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訊
摘 要: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人情是構建社會關系的基本手段,是人際關系交往中情感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是維系人與人之間情感關系的重要紐帶。然而,在轉型背景下,人情的情感性表達逐步削弱,以贏利為目的的工具性逐步增強,人情的功能出現異化。筆者通過對渝北C村的考察發現,在人情功能逐步被異化的背景下,人們依靠熟人社會的關系網絡不斷重構人情交往的規則,并在人情交往中衍生出相應的策略來維護家庭利益最大化,以此來維系農村社會關系的運行與發展。
關鍵詞:人情;規則;策略;農村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4)05-0063-06
一、引言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人情是對于禮物流動和人與人之間親密關系慣有的稱呼,是構建熟人社會中的一種禮儀性和感情性的表達。在關于人情的研究中,西方學者主要通過“禮物范式”來進行研究。馬塞爾·莫斯(M·Mauss)在結合多個原始社會民族志的二手資料進行比較研究后發現,社會交往是如何可能的,并進一步闡述建構社會機理的方式,他回答了關于個人和社會通過禮物交換是如何可能的基本性問題,但他并沒有說明通過禮物交換所建構起來的關系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1]。戈里高利(Gregory,C.A)在關于“禮物交換”的研究中指出,物品的交換呈現為商品異化的形式,而禮物交換則確立了主體間個人化的社會關系[2]。顯然,戈里高利將商品交換與禮物交換在本質上作出了明確的區分,并認為社會關系的確立跟禮物交換密切關聯。薩林斯(Sahlins·M)對禮物交換進行了分類,他認為禮物交換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一般互惠、均衡互惠和否定性互惠,并進一步指出決定禮物饋贈與交換之一般屬性的三個變量,即:親屬關系、合群度與慷慨度[3]。可見,薩林斯從禮物交換的功能上進行了闡述,這對于研究禮物交換的學者提供了有益借鑒。此外,科林·約翰遜(Colleen·Johnson)認為禮物交換有助于縮小社會流動造成的日益分化,而且禮物受授的義務鞏固了人際關系,否則這些關系就可能由于同化于更大的社會中而消失[4]。顯然,西方學者在人情研究中的“禮物范式”研究為國內學者研究人情提供了巨大幫助和有益的借鑒,這不僅為我們認識社會交往與社會關系建構提供了理論資源,而且有利于我們理解中西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傳承中所形成的社會基礎的差異性。然而,人情在中國傳統的熟人社會中所發揮的功能與意義有別于西方社會中的“禮物交往”,但它們又具有人與人之間情感表達的共性。
在國內關于人情的研究中,費孝通采用了人類學比較法,先描述出一個“他”者,即西方的社會結構呈現出的“團體格局”,然后再以這個“他”者為鑒,反照中國社會結構的鏡像,指出與西方社會存在差別的是中國社會呈現出明顯的“差序格局”。他認為“差序格局”的概念必須放在中西方對比或比較的框架下才能呈現其全部意義,并進一步指出在一個穩定的農村社區中,“差序格局”是人們自我認同的社會交往規范,在這個社會交往的規范中,人情交往具有維系熟人社會關系穩定與社會關系延續的基本作用,并在熟人社會關系構建中形成相對穩定的社會交往的秩序[5]。在此基礎上,閻云翔汲取了西方的理論資源,從“禮物范式”視角來研究中國的人情交往,他認為禮物在流動中具有互惠原則,而農民的禮物流動在實踐中呈現了表達性和工具性的雙重性質,他研究的立意在于形成一種與西方不同的中國禮物模式來理解中國的人情交往[6]。此外,黃光國則從中國人的社會關系入手分析了中國人的人情和面子,指出人情和面子是中國人的權力游戲,他分別從個人生活情境、社會交易和社會規范來進行解釋,認為在中國傳統習俗中,人們對別人“做人情”的主要動機之一是他對別人的回報存在著明顯的預期[7]。同時,金耀基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進一步分析,指出在中國社會交往中,人情的本質就是一種得到文化價值所支持的社會規范[8]。顯然,上述研究主要從功能主義視角對中國人情進行解讀,不足之處在于缺乏足夠的中國經驗作為支撐。而人情交往在中國社會關系建構中,其視野容易被傳統文化和傳統習俗形成的習慣所遮蔽,無法深入洞察和理解轉型期中國農村社會中人情的異化。
為此,賀雪峰通過對中國農村的廣泛調查后,從熟人社會視角入手對人情異化進行了深入的論述,認為人情異化的程度與方式跟村莊社會結構有密切關系,指出人情異化表現出來的是人情的繁榮,當人情被榨取性利用之后,剩下的只是名實分離的人情空殼,人情循環中斷,村民之間基本的人際互動難以維系,農村熟人社會失去了潤滑劑,農村熟人社會甚至會因此解體[9]。宋麗娜在賀雪峰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中國人情交往做了拓展性研究,她立足于農村的社會基礎,從中國農村的區域差異入手,指出:在團結型村莊中,人情是依附性的;在分裂型村莊中,人情充當著“黏合劑”的作用;在分散型村莊中,人情則是個人情感的一種表達[10]。同時,她在對人情交往的深入研究后發現,在當下的農村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的儀式性人情,并指出儀式性人情是鑲嵌在血緣關系所組織的社會秩序中的,人情背后是道德倫理規范及其秩序狀態,而人情也在不斷表達和再造著這種規范和秩序[11]。顯然,賀雪峰和宋麗娜的研究不僅對農村社會中人情交往的功能和意義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解釋,而且還洞察到了轉型期農村社會中人情正在經歷著蛻變,即人情的功能和意義正經歷著劇烈的異化,這對認識和理解轉型期農村社會的變遷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他們的研究仍有待于進一步拓展,即欠缺對農村社會中人情交往異化過程中自我規則重構的微觀機制分析。鑒于此,本文試圖在此基礎上對農村社會中人情異化趨勢下的自我規則重構的微觀機制做進一步拓展性研究,以此來認識和理解轉型期農村人情交往變化的內在邏輯。
二、社會結構離散下的人情異化
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中,村莊社會的穩定主要來自于行政嵌入和內生性[12]。行政嵌入主要功能體現在維護村莊社會的非禮節性規范。村莊內生性主要體現在維持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禮節性規范,它依賴于村莊內部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并構成了人情交往的社會基礎,是人情交往的行為準則。因此,在傳統的鄉土社會中,人情交往是基于人們情感聯系與情感表達的一種體現,它承接著村莊內生性的不斷延續與傳承,即人情交往與村莊的內生性互構,以此來維系熟人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交往。endprint
(一)村莊社會結構離散化
渝北C村(以下簡稱C村)位于重慶市區北部,村莊歷史為150余年,共有24個村民組,916戶,2737人,土地貧瘠,交通閉塞,2012年人均純收入為6816元。C村的打工潮形成于2000年左右,它的形成逐步改變了以農業為家庭經營的單一模式,以“半工半農”的家庭代際分工模式逐步形成。在村莊社會結構關系中,C村是一個移民型村落,歷史相對短暫,血緣性紐帶較弱。因此,在村莊場域中,人們主要以地緣為基礎,以人情交往為紐帶來建立互助合作的人際關系圈,從而立足于村莊社會。
新中國成立以來,C村進行了土地改革,實行了耕者有其田,并經歷了集體化大生產的改造。在國家行政權力的嵌入下,村莊內的社會秩序比較穩定,群體性械斗事件得到遏制,大家共同勞動生產,互助合作的氛圍在集體化時代一直延續。分田到戶以來,隨著集體化的瓦解,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于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以地緣為基礎的互助合作關系不斷加強,并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村莊內部社會結構,以此來維系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村莊社會秩序。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年輕人外出打工增多,村莊的封閉性逐步被打破,傳統的家庭經濟收入來源發生了改變,在家庭中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在家務農的代際分工模式逐步形成,尤其是在2000年左右以來,隨著大規模的打工潮逐步形成,在市場經濟和現代性因素的滲透下,村莊的社會結構和村民們的行動邏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日常生活的貨幣化程度提高,傳統的“幫工助勞”現象逐步減少,以貨幣來計酬的勞動交換逐步增多,親朋好友之間的免費幫工現象越來越少。在生活消費貨幣化的沖擊下,“金錢”逐步沖淡了人們傳統的交往方式,導致了村民的利益算計逐步增強,行動邏輯逐步走向理性化。同時,受人口流動因素的影響,村莊內的血緣關系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個體行為原子化加強,導致村莊內部的凝聚力逐步下降,其社會結構性因素逐步呈現出離散化狀態。人情的功能也隨之開始異化,從傳統的情感表達向工具性轉變,人們以操辦紅白喜事為目的的賺錢方式逐步形成。
(二)人情功能異化
人情是農村社會中建立人際交往的一種普遍現象,具有重要表達性或儀式性功能。但隨著現代性的侵蝕,農村人情普遍出現了異化[13]。人情異化的程度和方式與村莊社會結構有密切關系,而人情異化表現出來的是人情的繁榮,是被人們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現,并在熟人社會中逐步演化為名實分離的人情空殼,從而逐步失去維系人際關系潤滑劑的作用,甚至可能導致農村熟人社會的解體。
隨著打工潮的興起,C村的村莊社會結構逐步離散化,受市場經濟沖擊,人們理性化程度不斷提高,人情逐步異化,明目繁多的操辦酒席現象逐步出現,以操辦酒席來達到收人情的現象日趨嚴重,并成為村莊內人們心照不宣的常態。筆者對C村第十四村民組近幾年來的人情交往進行了統計,見表1。
表1 C村第十四村民組人情交往統計表
常規性酒席
(次數) 非常規性酒席
(次數)
合計
(次數)
喪事 婚事 祝壽 散生 學酒 滿月酒 其他
2001年 0 2 0 9 0 1 0 12
2003年 1 1 0 13 1 1 0 17
2005年 2 3 1 15 2 3 0 26
2007年 0 3 1 21 3 4 3 35
2009年 1 1 2 26 4 2 3 39
2011年 2 3 1 25 2 2 5 40
2012年 1 0 3 27 3 2 5 41
注:在C村,祝壽:指滿60歲、70歲、80歲等,散生又叫旬生:指每個人每年的生日(但在一個家庭中操辦散生每年一般不會超過3次)。
從表1的統計可以看出C村十四村民小組2001年以來紅白喜事操辦的情況,常規性紅白喜事的操辦基本持平,但非常規性酒席的操辦卻越來越多,2012年操辦非常規性酒席是2001年的3.7倍。在送禮的金額標準上(2012年為例),常規性酒席通常送100元,散生通常送50元,學酒(學生考上大學)通常送200元,滿月酒通常送100元。可以看出C村因受操辦常規性酒席增多和送禮的金額不低的影響,人情的功能出現了異化。該村村民方某受訪時說:“不該辦的酒席,現在越辦越多,就是為了收點禮嘛!”在方某看來,不該操辦的酒席增多其目的就是為了賺錢,人情的本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追逐利益為根本目的的方式逐步形成。
在非常規性人情比例逐步增大的趨勢下,C村人情的表達方式也逐步發生變化,在2000年左右以前,人情主要以物質形式的支出較多,如:在喪事中送布匹和香紙,在紅喜事中送衣物、大米、雞蛋等。但是,在最近幾年中,C村人情的表達基本上是以貨幣來表達,尤其是在喪事中基本不再送布匹和香紙,送貨幣的方式逐步取代了傳統上送香紙的習慣,這無疑為人們的人情交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甚至有村民坦言,越來越無法承受人情交往了。
表2 C村第十四村民組人情支出統計表
每年支出的人情金額 戶 數
第一階層 6000元及以上 3
第二階層 4000-6000元 13
第三階層 2000-4000元 11
第四階層 2000元及以下 4
從表2可以看出,C村村民每年在人情的支出上大多數家庭集中在2000-6000元之間,相對于年收入6816元的C村村民來說,人情負擔成為每年家庭支出較大的部分。在以操辦非常規性酒席來回收人情的驅使下,人情沙漠化現象越來越嚴重,陷入惡性循環。當然,從人情交往盈虧上考察看,它基本持平,按照當地村民的話說:“你送來,我送去,虧損不大”。也就是說,人情交往并不創造財富,其實質是通過操辦酒席來讓它流動轉移,導致的后果是人情在流動轉移過程中被大吃大喝浪費掉了。顯然,在村莊社會中,當大多數人每年都會操辦非常規性酒席來達到收回人情時,若少數人不操辦非常規性酒席的話,那就意味著在每年人情交往中處于虧損狀態。因此,人們每年就不得不操辦非常規性酒席了,而那些不想操辦非常規性酒席,但又不得不以此來回收人情的家庭,就只有叫苦連天了,甚至怨氣四起,這為人情沙漠化下的規則自我重構提供了條件。endprint
三、人情沙漠化下的規則自我重構
隨著村莊中非常規性酒席的操辦越來越多,C村的人情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異化現象。從人情異化的工具上看,它主要向“利”這個方向轉移,即人們通過人情獲利來達到賺錢的目的,而并非向“名”這個方向轉移,即在操辦酒席及收人情的過程中,人們并不注重面子觀,而是注重禮物的輕重。當然,在常規性酒席操辦過程中,近些年來C村一直處于相對平穩的狀態,常規性酒席的操辦過程中的人情具有互助性,如:操辦喪事的家庭,在獲得親朋好友一筆人情支助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經濟壓力。人情負擔加重主要來源于人情頻次的高低與隨禮的金額,在C村非常規性酒席操辦不斷增多的背景下,隨禮的金額仍然保持上升,這就只會導致人情的負擔不斷加重,很多人在人情交往中充滿怨言,甚至出現人情往來中斷的現象。
人情異化表現出來的是人情的繁榮,但當人情被榨取性利用之后,剩下的只是名實分離的人情空殼,人情循環中斷,村民之間基本的人際互動難以維系,且村莊中再無自己人認同的再生機制,農村熟人社會的基本潤滑劑失去了[14]。顯然,C村的人情異化現象是在市場化沖擊和現代性因素全面滲透下的一種表現,是在村莊社會結構離散化背景下所演變出來的一種現象,但是,當面對不堪重負的人情,人們逐步形成一系列策略來對人情沙漠化現象進行相應的遏制,并逐步重構一套規則來維系人情在人際交往中的穩定,從而維系農村社會中人際關系的正常交往。
(一)人情交往規則的形成
從C村人情功能異化與村莊的社會基礎和人們的理性化緊密關聯,受村莊社會結構離散化和個體行為理性化的影響,村莊內形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不斷操辦非常規性酒席,以此來達到收禮的目的。同時,人情表達中逐步形成以貨幣代替傳統的實物表達,隨著人們生活貨幣化程度逐步提高,傳統的實物作為禮物來表達人情的方式逐步被人們揚棄,以貨幣的方式表達更為便捷和實用,為人們所青睞,以及送禮的金額越來越大,并逐步形成一種不可逆的狀態。這就導致了以操辦非常規性酒席來收回人情禮金的亂象,也使得人們在人情交往的過程中相應的規則逐步形成。
在農村社會關系的場域中,人情規則的形成是具有相應約束力的,它客觀上要求大家共同遵守。若因有人不遵守規則或有意破壞規則,那他可能會引來眾人的譴責,甚至在村莊社會中被大家邊緣化,這不僅可能會使他在村莊中處于孤立狀況,而且還可能無法在村莊順利完成操辦紅白喜事。因此,作為生活在村莊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個體,他不僅需要遵守村莊內的規則,而且還需要融入到相應的社會關系中去才能立足村莊。事實上,在C村人情交往規則形成過程中,人們通過操辦各種非常規性酒席的初衷之一是為大家提供娛樂活動場所,以此達到親朋好友及鄰居聚會的目的,從而消遣農閑時間,建立人際關系圈,而這種人際關系圈的形成無疑為村莊內留守人群提供互助合作的基礎。顯然,在年輕人外出打工的背景下,村莊內的紅白事需要大家合作才可以順利完成,而非常規性酒席的操辦無疑強化了人們的往來,如老人逝世后的葬禮就需要較多人手才能順利操辦,也就是說,在操辦紅白事中送禮表達人情可以維系其社會關系,若沒有人情的頻繁交往而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圈,單家獨戶是很難在村莊內完成紅白喜事操辦的,而人情交往正切合了人際關系建立的需求,并逐步形成了人際交往的評判標準,成為了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互助合作的規則與行為標準,它具有較強的約束力。
隨著這種規則的形成,操辦非常規性酒席逐步膨脹,其頻次逐步增多,人情的功能就走向異化,并在日常的人情交往中逐步體現出來,正如當地人所言“年輕人的婚禮可以簡化,但酒席不得不辦”。當然,因C村常駐人群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精神匱乏,操辦非常規性酒席也可以為大家提供精神娛樂,這就是當地人所說的“要找個機會供大家擺擺龍門陣(聊天的意思)”,這無疑為非常規性酒席的興盛提供了保障。因此,那些操辦酒席的人家還必須把酒席辦好,若酒席辦得太差的話,則會被人笑話。在這種潛規則下,人情的禮金在流動中被大家吃喝玩樂消耗掉了,雖然為大家提供了娛樂聚會的機會,達到了加強情感交流的目的,但剩下的是苦不堪言的負擔。
(二)人情交往策略的運用
在農村社會中,人們彼此比較了解,個體的行動邏輯與理性行為是比較透明的,而人情交往的規則形成正源于對村莊社會中的個體認同。因此,人情規則一旦形成,它在村莊內部不僅具有相應的約束力,而且在實踐中還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從C村的人情規則實踐考察來看,隨著人情頻次增高和禮金逐步增大,逐步成為人們苦不堪言的負擔,但基于人情交往的規則,人們又不得不遵守,這就逐步演化出一種自洽的策略來化解人情交往規則的約束,從而維護自己在村莊社會中的利益最大化。如李某與劉某是第六村民組村民,兩人平時交往不多,2012年劉某家操辦喜事宴請李某時,李某并沒有立即回應,而是先觀望村民組內其他人的行動后再作決定。其原因是因為劉某平時在村莊中也不善與人交往,為人處事的口碑比較差。按李某的話說:“劉某平時在村民組內為人處事并不好,如果有40%的人不去的話,正好說明劉某在村民組內不招人喜歡,若我不去參加他家喜事(送禮),別人不會說我不對,而只能說劉某在村莊內不會為人;假如有80%的人都去了而我沒有去,那么村民們就不會說劉某為人處事差,而是說我吝嗇,其做法不對”。
也就是說,在熟人社會的人情交往中,個體必須遵守已形成的人情規則,但在實踐過程中人們非常講究策略,并通過巧妙地運用相應的策略來維護自己在人情交往中的信譽與利益,從而立足于村莊社會中。在村莊場域中,人情交往是人們情感表達和整合社會關系的重要方式,其規則無疑是維系村莊社會發展和良性運行的重要紐帶,誰也不會主動去打破規則,但在規則的背后是可以用相應的策略來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從而形成了一套“有規則、講策略”人情交往現象,而這種現象的出現本身是人們開始對人情功能異化的一種抵御,它客觀上呼吁大家重構新的規則來維系人情的交往。endprint
顯然,在人情交往的規則中合理運用策略是源于操辦酒席,而在操辦酒席的規則過程中,那些應該操辦酒席的當事人,若不想勞累而想放棄操辦酒席時,也需要講究策略才能順利避開既有的規則。如第八村民組的田某,因在外從事經商,家庭較為富裕,2011年是他父親滿70大壽,但田某嫌麻煩而決定不辦酒席,但他明白在村莊中老人70大壽不辦酒席可能會招來非議,在他看來:“村莊中已經是以操辦酒席來收禮成風了,那些經濟條件較差或處于中等的人家苦不堪言,但又不得不借各種機會操辦酒席來收回已支出的人情,即大家被捆綁在操辦酒席中,若老人滿70大壽不辦理酒席的話,無疑是給村莊中操辦酒席收禮的規則狠狠地打一耳光,不僅可能會遭到大家的非議,甚至會遭到大家的排斥,因此需要慎重對待”。田某最終選擇的策略:一是提前幾個月放風說因經商中遇到糾紛(借口)而沒有精力來為父親辦祝壽酒;二是給親朋好友訴苦以求理解。事實上田某選擇的提前放風不辦的策略是投石問路,以試探親朋好友的態度,在他看來:“若在親朋好友中有70%或以上的人要求他操辦的話,他還必須辦理,否則會受到大家非議;而向親朋好友訴苦則是為放話的理由加碼,以此來達到不辦理酒席的目的”。顯然,在田某提前放話和訴苦下獲得了成功,他沒有操辦父親的祝壽酒席宴,也并沒有遭到大家非議和排斥,反而得到了大家的理解與支持。當然,從另一個層面上看,田某的做法對于人情支出的主體來說,無疑是減輕了負擔,按照田某的話說:“其實很多人并不希望我辦酒,因為我辦酒他們就得來還禮,但是,村里都形成那股風了(操辦非常規性酒席來收禮),但誰都不愿把這層意思捅破,要講面子”。
從李某和田某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人情沙漠化背景下,人們在既有規則下滋生出相應的策略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不僅是對人情功能異化的抵制,更是對村莊社會結構離散化背景下傳統內生秩序的重構,而這種重構是村莊內生秩序與市場經濟理性行為的沖擊和現代性因素的全面滲透所遭遇的結果,但它又始于這種遭遇所帶來的機會得以萌生,這或許正是轉型期農村社會全方位快速變遷的動因之一。
四、結論
通過對渝北C村人情交往的機制研究表明,在轉型背景下,我國農村社會中的人情交往出現異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在社會結構逐步走向離散化背景下,傳統的內生秩序逐步瓦解帶來的后果。顯然,在傳統農村社會中,人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場域中,在祖代相傳與漫長的村莊歷史傳承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文化習俗,并維系著村莊內部的穩定和制約人們的行為規范,人情交往無疑是村莊內部人與人之間得以情感交流和社會關系建構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在市場經濟理性行為的沖擊和現代性因素全面滲透下,傳統的內生秩序逐步被瓦解,人情的功能和意義發生了蛻變,導致以盈利為目的的人情交往出現,于是,在村莊的人情交往中逐步形成了相應的規則與策略,從而維系著村莊社會的人際交往以及社會關系。
當然,渝北C村是一個具有價值再生能力的村莊,從村莊的社會結構上看,它是基于地緣關系所建立起來的熟人社會,人們互助合作的關聯度高,村莊的內生性規范比較強,村莊內單家獨戶是無法應對生產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的,尤其是在紅白事件上需要眾多家庭之間互助合作。因此,它客觀上需要人們通過人情的交往來建立起互助關系,以此來面對喪葬及婚禮等事件形成集體行動,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人情交往秩序。而這種人情交往有別于西方社會中的禮物流動和禮物交往,也并非費孝通所說的“差序格局”下所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而是在“散射格局”下[15],通過人情交往建立的一種互助合作的人際關系圈。因此,在C村的村莊社會中人們客觀上需要用人情交往的方式來維系人際間的互助合作,并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規則,而這種規則一旦形成就不會被輕易打破,但人們可以在既定的規則下尋求相應的策略來使家庭利益最大化,以此在村莊社會中安身立命。
顯然,受市場經濟理性行為邏輯的沖擊,C村人情異化的后果是“名”與“利”分離,走向逐“利”方向,人情在農村社會中逐步喪失了“潤滑劑”的作用,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新秩序,人們更加理性地在所形成的規則下選擇更加理性的策略來應對。因此,在當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體制轉型加快,社會變遷加速背景下,農村社會中傳統的規范和習俗正經歷全方位的變革,這或許正是傳統與現代性遭遇所帶來的后果。
參考文獻:
[1]馬塞爾·莫斯著.汲喆譯.禮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Gregory,C.A.Gifts and commodities[M].London:Acadermic
press,1982.
[3]Sahlins,Marshall.Stone Age Economic[M].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1972.
[4]Colleen,Johnson.Gift Gicing and Reciprocity Among
the Japanese Americans in Honolulu.American
Ethnologist[C].1(2)295-308.
[5]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6]閻云翔著.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 一個中國村莊
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C].黃光國等主
編,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04.
[8]金耀基.人際關系中人情之分析[C].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
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9]賀雪峰.論熟人社會的人情[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1(4).
[10]宋麗娜.農村人情的區域差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3(3).
[11]宋麗娜.人情的社會基礎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12]賀雪峰,仝志輝.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
會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2002(3).
[13]賀雪峰.論熟人社會的人情[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1(4).
[14]桂華,余彪.散射格局:地緣村落的構成與性質——基于一
個移民灣子的考察[J].青年研究,2011(1).
(責任編輯:肖訓生)endprint
顯然,在人情交往的規則中合理運用策略是源于操辦酒席,而在操辦酒席的規則過程中,那些應該操辦酒席的當事人,若不想勞累而想放棄操辦酒席時,也需要講究策略才能順利避開既有的規則。如第八村民組的田某,因在外從事經商,家庭較為富裕,2011年是他父親滿70大壽,但田某嫌麻煩而決定不辦酒席,但他明白在村莊中老人70大壽不辦酒席可能會招來非議,在他看來:“村莊中已經是以操辦酒席來收禮成風了,那些經濟條件較差或處于中等的人家苦不堪言,但又不得不借各種機會操辦酒席來收回已支出的人情,即大家被捆綁在操辦酒席中,若老人滿70大壽不辦理酒席的話,無疑是給村莊中操辦酒席收禮的規則狠狠地打一耳光,不僅可能會遭到大家的非議,甚至會遭到大家的排斥,因此需要慎重對待”。田某最終選擇的策略:一是提前幾個月放風說因經商中遇到糾紛(借口)而沒有精力來為父親辦祝壽酒;二是給親朋好友訴苦以求理解。事實上田某選擇的提前放風不辦的策略是投石問路,以試探親朋好友的態度,在他看來:“若在親朋好友中有70%或以上的人要求他操辦的話,他還必須辦理,否則會受到大家非議;而向親朋好友訴苦則是為放話的理由加碼,以此來達到不辦理酒席的目的”。顯然,在田某提前放話和訴苦下獲得了成功,他沒有操辦父親的祝壽酒席宴,也并沒有遭到大家非議和排斥,反而得到了大家的理解與支持。當然,從另一個層面上看,田某的做法對于人情支出的主體來說,無疑是減輕了負擔,按照田某的話說:“其實很多人并不希望我辦酒,因為我辦酒他們就得來還禮,但是,村里都形成那股風了(操辦非常規性酒席來收禮),但誰都不愿把這層意思捅破,要講面子”。
從李某和田某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人情沙漠化背景下,人們在既有規則下滋生出相應的策略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不僅是對人情功能異化的抵制,更是對村莊社會結構離散化背景下傳統內生秩序的重構,而這種重構是村莊內生秩序與市場經濟理性行為的沖擊和現代性因素的全面滲透所遭遇的結果,但它又始于這種遭遇所帶來的機會得以萌生,這或許正是轉型期農村社會全方位快速變遷的動因之一。
四、結論
通過對渝北C村人情交往的機制研究表明,在轉型背景下,我國農村社會中的人情交往出現異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在社會結構逐步走向離散化背景下,傳統的內生秩序逐步瓦解帶來的后果。顯然,在傳統農村社會中,人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場域中,在祖代相傳與漫長的村莊歷史傳承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文化習俗,并維系著村莊內部的穩定和制約人們的行為規范,人情交往無疑是村莊內部人與人之間得以情感交流和社會關系建構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在市場經濟理性行為的沖擊和現代性因素全面滲透下,傳統的內生秩序逐步被瓦解,人情的功能和意義發生了蛻變,導致以盈利為目的的人情交往出現,于是,在村莊的人情交往中逐步形成了相應的規則與策略,從而維系著村莊社會的人際交往以及社會關系。
當然,渝北C村是一個具有價值再生能力的村莊,從村莊的社會結構上看,它是基于地緣關系所建立起來的熟人社會,人們互助合作的關聯度高,村莊的內生性規范比較強,村莊內單家獨戶是無法應對生產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的,尤其是在紅白事件上需要眾多家庭之間互助合作。因此,它客觀上需要人們通過人情的交往來建立起互助關系,以此來面對喪葬及婚禮等事件形成集體行動,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人情交往秩序。而這種人情交往有別于西方社會中的禮物流動和禮物交往,也并非費孝通所說的“差序格局”下所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而是在“散射格局”下[15],通過人情交往建立的一種互助合作的人際關系圈。因此,在C村的村莊社會中人們客觀上需要用人情交往的方式來維系人際間的互助合作,并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規則,而這種規則一旦形成就不會被輕易打破,但人們可以在既定的規則下尋求相應的策略來使家庭利益最大化,以此在村莊社會中安身立命。
顯然,受市場經濟理性行為邏輯的沖擊,C村人情異化的后果是“名”與“利”分離,走向逐“利”方向,人情在農村社會中逐步喪失了“潤滑劑”的作用,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新秩序,人們更加理性地在所形成的規則下選擇更加理性的策略來應對。因此,在當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體制轉型加快,社會變遷加速背景下,農村社會中傳統的規范和習俗正經歷全方位的變革,這或許正是傳統與現代性遭遇所帶來的后果。
參考文獻:
[1]馬塞爾·莫斯著.汲喆譯.禮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Gregory,C.A.Gifts and commodities[M].London:Acadermic
press,1982.
[3]Sahlins,Marshall.Stone Age Economic[M].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1972.
[4]Colleen,Johnson.Gift Gicing and Reciprocity Among
the Japanese Americans in Honolulu.American
Ethnologist[C].1(2)295-308.
[5]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6]閻云翔著.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 一個中國村莊
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C].黃光國等主
編,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04.
[8]金耀基.人際關系中人情之分析[C].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
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9]賀雪峰.論熟人社會的人情[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1(4).
[10]宋麗娜.農村人情的區域差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3(3).
[11]宋麗娜.人情的社會基礎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12]賀雪峰,仝志輝.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
會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2002(3).
[13]賀雪峰.論熟人社會的人情[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1(4).
[14]桂華,余彪.散射格局:地緣村落的構成與性質——基于一
個移民灣子的考察[J].青年研究,2011(1).
(責任編輯:肖訓生)endprint
顯然,在人情交往的規則中合理運用策略是源于操辦酒席,而在操辦酒席的規則過程中,那些應該操辦酒席的當事人,若不想勞累而想放棄操辦酒席時,也需要講究策略才能順利避開既有的規則。如第八村民組的田某,因在外從事經商,家庭較為富裕,2011年是他父親滿70大壽,但田某嫌麻煩而決定不辦酒席,但他明白在村莊中老人70大壽不辦酒席可能會招來非議,在他看來:“村莊中已經是以操辦酒席來收禮成風了,那些經濟條件較差或處于中等的人家苦不堪言,但又不得不借各種機會操辦酒席來收回已支出的人情,即大家被捆綁在操辦酒席中,若老人滿70大壽不辦理酒席的話,無疑是給村莊中操辦酒席收禮的規則狠狠地打一耳光,不僅可能會遭到大家的非議,甚至會遭到大家的排斥,因此需要慎重對待”。田某最終選擇的策略:一是提前幾個月放風說因經商中遇到糾紛(借口)而沒有精力來為父親辦祝壽酒;二是給親朋好友訴苦以求理解。事實上田某選擇的提前放風不辦的策略是投石問路,以試探親朋好友的態度,在他看來:“若在親朋好友中有70%或以上的人要求他操辦的話,他還必須辦理,否則會受到大家非議;而向親朋好友訴苦則是為放話的理由加碼,以此來達到不辦理酒席的目的”。顯然,在田某提前放話和訴苦下獲得了成功,他沒有操辦父親的祝壽酒席宴,也并沒有遭到大家非議和排斥,反而得到了大家的理解與支持。當然,從另一個層面上看,田某的做法對于人情支出的主體來說,無疑是減輕了負擔,按照田某的話說:“其實很多人并不希望我辦酒,因為我辦酒他們就得來還禮,但是,村里都形成那股風了(操辦非常規性酒席來收禮),但誰都不愿把這層意思捅破,要講面子”。
從李某和田某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人情沙漠化背景下,人們在既有規則下滋生出相應的策略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不僅是對人情功能異化的抵制,更是對村莊社會結構離散化背景下傳統內生秩序的重構,而這種重構是村莊內生秩序與市場經濟理性行為的沖擊和現代性因素的全面滲透所遭遇的結果,但它又始于這種遭遇所帶來的機會得以萌生,這或許正是轉型期農村社會全方位快速變遷的動因之一。
四、結論
通過對渝北C村人情交往的機制研究表明,在轉型背景下,我國農村社會中的人情交往出現異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在社會結構逐步走向離散化背景下,傳統的內生秩序逐步瓦解帶來的后果。顯然,在傳統農村社會中,人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場域中,在祖代相傳與漫長的村莊歷史傳承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文化習俗,并維系著村莊內部的穩定和制約人們的行為規范,人情交往無疑是村莊內部人與人之間得以情感交流和社會關系建構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在市場經濟理性行為的沖擊和現代性因素全面滲透下,傳統的內生秩序逐步被瓦解,人情的功能和意義發生了蛻變,導致以盈利為目的的人情交往出現,于是,在村莊的人情交往中逐步形成了相應的規則與策略,從而維系著村莊社會的人際交往以及社會關系。
當然,渝北C村是一個具有價值再生能力的村莊,從村莊的社會結構上看,它是基于地緣關系所建立起來的熟人社會,人們互助合作的關聯度高,村莊的內生性規范比較強,村莊內單家獨戶是無法應對生產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的,尤其是在紅白事件上需要眾多家庭之間互助合作。因此,它客觀上需要人們通過人情的交往來建立起互助關系,以此來面對喪葬及婚禮等事件形成集體行動,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人情交往秩序。而這種人情交往有別于西方社會中的禮物流動和禮物交往,也并非費孝通所說的“差序格局”下所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而是在“散射格局”下[15],通過人情交往建立的一種互助合作的人際關系圈。因此,在C村的村莊社會中人們客觀上需要用人情交往的方式來維系人際間的互助合作,并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規則,而這種規則一旦形成就不會被輕易打破,但人們可以在既定的規則下尋求相應的策略來使家庭利益最大化,以此在村莊社會中安身立命。
顯然,受市場經濟理性行為邏輯的沖擊,C村人情異化的后果是“名”與“利”分離,走向逐“利”方向,人情在農村社會中逐步喪失了“潤滑劑”的作用,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新秩序,人們更加理性地在所形成的規則下選擇更加理性的策略來應對。因此,在當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體制轉型加快,社會變遷加速背景下,農村社會中傳統的規范和習俗正經歷全方位的變革,這或許正是傳統與現代性遭遇所帶來的后果。
參考文獻:
[1]馬塞爾·莫斯著.汲喆譯.禮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Gregory,C.A.Gifts and commodities[M].London:Acadermic
press,1982.
[3]Sahlins,Marshall.Stone Age Economic[M].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1972.
[4]Colleen,Johnson.Gift Gicing and Reciprocity Among
the Japanese Americans in Honolulu.American
Ethnologist[C].1(2)295-308.
[5]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6]閻云翔著.李放春,劉瑜譯.禮物的流動—— 一個中國村莊
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C].黃光國等主
編,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04.
[8]金耀基.人際關系中人情之分析[C].楊國樞編,中國人的心
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3.
[9]賀雪峰.論熟人社會的人情[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1(4).
[10]宋麗娜.農村人情的區域差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2013(3).
[11]宋麗娜.人情的社會基礎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12]賀雪峰,仝志輝.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
會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2002(3).
[13]賀雪峰.論熟人社會的人情[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1(4).
[14]桂華,余彪.散射格局:地緣村落的構成與性質——基于一
個移民灣子的考察[J].青年研究,2011(1).
(責任編輯:肖訓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