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偉
一直以來,中西部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諸多障礙,一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滯后,嚴重影響了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大膽創新工作理念、發展方式和保障機制,有力地促進了“空殼村”加快積累、薄弱村加速跟進,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高。截至目前,全區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的達到30%,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50%,還涌現出30余個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經濟強村。
五種意識
村級集體經濟,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因“無路論”等消極思想和畏難情緒而產生的等、靠、要的“消極怠工”做法。針對于此,夷陵區在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強調各村必須確立村級集體經濟“大有可為”意識。
在“大有可為”意識的基礎上,夷陵區摒棄“行政主導”的做法,強化“尊重市場”的意識。尊重市場主體地位,堅持用市場聚資源、籌資金、上項目、辦企業,不搞行政命令,不搞拉郎配、不再新辦純而又純的集體企業。村集體只能以入股、承包、租賃等方式發展新項目,實行村企分開,避免走過去村企權責不分、產權不明、管理水平低下的老路。
當然,僅有市場意識還不足以抓好村級集體經濟。夷陵區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堅決摒棄“就村級集體經濟抓村級集體經濟”的做法,樹立全局觀念,與基層組織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發展、工業企業發展、旅游服務業發展綜合考慮,實行規劃一體布局、政策一體制定、項目一體實施、資源一體配置,實現統籌發展。
此外,針對各村情況千差萬別,夷陵區堅持著眼于長遠發展和產業發展,不搞一個模式,不走一條路子,不按一個標準要求,實行“一村一策”,因村制宜,量力而行,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最重要的是,夷陵區還確立持續發展意識,克服不切實際、急躁冒進、求功心切的不良心態和做法,堅持“四不上”原則,即“侵害農民利益的項目不上、破壞生態壞境的項目不上、不能持續收益的項目不上、風險性較大的項目不上”,力爭做到為民發展,發展成果與民共享;安全發展,有效控制發展風險;持續發展,形成長效收益能力。
六大模式
針對各個鄉村的不同特點,夷陵區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六種模式。
立足資源優勢,走招商引資、參股經營之路。鼓勵和支持優勢礦產資源、優勢農業資源、優勢旅游資源富集村,積極引進客商興辦礦山企業、農業加工企業,村集體以資源、資金、資產入股,年終按比例或定額分紅,將資源優勢轉化為集體產業優勢,拓展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樟村坪鎮10個村以磷礦資源入股興辦磷礦開采企業,村集體每年分紅均在100萬元以上。
立足區位優勢,走物業經營、承包租賃之路。鼓勵和支持城郊村、城中村、集鎮村、交通樞紐村,以獨資、合資等方式,興建企業生產廠房、商業門面,對外發包出租,發展物業經營。龍泉鎮車站村立足地處宜昌市城郊優勢,獨資興建小商品、建材批發經營市場、臨街商業門面和企業生產加工廠房,村集體每年收取承包費26萬元。截止目前,全區有50個村通過開展物業經營,每年可為集體帶來租賃性收入4萬元以上。
立足存量優勢,走挖掘留存價值、盤活經營之路。對村集體閑置的房屋、機械設備、場地等資產和荒地、荒灘、荒山等資源,通過承包、租賃、參股等多種形式盤活經營,變“閑”為“寶”,變“小錢”為“大錢”。2005年以來,鴉鵲嶺鎮19個村先后對2800多口集體堰塘、26座小二型水庫、9000多畝集體柑桔基地進行了公開對外發包,村平每年增加集體收入20萬元。
立足組織優勢,走綜合協調、服務創收之路。鼓勵和支持村級黨組織發揮組織優勢,為駐村企業搞好協調服務,創優發展環境,駐村企業自愿向村集體交納適當服務管理費用,從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分鄉鎮百里荒風景區每年自愿為駐地百里荒村上繳管理費4萬元。今年,該村還引進客商興建核桃基地,每年可獲取服務費1.2萬元。
立足村企優勢,走轉換經營機制、提能增效之路。通過股份合作、承包、租賃、聘請職業經理等方式,對原有村辦集體企業進行改造,轉換經營機制。樟村坪鎮砦溝村將村辦的云峰磷礦公司與管理規范、經營效益好的強勢磷礦企業聯合成立了“湖北柳樹溝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村集體占10%的股份,每年分得近1000萬元的利潤。
立足外部優勢,走異地開發、借勢發展之路。在穩妥、安全、保值增值前提下,鼓勵資源貧乏村、區位不優村,變“眼盯村內”為“放眼村外”,走出山門選創業項目、尋合作伙伴,異地投資興業,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增加集體收入。今年,三斗坪鎮秋千坪村計劃按10%股份在城區入股酒樓經營,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5萬元以上收入。
三項機制
針對“上熱下冷”、“上急下緩”等聯動不暢現象,夷陵區以利益為紐帶,建立了“五定七包三掛鉤”利益聯結機制。“五定”即區、鄉、村層層成立確定領導小組,區委與鄉鎮黨委、鄉鎮黨委分別與鄉鎮包村領導、包村部門和村黨組織層層簽定年度工作責任狀;“七包”即區委常委包鄉鎮、區鄉黨員領導干部包“空殼村”、黨群部門包“軟村”、政法部門包“亂村”、經濟部門包“窮村”、農業部門包產業“空心村”、優勢企業包資源“‘富集”村;“三掛鉤”即集體經濟發展成效與鄉鎮黨委書記、分管領導、包村區直部門“一把手”、包村干部、村黨組織書記提拔使用掛鉤,與群眾滿意機關評選掛鉤,與鄉鎮黨委、分管領導、包村區直單位“一把手”、包村干部、村黨組織及書記的年度考核、評先獎勵掛鉤。
這一機制將集體經濟發展成效與單位和干部個人切身利益緊密捆綁起來,建立起上至區委下至村黨組織的“雙線”強力責任鏈條和利益聯結紐帶,使全區上下扭成一股繩。
其次,針對因人力、物力、財力不足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快速推進的現實難題,區委改過去“撒胡椒面”為“攻其一點”,推行了“整村推進”的目標管理機制,分期分批實現整村“脫貧”。按照“提前一年實現省委提出的目標”要求,逐鎮逐村開展調查摸底,排查鎖定5萬元以下的重點村。然后,區委每年以責任狀形式,對各鄉鎮確定一批重點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合力攻堅,重點建設,整村推進,限時達標,消滅“硬骨頭”。對發展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的村,從當年新增的集體經濟經常性收入中,拿出不高于10%的資金用于獎勵村干部。
此外,針對國家政策、資金、人才等資源向基層傾斜不足、整合不夠、綜合效益發揮不充分等問題,夷陵區還建立了“一綁五沉”政策保障機制?!耙唤墶奔错椖坷?將涉農項目盡可能與集體土地、林地、協會相結合,放大項目使用效益?!拔宄痢奔匆皇琴Y源“下沉”。將河道采砂權和堰塘、水庫等小型水利設施經營權“下放到村、辦證到村”。全區14個村因該政策,增收都在5萬元以上。二是資金“下沉”。區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直接獎勵到當年集體經濟穩定收入超過5萬元的村。三是稅收“下沉”。嚴格落實上級關于村集體經濟實體的政策和稅收優惠,不搞政策截留。四是人才“下沉”。通過每年選拔10名優秀機關干部到村黨組織任第一書記等方式,促進人才“下沉”到農村一線,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獻智獻力。五是服務“下沉”。推行“一線工作法”,區、鄉各部門定期聯合組團,將“一站式、一條龍”服務送到農村,“零距離”提供各類服務。
(作者系中共宜昌市夷陵區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