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RICA美國育兒新著認定,過多表揚不利孩子成長
不少父母認為,表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勵他們取得成就。美國一部育兒新著認定,表揚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過多表揚不利孩子成長。
并非萬能
新著名為《育兒震撼:關于兒童的新想法》,由阿什莉·梅里曼和波·布朗森合著。兩名作者認為,一些常見育兒方式存在不妥之處,譬如父母過多表揚孩子實際上會阻礙孩子成長。
作者說,父母以稱贊孩子聰明方式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已成為一種育兒趨勢。父母們認為,這有助孩子取得成就。英國《每日郵報》稱:“表揚已成為現代育兒方法中的一劑萬能藥。”
但是,父母如果因為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或瑣碎小事就大加贊賞,會令孩子產生消極情緒。一些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孩子不喜歡因小事受表揚。父母這樣做可能使孩子不再努力鉆研,不知道自己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過猶不及
作者在書中引用多方研究成果證明,表揚孩子過猶不及。
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項針對150名本校學生的研究顯示,受到過度表揚的學生往往不愿承擔風險、不愿付出努力、自我激勵少。
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教授一項類似研究以400名時年9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稱贊孩子聰明會使他們表現失常,女孩所受影響更甚。
測試前夕,研究人員一一告訴孩子:“你在這方面一定厲害”。結果,學生們所得分數比平時下降20%,一些女生的成績下降更多。研究人員認為,孩子們表現失常是因為測試前的表揚令他們感到壓力。
重在方式
作者建議,父母對孩子的贊賞應有一定限度、態度真誠,而且應更多地贊賞孩子的努力過程而非結果。
一些英國專家認為,表揚孩子應注意方式方法。英國不少學校“凡事必獎”,獎品包括貼紙、糖果乃至購物券。孩子們覺得這是一種“賄賂”,學習熱情大大降低。
北約克郡哈羅蓋特格拉馬學院心理學系主任埃瑪·鄧莫爾說,相對于當場表揚和獎勵而言,孩子們更喜歡自己的進步得到認可。
德比大學教育學高級講師西蒙·布朗希爾說,應當予以表揚的是不同尋常的進步或成績。“獎賞應該付出努力才能獲得,”布朗希爾說,“我完全贊成獎勵,但那必須是對進步的真誠認可。毫無緣由獎勵或認可是對獎勵概念的貶低。”
GERMAN新生兒的“哭聲”反映出父母的語言
一項新的研究在對比了德國嬰兒和法國嬰兒的啼哭聲后得出結論:僅僅三天大的嬰兒的啼哭聲,就能夠反映出其父母所講的是何種語言。
專家們早就了解到雙親的聲音,尤其是母親的,能夠被子宮內的胎兒所感知并記憶,還有其他一些聲音,比如旋律簡單的樂曲。這項研究說明,周圍語言對嬰兒聲音形成的影響要遠遠早于從前研究人員所認為的。它揭示了早在嬰兒咿呀學語或是叫“媽媽”、“爸爸”之前,他們已經學會了母語的方式,并通過啼哭表現出來。
在這項研究中,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醫學人類學家Kathleen Wermke博士和她的同事們對60名出生3到5天的嬰兒的啼哭方式進行了記錄和分析,其中的一半嬰兒是出生在法語家庭,而另一半出生在德語家庭。所有的被測嬰兒都具有正常的聽力水平,且是足月的,法國嬰兒的哭聲被語言學家稱為上升的旋律線,是由低到高的;而德國嬰兒的哭聲是下降的旋律線,由高向低。這種旋律線的組成包含了聲調。研究發現嬰兒啼哭的方式與他們母語的說話方式是一致的。
AMRICA受歡迎的孩子成人后更健康
瑞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學校里受歡迎的孩子長大后患病風險,比那些孤獨和不受歡迎的孩子要小得多。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健康公平研究中心,從1953年開始對當年出生的1.4萬名瑞典嬰兒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在這些孩子中,12歲至13歲時在學校里有很多伙伴、受同學歡迎的孩子在成年后到醫院就診的頻率較那些不大受歡迎、經常獨處的孩子,要低很多。1973年至2003年的瑞典醫院病人記錄顯示,兒時孤獨的孩子長大后患病風險是那些受歡迎孩子的4倍。
參與研究的阿爾姆奎斯特說,孤獨的孩子比受歡迎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病。長期受冷落的孩子不僅身體健康欠佳,也容易產生精神問題,例如自虐甚至自殺傾向。
JAPAN研究:老爸太勤快會讓老媽傷自尊
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男性開始承擔照顧嬰兒的責任,除幫孩子換尿布外,還主動幫忙做家務。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8日援引一項最新研究報道,男性在照顧子女方面主動“援手”雖可為女性減少育嬰壓力,但可能使女性自尊心受到一定傷害。
男性育兒得分不如女性
日本大阪商業大學研究人員佐佐木高如(音譯)和得克薩斯大學一奧斯汀校區研究人員對78對美國在職夫婦展開調查。這些夫婦的孩子均8個月大。
研究人員要求受訪者從感情投入、體力投入以及是否盡責等方面對配偶育兒表現作出評價。
結果顯示,育兒能力方面,男性對女性的評分為24分,而女性只給男性21分。
有趣的是,盡管男性得分較低,女性們卻常夸孩子的“老爸”優秀。按佐佐木的說法,女性期待丈夫能靜忙照看孩子,之所以給出低分是因為在她們看來,丈夫看孩子方式與自己不一樣,反而添亂。
勝任感因丈夫能干而降低
男性和女性評價配偶育兒能力時有不同表現。“當丈夫像妻子那樣照看子女時,如喂食、換尿布、哄孩子,妻子常說丈夫是好家長,”佐佐木說,“相反,當妻子做這些事情時,丈夫可能認為妻子這樣做理所當然。”
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女性認為,男性在照看子女方面“過于勤快”反倒讓自己自尊心受傷害。
調查旨在衡量受訪者自尊的兩種表現形式,即自愛和勝任感。結果顯示,如果女性認為配偶有能力照顧子女,男性和孩子單獨相處時間越長,女性勝任感得分越低;如果女性認為配偶照顧子女能力較弱,男性與孩子相處時間長短對女性的勝任感幾無影響。
女性面臨社會壓力
為何“完美老爸”會讓女性勝任感降低?佐佐木認為,原因是女性面臨“符合社會標準”壓力。
在美國社會,盡管性別平等意識不斷增強,人們仍認為女性在養育子女方面應扮演主要角色,佐佐木說,“妻子在丈夫能熟練照顧子女時缺少勝任感,原因是她們認為自己沒能滿足社會預期是一種失敗……男性的勝任感在妻子熟練照顧子女時沒有減少,因為這符合社會預期。”
按佐佐木的說法,人們鼓勵女性參加工作的同時,社會構建的“理想母親形象”要求女性承擔照顧子女的主要責任。職業女性雖樂見丈夫變勤快,但會覺得自己應更多地照顧子女,才算勝任。
JAPAN發明會哭笑嬰兒機器人,鼓勵體會“育兒之樂”
不久前,日本筑波大學的學生開發出了一款和真的嬰兒一樣會哭會笑的仿真嬰兒機器人。這款機器人的誕生有一個特殊目的,那就是讓日本的年輕人體驗養孩子的樂趣,以提高日本的人口出生率。
這個胖嘟嘟的小寶寶就是仿真嬰兒機器人“陽太郎”。“陽太郎”十分惹人愛,掐掐它的臉蛋、撓撓它的肚皮它還會咯咯地笑。當然,如果你惹它不高興了它也會嚎啕大哭,除了會哭會笑,“陽太郎”還會打噴嚏,甚至流鼻涕。
日本筑波大學的學生是在去年制造出“陽太郎”的。“陽太郎”胖嘟嘟的臉蛋是用硅膠氣球做成的,它臉上的表情是用一個投影儀投射出來的。“陽太郎”的身上裝有觸覺傳感器,能將“陽太郎”身體感受到觸摸的部位和力度的相關數據傳送到預設好的程序中進行分析,并使投影儀在“陽太郎”的臉上映射出相應的表情。這樣“陽太郎”就能和真的嬰兒一樣和人們產生互動。
“陽太郎”的開發者們希望,這個機器人能夠讓日本的年輕人體驗到當父母的樂趣,鼓勵年輕人孕育下一代。
專家說,嬰兒與幼兒吮吸手指的意義是不同的。嬰兒時期吮吸手指是嬰兒智力發展的一個信號,是嬰兒進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協調準備階段的標志之一。父母不要輕易打攪孩子的快樂。
對于嬰兒吮吸手指,父母不必焦慮煩惱,更不用強行制止。如果孩子的行為實在過于頻繁,父母可以經常對孩子的小手進行撫摩、擺動,以轉移其吮吸手指的注意力;會拿玩具時可把玩具放入他的手中,逗引他搖動、擺弄玩具,把嬰兒的雙手占住,使他無暇去吮吸手。
AUSTRALIA澳洲新潮流,兒童瑜伽熱
澳大利亞最近興起兒童瑜伽熱。澳大利亞“生活瑜伽協會”的導師弗萊徹表示,瑜伽可以幫助人們建立自信,增加身體的彈性,改善個人的姿態,達至心神合一,對兒童來說是一種健康的活動。弗萊徹解釋,瑜伽重深呼吸,有助于改善哮喘及氣管敏感等問題,也可以增強個人免疫系統,舒緩精神緊張,好處多不勝數。醫學界則認為瑜伽不一定適合所有兒童,尤其是天生肌肉繃得較緊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