就有數十家,可以利用這一先天優勢,以上市公司或龍頭企業為母體,通過市場化手段,兼并重組,迅速擴大企業規模。
第三,政府主導組建國有資源性大企業,打造“千億航母”。經濟危機讓國有大型企業成了“香噴噴的山芋”,而正是缺乏國家投資平臺的資源型和壟斷型國有大型企業,直接導致浙江在四萬億的刺激計劃中受益不多,再加之中小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遠弱于國有大企業,使得2009年上半年浙江經濟增長差強人意。鑒于此,調整產業結構,組建超大型企業應成為浙江今后工業轉型的一個路徑。強化政府職能,政府主導打造航母型的大型國有控股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建立一批超大型的資源性或壟斷性企業,打造“千億國資航母”。從目前浙江的實際看,水泥業是浙江最容易突破的行業,如以三獅集團為基礎,兼并重組一個超大型的水泥集團,完全有可能與海螺抗衡。
最后,打造大企業應突出主業,主業做到強而精,防止大而不強局面出現。考察中國大多企業既能做大又能做強,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企業能集中力量經營主業,相反一些多元化經營的企業發展卻不盡如人意。浙江許多企業喜歡通過多元化來擴大規模,如雅戈爾集團、華立集團、杉杉集團等等,雖然他們的多元化到目前為止還算成功,主要歸功于趕上了房地產的黃金時期。但相比那些一心專注于主業的公司,他們的發展卻又相形見絀,與省內專注于飲料業的娃哈哈、專注于銅產品的寧波金田相比,其規模和核心競爭力不如后兩者;與省外的蘇寧電器、沙鋼、格力、美的相比更是差距越來越大。而這次在金融危機中倒下的浙江企業,基本上都是那些四處出擊、廣泛投資、善舞資本長袖的多元經營行家里手。由此可見,專心做大做強主業對于時下浙江企業家來說才是企業能夠茁壯成長的道路。所以,浙江打造大企業時應在做強做精主業上下功夫,防止盲目收購、盲目兼并、盲目擴張、采取多元化經營等一味追求規模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