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
美國應如何創造就業
7月5日《商業周刊》封面文章發表了英特爾公司前CEO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對如何擴大美國就業的看法。他認為,美國需要以就業為中心的領導能力和行動計劃,唯獨以此做法方可擴大就業。
他認為美國存在著低估制造加工活動價值的思潮。只要美國內仍存在著所謂的知識性工作(knowledgework)說法,那么企業加工層面的工作就會被視為無足輕重。如此觀念帶來的不僅是就業損失,更重要的是中斷了科技進化過程中重要的經驗關聯性。
美國從長期看需要一個以就業為中心的經濟理論,以就業為中心的政治領導層來指引各種增加就業的計劃和行動。美國不能指望別人為自己的將來付出努力,若仍想在經濟上繼續保持領先,美國就要改變自己,必須認真面對迫在眉睫的改革。
《時代周刊》:
說客們是如何在影響金融改革法案
7月3日《時代周刊》封面文章由《美國律師(American Lawyer)》雜志和《法制頻道(CourtTV)》創始人史蒂芬?布里爾(Steven Brill)撰稿。文章記述了布里爾上月中在眾議院采訪時的所見所聞。
布里爾兩周前在眾議院的Rayburn辦公大樓(RayburnHouse Office Building)走廊內親眼目睹了代表著全美商業銀行、按揭貸款公司、證券經紀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商的衣冠楚楚,外表光鮮亮麗的40位說客。他們要為各自的雇主向立法者進言。很可惜的是納稅人沒有這樣一群影響力巨大的說客群。
陳述措辭的精巧和復雜性是現代游客的最大優勢。經他們之手修改過的不同法案條文幾乎讓外人看不出彼此間的差異。只有經他們指點和說明,外行才能看懂修改后條文與原文的區別。
《金融時報》:
英國石油該向中國求救
英國石油(BP)已經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距阻止墨西哥灣漏油的減壓井完工至少還有一個月時間,且清理成本超過了30億美元,因此改善公司的資產負債狀況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該公司對現金的需求有多么急迫,它又該如何籌集這些現金?英國石油已敲定將出售100億美元的資產,不管怎么說,英國石油的債券價格目前具有更強的投機性,因此債務融資并不現實。剩下的唯一選擇是股本融資。
自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事故以來,英國石油市值大幅縮水。僅憑這一點,必然有覬覦其資產的戰略投資者伺機一旁。爭取像主權財富基金那樣的投資者,效仿巴克萊(Barclays)在全球金融危機早期的做法,是一個解決方案,也是英國石油能夠控制的一種方案。渴求石油的中國肯定是資金來源之一—或許包括一份長期供應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