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劉嶺
社區商業是一種有別于城市中心區商業的地域性商業業態,它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以便民利民為宗旨,以滿足居民綜合消費為目標,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務。社區商業不僅直接關系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是城市商業發達程度的重要體現。在發達國家,社區商業占整個商業零售額的比例有的高達40%。2005年商務部發布《關于加快我國社區商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社區商業是城市商業的基礎,是滿足居民綜合消費的重要載體”。由此可見,社區商業商機無限。
社區商業的特點在于其區域性,服務對象主要為本社區居民;規模有限性,社區規模決定了商業經營的規模;服務性,為本社區居民提供各種商業和休閑服務。
社區商業中心的發展模式主要包括社區購物中心模式、商業街模式、住宅底商模式等。購物中心模式為團組式開發、集約式經營,商業業態多樣,帶動效應強,適用于大型社區;商業街模式將類似業態集聚到一起,形成規模效應;住宅底商模式適合便利店、餐飲、維修、美容美發等小型業態。
回龍觀社區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修建,地處北京北五環外,按最初的設計規劃,總建筑面積近1500萬平方米,要把它建成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住宅區,居住人口約50萬左右。回龍觀社區以天鴻集團開發的回龍觀文化居住區為核心,不斷向周邊擴展延伸,幾十個小區聚成一片,其規模相當可觀。
根據其不同的來源和性質,回龍觀社區居民主要由以下幾方面人群構成:
(1)回遷的當地農民,社區開發占用了自己土地,其實已成為社區的居民,現在相對集中于幾個小區。
(2)城區拆遷的居民,從城里搬到郊區,但戶口仍在原住地,城里情結難以割舍,說話做事時時以城里人自居。
(3)部分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多是分不到福利房的年輕人和補差的離退休人員,大多數企事業單位上下班有班車。
(4)中關村、上地一帶創業的“白領”,多選擇價位稍高的商品房,很多人把父母接過來,因此在回龍觀社區會發現很多操外地口音的老人。
(5)在社區做生意的外地人,或買房或租房,構成社區的一部分。
(6)其他。
消費行為的形成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消費者的購買愿望;二是消費者的支付能力。在社區發展初期,根據其消費行為特征,上述人群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購買愿望但相對缺乏支付能力的,比如回遷農民、老人、小孩、社區做小生意的,他們長時間在社區生活,但是消費能力和檔次相對較低,或者生活習慣比較節儉,消費目的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為主,比如生活日用品、理發等,消費的主要場所為便利店和菜市場;另一類是有支付能力但缺乏購買欲望的,如部分機關院校的上班族、中關村和上地的白領,基本上為中等收入階層,每天有機會往返于單位和住地,有條件在城里購物消費,相信品牌效應,對“郊區”的產品和服務缺乏信任感,很少在社區消費。
社區發展比較成熟后,隨著更多連鎖品牌的涌現和社區商業的多樣化規模化,第二類消費者增加了對社區商業的信任感和認同感,逐步把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消費行為轉移到社區商業,第一類消費者也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而具有了更高的支付能力,而更多的消費行為又會推動社區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由于回龍觀社區離城區較遠,交通不便,盡管居民數量眾多,但是消費者不多,更有“睡城”美名,回龍觀社區一度缺少“商氣”,與目前的繁榮場面形成鮮明對比。縱觀回龍觀社區商業發展的歷史,根據其發展的不同狀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萌芽階段(2000~2003年)。居民數量還不多,生活很不方便。最初的時候只有一個小型“天福超市”和少數餐飲業、裝修、美容美發等,社區惟一綜合性的商場“三合商廈”,平時顧客寥寥無幾。由于消費市場不大,眾多商家很長時間持觀望態度。
(2)迅速發展階段(2003~2007年)。居民數量逐步增多,潛在市場吸引更多的超市和餐飲業進入回龍觀,競爭逐步加劇,不斷有商家加入和退出。美廉美、物美超市,金山城、金百萬、葡萄溝等餐館盡享“先動優勢”,保持住了自己的市場地位;以農副產品批發為主的城北回龍觀商品交易市場2003年6月開業,大大便利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華潤萬家生活超市也在此期間打入市場,但數年后悄然退出。
(3)成熟階段(2007年~現在)。如今回龍觀地區已經擁有5家大型超市,3家大型批發市場,5家大型綜合性商廈,還有1家即將建成,2條餐飲業商業街,已經頗具規模,各有特色,進入壟斷競爭階段;大型超市基本上形成寡頭市場結構,看似競爭對手的美廉美超市已經在2006年被物美集團收購,物美、華聯、京客隆割據一方,小型超市基本上是底商模式,僅限于服務本小區居民;大型購物中心也基本形成寡頭格局,盡管規模都很綜合龐大,但是認真研究會發現他們經營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目前還不至于出現互相殘殺的局面。
社區商業不同于城市的區域中心商業、大型購物中心、特色步行街的商業形態,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是一種為本地區居民服務的商業模式。回龍觀社區商業成功的經驗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針對社區特點,選擇恰當的商業模式。不同的社區具有不同的特點,對目標市場的調查分析是成功的第一步。以回龍觀社區為例,其規模龐大,可以采用大型購物中心模式,實行集約化規模經營;餐飲業采取商業街模式,可以產生集聚效應,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連鎖經營是社區商業模式首選。連鎖經營一般采用標準化和規范化,有利于防止假冒偽劣商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認知度;同時,連鎖體系通過集中采購、統一配送、分散銷售,從而降低了進貨價格,有利于社區居民購物。

表1 回龍觀地區大型綜合商廈一覽表
充分發揮品牌效應。由前文分析可知,大部分回龍觀社區居民自我心理定位較高,對于已有品牌具有信任感和認同感,因此知名品牌更容易在回龍觀社區打開市場。
市場定位非常重要。回龍觀社區建設初期失敗的商業案例基本上都在于市場定位不準,第一類居民認為定位偏高,而第二類居民則認為偏低,導致經營困境。
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真誠對待社區消費者,絕不能以“城里的價格、郊區的產品(服務)”來欺騙消費者,違背基本的商業道德和準則。
理性認識市場容量。社區商業不同于商業中心區,一旦入住飽和,銷售總量會保持相對平穩,如果同類商家增加,只能形成惡性競爭。如果高估了社區商業的商圈半徑和對區外客流的吸引力,可能為以后的商業經營埋下隱患。
隨著華聯商廈、北店時代廣場、永旺國際商城等大型購物中心的開業,回龍觀社區商業從便利店、餐飲等基本型消費向休閑文化等多元化方向發展。社區商業的成功關鍵在于事先認真地研究市場,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消費者。
[1]何駿.我國城市社區商業的發展模式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2]姜威.回龍觀北店時代廣場開業[N].北京商報,2007,10~16(B3).
[3]馬云飛,韓大強.基于消費者行為的零售企業營銷問題[J].商業時代,2006,(26).
[4]靖東,張 菁.社區購物中心:提升社區商業[J].中國商貿,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