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學院體育系 朱建宇 肖謀文
2001年1月,中國體育用品聯合會被正式確認為惟一代表中國的國家委員身份加入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簡稱WFSGI),同年的11月,中國順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加入WTO無疑會給我國體育產業帶來良好的發展空間,使我國體育產業與國際接軌,改善我國體育產業無序競爭的狀況,而加入WFSGI不僅會使中國在國際體育用品業內的地位和影響得到鞏固與提高,同時對于加強世界體育用品業的團結與合作也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加入國際組織除了利好的一面,同時也會給我國體育用品業帶來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發達國家所設置的各種貿易和技術壁壘;二是國外體育用品業對國內體育用品業的逐步蠶食。我國體育用品業要生存、要發展,必須也只能在國際競爭中爭奪生存空間,走國際化發展之路,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正是給了我國體育用品業國際化發展的絕好機會。
一個半世紀前問世于歐洲的世界博覽會,已被視為是展示經濟和社會成就、展示綜合國力的舞臺,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并委托有關部門舉辦的國際性博覽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影響。世博會是科技進步的展示場,它為人類提供精神食糧,濃縮了歷史時代的經驗教訓,更是新歷史的開端。作為我國快速發展的體育用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上升的大背景下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行業的總資產和銷售收入呈現快速增長趨勢,上海世博會將為我國體育用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一次難得的機會。盡管中國已經將體博會(China SportShow)打造成了亞太地區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體育用品展會,然而由于體育用品業橫跨輕工、紡織、電子、化工、兵器等工業部門,相較體博會而言,上海世博會更能全方位地加強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的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發展理念和生產技術,增強國產品牌的競爭力。因此,上海世博會將在促進我國體育用品業的發展,振興民族品牌,推動我國體育用品業參與國際競爭力等方面提供不可多得的機會,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和WFSGI以后,對于我國體育用品業的國際化之路更是一次難得的洗禮。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體育用品的制造大國,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晰地認識到,雖然我們的生產企業眾多,但由于缺少世界級的民族品牌,我們的生產企業處在全球分工的最底層,更多的是為世界級大牌如耐克、阿迪達斯做代工。年銷售額100多億美元的耐克公司目前在我國有17個簽約運動鞋廠,130個簽約運動服及配件廠。以專業化而著稱的全球年銷售80多億美元的阿迪達斯公司,目前在我國有53個簽約工廠,而這些簽約加工企業主要是臺商企業。因此,目前我國體育用品業的所謂國際化主要是給國際大品牌做貼牌生產,簡稱“OEM”,大約有一半的企業是采用這種方式,其特點是貼牌企業本身不掌握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品牌,只掙得加工費。沒有自己的市場,資金完全由原品牌單位提供。
體育用品是我國外貿出口中最具競爭力的拳頭產品,它為出口創匯、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體育用品出口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美國、日本、香港地區、德國、英國等,如表1。然而,中國的體育用品還缺少世界級品牌,出口產品主要是中低檔普及型的“大路貨”,而科技含量高的尖端型產品極少,出口產品平均價格不及世界名牌的1/10,賺取的只是為數不多的加工費。

表1 2003年我國體育用品出口主要國家(依席玉寶,等,2006)
目前我國雖然有一批體育用品企業已經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其占世界體育用品市場份額從2000年的不足10%發展到2006年的29%,六年間增長了近300%,市場份額增長速度之快非常驚人,然而這些出口的體育用品多數只是國外品牌的代工產品,真正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國產品牌卻是鳳毛麟角。即使在國內市場,國外體育用品也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如表2,作為在國內品牌中獨占鰲頭的李寧公司近年來在國際市場上有所斬獲,但除了李寧公司以外,其他的國產品牌卻鮮見打入國際市場。

表2 國內外知名體育用品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依賈詠翠,2006)
所謂名牌體育用品是指那些技術先進、質量超群、服務優異、商標馳名、在市場上影響大并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為消費者所接受且銷路廣的體育用品。
標準是一個國家有關產品技術政策的具體表現,從一定意義上說,標準就是產品的命脈,是行業發展的基礎,標準可以導向產品品牌的形成。作為技術壁壘,我們在標準制定和運用上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標準滯后也是困擾我國體育用品生產和出口的一個重要因素,使我國有許多產品在出口方面遭受了重大損失。
我國體育用品業雖大卻不強,無法在國際競爭中與跨國公司一較高低,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必須通過培養企業家的自主創新觀念、發揮產業集群中各主體的創新能力、積極探索合作創新機制、建立和完善自主創新多元化投入機制、建立多渠道多種方法培養、引進和利用人才機制、發揮政府制度支持與保障作用等措施,提高我國體育用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培育世界知名體育用品品牌。
據《2001年中國經濟貿易年鑒》統計,全國有體育用品企業達304萬家(不含運動服裝和運動鞋企業),同業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由于種種原因,中國體育用品業的競爭很不規范,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國際競爭力。通過對我國體育用品企業的兼并、股份合作、強弱乃至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和資產重組,以建立合理的資產結構,使企業向著規模化、集團化發展,與國外知名品牌展開競爭,提高中國體育用品的影響力。
國外著名體育用品企業除了無可比擬的市場份額、家喻戶曉的知名度外,還擁有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不斷推陳出新的技術與產品。在這一點上,僅僅依靠國內企業之間的聯手、并購是不夠的。國內體育用品企業只有通過與國外先進企業合作溝通,才能在短時間內較快提高自己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快產品的國際化征程。
國際化是我國體育用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我國體育用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一次重要機遇。但從我國體育用品業目前的國際化現狀來看,國際化之路還任重道遠,然而時不我待,我國的體育用品企業必須抓住機會,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1]劉明輝.關于我國加入世界體育聯合會后的幾點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
[2]賈詠翠.論經濟全球化與我國體育用品業的發展[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周良君,何冰.我國體育用品業國際競爭力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4.
[4]龔婷.世界博覽會建設中的可持續發展—愛知世博會及其對上海世博會的啟示[J].現代商業,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