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攝影藝術是一門現代化的造型藝術。它是運用照相機作為基本工具,根據創作構思將人物、景物、動物、器物等拍攝下來,再經過暗房工藝處理或電腦等其他技術手段處理,塑造可視的藝術形象,用來反映社會生活與自然現象,并表達攝影者思想感情的一種平面(二維)藝術門類。
對攝影藝術的本體審美特征進行概覽,有助于攝影藝術水平的提升。本文對此發表若干探索性見解,以與廣大攝影愛好者共同討論。
攝影作為現代化高科技的產物,首先以技術性為重要的本體審美特征。
從1839 年法國人達蓋爾發明攝影技術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一年的歷史了。在這一百多年來,攝影藝術一直以技術性作為它的智力支撐與發展動力。不僅原有的鏡頭、快門、相機零件等,技術含量很高,而且不斷吸收新的科學技術,例如電子顯微攝影儀、天文望遠攝影機、紅外線攝影儀,以及全息攝影,數碼相機等。攝影技術不僅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與人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被廣泛應用于人類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科學實驗、太空探險、水下考察、新聞報道、教育衛生等各領域,幾乎都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
攝影藝術作為瞬間完成的藝術樣式,以紀實性為本體審美特征之一。
攝影與繪畫、雕塑、書法、篆刻等造型藝術的主要區別之一,就在于它的紀實性。它在瞬間逼真精確地將現實生活已經客觀存在的被攝對象拍攝下來,紀錄在一個框架畫面之內。因此它必須直接面對被攝對象進行現場拍攝,如實地反映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物、事件、環境、景物、動物、器物等等。不僅抓拍、搶拍如此,而且擺拍也如此。這種紀實性的特征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而繪畫、雕塑、書法、篆刻等造型藝術則無需進行瞬間的現場創作,它們既可以表現現在的事物,也可以表現過去或將來的事物,還可以表現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只是藝術家想像出來的事物。
攝影藝術只記錄現在,無法拍攝過去與未來。顯而易見,紀實性是攝影藝術的重要審美特征。這就給攝影藝術創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例如最常見的人物攝影(又稱“肖像攝影”),是以表現人物形象為主的攝影,包括特寫鏡頭、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它通過人物的姿態、神態、外貌、面部表情等,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精神、氣質、風度。無論是搶拍還是擺拍,都要在瞬間完成,而且要沖破紀實性的局限,創造出以形傳神、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上升到藝術品的美學層次。為此,攝影者就必須善于觀察,捕捉最佳時機,并注意角度的選擇和光線的運用。在這方面,有許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加拿大著名攝影師卡希所拍攝的《二次大戰時的丘吉爾》,就抓拍了當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大怒的瞬間形象,以形傳神,生動逼真,該照片印制了百余萬張,流傳于全世界。又如意大利著名攝影師喬·洛蒂拍攝的《周恩來》,也在瞬間抓拍到“文革”時周恩來總理富于個性特征的姿態和表情,“表現出周總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風范”。
藝術性是攝影藝術的生命與靈魂,也是其本體審美特征的核心特征。因為攝影藝術之所以稱為“藝術”,顧名思義,以藝術性為其題中應有之義。技術性和紀實性,都是為藝術性服務的,或者說,攝影藝術是技術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也是紀實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攝影藝術作為藝術品種,有它獨特的藝術語言與藝術手段。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線條。生活中許多物體都有明顯的外形線條,并以線條構成物體的輪廓形狀和線條結構,例如物體表現的紋理、光影交界的分界線、繩索、電線、竹竿、鐵軌、車轍等等。人、動物、植物、器物等,都有線條美。攝影者不僅要準確地捕捉這些線條美,而且要創造出這些線條美。例如一根竹竿,利用不同的拍攝角度,可以拍成直線、橫線、斜線等不同的線條。一般情況下,水平線給人以平穩、開闊、沉靜的感覺;垂直線給人以偉岸、挺拔、莊嚴的感覺;斜線給人以危急、激蕩、運動的感覺;曲線給人以柔和、流動、優美的感覺,人們常說的“曲線美”,即指此意。
其二是構圖。構圖是根據一定的美學原則和攝影作品的題材、主題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選擇、安排的所要拍攝的物象的各個部分與各種要素,使之成為一幅完整的藝術作品。攝影作品的構圖,有對稱法、對比法兩大法則。對稱法又稱“均衡法”,指畫面上各部分物象的比例基本相稱,形成穩定、平衡的效果;對比法是指畫面上各部分物象在大小、高低、遠近、虛實、開合、疏密等方面的對照,形成活躍、生動的效果。構成的構形又分為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斜三角形、倒三角形、波浪形、S形、圓形等等,各有不同的藝術效果。例如長方形表現肅穆、寧靜的氣氛,圓形表現柔和、親切的氣氛,如此等等。
其三是光線。光線又稱“用光”,指拍攝時運用各種光源進行照明,達到理想的造型效果。攝影的光線包括正面光、側面光、逆光、頂光、腳光等。又分作自然光與人工光兩大類。光線可以使攝影作品具有立體感、層次感、空間感,并可以營造氛圍、烘托主題,使作品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其四是色彩。色彩又分為影調與色調,影調指黑白照片上的明暗層次;色調指彩色照片上的色彩對比與和諧。影調和色調可以產生影調層次、影調對比、影調變化、色彩變化、色彩反差、色彩和諧等藝術效果,使攝影作品富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和豐富的表現力。“如表現春天的田野,有時并不安排綠葉紅花相互對比的色彩效果,而選擇綠色景物,在不同光線下形成不同的明暗的綠,使綠色具有豐富的色階,形成以綠色為基調的色彩效果,把春天的感覺表現得細膩,作了色彩上的概括。”
總之,攝影作品是攝影者各種藝術手段,以藝術性為主要審美特征所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
作為藝術,攝影本身也不單單是“照相術”,而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多樣化藝術格局。
攝影藝術的樣式和體裁很多。按感光材料和畫面顏色,分為黑白攝影與彩色攝影;按器材和技術,分為航空攝影、水下攝影、全息攝影、紅外線攝影、電子顯微攝影等;按題材,分為肖像攝影、風光攝影、舞臺攝影、建筑攝影等;按流派,又分為紀實主義攝影、印象主義攝影、超現實主義攝影、抽象派攝影、前衛派攝影、繪畫主義攝影等。其中影響最廣泛的是紀實主義攝影和繪畫主義攝影。前者至今仍是攝影藝術的主流,以紀實性為主要標志;后者于19 世紀中葉起源于英國,很快傳通世界各國,成為攝影藝術史上形成最早、影響最廣的一個流派。流派追求繪畫效果,從構圖到用光、影調都有嚴謹的法則,故曾風行一時,現已衰落,成為一種歷史現象。
綜上所述,攝影藝術具有自身獨特的審美特征。限于篇幅和水平,本文只能管窺蠡測,故曰“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