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6月12日,農歷五月初一,宜:祭祀、交易、收財。
這一天,山東省財稅工作會議召開,確定山東省轉方式、調結構、增財源攻堅戰開戰。
山東一直是一個講究穩重的省份。無論是財政政策上,還是財源建設上,一直是穩扎穩打,一步一步往前走,根基扎實。
但這次,山東給自己安上了翅膀。也許有人會驚訝,山東這次為什么突然爆發,山東人說:這叫厚積薄發。思路打開了,勁卯足了,量變要開始質變了。
于是,就有了這32條“點金之術”。雖然未必真能點石成金,但毋庸質疑的是:給起飛的山東加掛了一個副油箱。
產業篇
“山東的GDP多不多?排名第三,還不多嗎?但我們的財政收入呢?”省長姜大明停住話頭,叉著手,下面鴉雀無聲,“多嗎?我們不僅要做經濟大省,還要做經濟強省。首先要做的是產業結構調整。”
話說得雖簡單,但實施起來并不容易。山東省將產業結構調整分成了兩個方面:加快傳統工業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目的都在于培植壯大支柱財源。
在推動傳統工業優化升級和節能減排方面,省級設立專項資金,集中支持100個行業信息技術推廣中心、100個裝備制造業加工中心、100個供應鏈管理示范工程、100個能源檢測控制中心。這四個100顯然是對傳統工業的一次大手術、大提升。同時,全面落實增值稅轉型政策,加大企業技術改造投入,重點支持六大類1000個技改項目。
一位知情者說,這是讓傳統工業從“事倍功半”到“事半功倍”轉型的核心。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對重大節能技術產業化項目給予50-300萬元的獎勵,對節能技改項目按實現的節能量給予200元/噸標準煤的獎勵,對電力等十大行業淘汰落后產能按一定標準給予獎補。
在創新文化旅游業發展模式上,設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省財政投入5000萬,吸收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認購股權,使省級基金規模逐步達到10億元,支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打造“好客山東”旅游品牌,進一步優化旅游消費環境。
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設立新興產業發展基金,省級三年籌集20億元,支持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醫藥和海洋科技開發等新興產業發展,重點支持能夠盡快形成產業鏈的大項目、好項目。建立金融機構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項目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符合條件的科技項目貸款年增長20%以上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按新增科技貸款余額的一定比例給予風險補償。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支持新興產業技術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支持新興產業創新平臺和創新技術發展。
這次山東的觸角不僅涉及宏觀,甚至延伸到了細節。對納入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的城市,購買新能源公交汽車,在享受國家補貼的基礎上,省財政再按10萬元每輛的標準給予補貼。我們在濟南的街頭可以發現,許多公交車的窗戶上都貼上了綠色的新能源標志。
由此可見,無論是“改舊”還是“創新”,山東省財政都給予這些企業在經濟政策上極大的扶持。另外在山東,隨處可見的“好客山東”也是山東的旅游產業品牌戰略之一。這個品牌脫離了以往以企業、旅游景點等作為宣傳的“小品牌”單打獨斗做法,而是把整個山東旅游業作為一個“大品牌”來著眼,統一規劃,統一平臺,不僅在形象上整齊劃一,而且在優化旅游消費環境,培育旅游消費熱點,推進旅游業特色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都有不小的貢獻。
區域篇
在“特別經濟區”數量上,山東不是最多,但以山東人腳踏實地的個性為背景,“做一個成一個”成為了山東區域經濟體的共性。無論是國家級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還是即將批復的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甚至是魯南臨港產業帶等,都各有各的特點,各領風騷,各有千秋。在此次全省財稅工作會議上提出的“32條”,實質上是對既有的區域經濟模式的一個加強。不僅涉及“大區域”,也縱向延伸到縣域經濟,甚至“飛地經濟”。
在區域發展上,不僅財政需要加大投入,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投入。此次山東省統籌安排中央和地方專項資金,按照總體規劃,支持重點區域公路、鐵路、機場、港口和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血管”通了,作為“心臟”的中心城區方能健康發展。省級土地收入在項目安排上,重點向黃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的開發整理傾斜。積極支持設立黃河三角洲產業投資基金,吸引各方面資金共同打造高效生態產業帶。積極創造條件,適時爭取設立藍色海洋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和膠東半島打造沿海高端產業帶。落實扶持魯南經濟帶的各項政策,加快建設以日照精品鋼鐵基地為重點的魯南臨港產業帶,促進魯南地區的加快崛起。大力發展省會經濟,支持省會文化中心建設,提高省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
不僅在區域經濟上,山東畫出了一個個的“圈”,在所謂的“微經濟”即縣域經濟甚至園區經濟上,山東這次也有詳盡的規劃。正如姜大明省長笑談,大河有水小河滿,那是發洪水!應該是小河有水大河滿,區域經濟發展好了,才有整個山東省的崛起。在縣域經濟方面,山東省財政廳廳長尹慧敏提出了“用財政資金做引子,以社會資金為主導”的理念,在當前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加大資金運籌力度,深入挖掘財政資金使用潛力,立足盤活資金存量,支持轉變發展方式,培植壯大財源。籌集20億元財政間歇資金,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內選擇部分縣(市)進行試點,年初將資金撥付到縣,年底收回,由試點縣統籌用于重點骨干項目建設。
在園區建設上,省級繼續對西部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貸款給予貼息支持,為其集聚各類創新資源,承接產業轉移創造條件。促進企業跨區域合理流動,鼓勵異地興辦企業,對省內東部企業投資落戶中西部省級開發區、投資額超過一億元的大項目,省財政給予貸款貼息補助。有條件的市縣可在其區域內采取設立“飛地”的方法招商引資,吸引外來企業到該區域進行整片開發。對“飛地”內設立的企業,實現的地方財政收入可與項目所在地協商按比例分享。
制度篇
山東歷來就是個經濟大省,攤子很大,但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低,財源不豐裕,這是山東省經濟財政現階段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一個良好的機制是必不可少的。山東省此次在市場機制、投融資機制、財政體制機制創新上都下足了功夫。
市場機制上,山東省逐步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和使用權轉讓機制。完善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對經營性土地全面實行“招拍掛”方式出讓。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建立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市場。對海域、礦產、風景名勝等國有資源,要全部實行有償使用。加快城市公共資源有償使用步伐,鼓勵多種經濟成分參與公共事業經營。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市場化交易改革,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實行二氧化硫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探索建立區域性排污權市場交易體系。規范各類行政審批事項,清理涉企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為健全市場機制創造公平寬松的外部環境。
在投融資機制的創新上,同時引導銀行、企業、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加大投入,避免出現財政唱獨角戲的局面,盡快形成多元化、常態化的投融資保障機制。加強財政與金融的協調配合,充分利用財政手段,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投向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支持企業利用債券、資產證券化、BOT等融資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對引進跨國公司500強企業投資、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等利用外資鼓勵類大項目,給予一定獎勵。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市場資源,積極引進政府外債資金。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防范和化解潛在財政金融風險。
在財政體制的完善上,“32條”更多的著力于完善省對下的財政體制。對市縣上繳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幅超過15%以上的部分,今后三年省級給予全額返還,促進各地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省級返還資金由各地建立結構調整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現代服務業、傳統工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對綜合財力不能滿足基本支出需求的財政困難縣給予補助。對黃河三角洲區域內的禁止或限制開發地區,探索建立生態補償轉移支付制度。扎實推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確保新體制平穩運行。
民生篇
完善民生政策體系,是轉方式調結構增財源的內生動力。改善民生,既是發展經濟、培植財源的目的,又是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姜大明省長宣布在落實好中央政策的基礎上,再出臺幾項惠民措施:
1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力度。今年省級將安排2億元資金,主要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各地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住房建設和危房改造給予支持。
2是進一步完善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從今年下半年起,把新農合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政府補助標準,由人均100元提高到120元。
3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政策。經過多年積累,山東省社會保險基金余額已突破千億元大關。為了把這部分資金用好用活,切實保障低收入群體的生活,省政府決定,在今年按國家規定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基礎上,把企業退休人員取暖補貼由每年24元最高提到1100元,具體標準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同時提高失業保險金標準,并鼓勵各地運用失業保險基金促進擴大就業。對“援企穩崗”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區,省里將在分配獎勵、調劑資金時予以傾斜。將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創業培訓補貼等各項補貼,以及人力資源市場和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信息網絡及設施設備購置等項目,納入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范圍。
4是適當降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據了解,目前多數省份的單位繳費比例在20%以下,山東省為18%-22%,企業負擔偏重。省政府決定,從今年7月1日起,對繳費比例高于20%(含)的地區降低1個百分點,以后視情況逐步統一和調整。使記者感受到“財政一向取財于民,現在該是用財于民的時候了。”
山東,本就被稱為“大陸四小龍”之一,其在歷史上顯現出的腳踏實地、不斷前行的“山東風格”,一直被世人所稱贊。省長姜大明稱32條“是一個契機”,山東這條龍,似乎即將再一次昂首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