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肖寧 王雪
近年來電視娛樂節目發展勢頭迅猛,制作總量和播出總量不斷增加。打開電視,一檔檔諸如游戲、競猜、選秀的節目驚人地相似。筆者將以《金色舞臺》欄目為例,對其節目特色和傳播技巧進行分析,有助于為其他娛樂節目在轉型和創新過程中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也是電視娛樂節目深入發展的需要。
何謂電視娛樂節目呢?根據朱羽君教授的定義,電視娛樂節目是“通過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眾參與,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種娛樂氛圍的節目形態”,是單純以娛樂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為突出特點的節目。
而不同于一般娛樂節目的《金色舞臺》,在具備了娛樂節目的娛樂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的同時,更注重情感表達,突出人文關懷。整檔節目不僅展示了中老年人的藝術才華,還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寶貴的集體記憶。欄目以一種更為輕松、更為大眾、更為通俗的方式,留存了寶貴的文化脈絡。
《金色舞臺》欄目在節目定位上十分鮮明,他抓住了一個長期以來不被關注的中老年觀眾群體。欄目的觀眾定位為45 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是一個業余時間充裕,但文化生活單調,且特別需要關懷的群體,而這個巨大的中老年觀眾群體恰恰又是對電視依賴性和忠誠度最高的群體。
傳播學認為,人類傳播活動在媒介技術發展的帶動下,其傳播模式從單一到復雜,傳播的關注焦點也從傳播者轉向觀眾。“觀眾是信息傳播的‘目的地’”,“觀眾又是傳播效果的‘顯示器’”。傳播者所傳授的內容是否豐富到位,直接關系到一個欄目的成功與否。
《金色舞臺》節目中選擇的歌曲,都是陪伴那些中老年人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經典歌曲,而這些歌曲的誕生年代正好與廣大電視觀眾所經歷的“激情歲月”不謀而合,這也讓廣大中老年朋友在參與和欣賞節目的同時,能夠回憶起他們所走過的青春歲月和風雨歷程,從而引起他們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
欄目誕生以來,激發了廣大中老年朋友“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參與熱情。
在《金色舞臺》欄目中,無論是“激情歲月”、“文武雙全”、“花樣年華”三個環節,還是“最佳上鏡”、“最佳臺風”、“最具魅力”、“金色歌王”四個獎項,都能突出選拔點,淡化“殘酷”環節,立意健康向上,追求文化品味。這些環節不僅強化整體感、注重儀式感,而且追求時尚感、突出歲月感。
《金色舞臺》運用電視藝術的手法和娛樂表現元素,記錄了一個特殊時代的社會特性,并通過一個個生動的電視畫面,向世人展示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億萬中國人的嶄新生活畫面。從中人們可以解讀當今中國社會文化推進的步伐,追蹤現代中國經濟創新發展的時代軌跡。《金色舞臺》成了一個真正的全國大舞臺。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在傳播活動中,不但要有真實新鮮、豐富生動的內容,還要有一定的恰當技巧,否則,內容便無法得到很好的表現和有效的傳播。而在《金色舞臺》欄目中,評委們運用到的所有傳播技巧都是在為內容服務,在這檔欄目中,傳播技巧與傳播內容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首先,在傳播技巧方面,《金色舞臺》走“平民化”路線,讓為祖國建設貢獻了大半輩子的普通中老年人的歌聲唱響在電視熒屏這個絢麗的舞臺上,實現他們自己的夢想。
所謂的傳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練地靈活運用傳播原理、知識和技術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傳播技能或方法。縱觀《金色舞臺》的節目,在傳播技巧方面主要運用了鼓動技巧中的贊揚法和情感激勵法。
這種相對獨立的鼓動技巧的運用,不僅“單獨地服務于傳播內容,使傳播內容得到藝術的化妝和修飾”,還“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獨立的表現形態。”《金色舞臺》的評委們面對的絕大部分都是一些年過花甲的老年人,如何協助他們在“激情歲月”中用歌聲找回記憶,表現自我,已然成了評委們思考的問題。因此,評委們在反復使用這種技巧時不是死搬硬套,而是不斷地完善和予以補充。
其次,在傳播效果方面,《金色舞臺》是一個充滿愛意和溫暖的舞臺。舞臺上無論是被演唱的老歌,還是設計的才藝展示,抑或是往事回首,都與這一代人的成長印記密切相關。對觀眾而言,這個舞臺已經變成了一個人生回望和表達的場所。對生活的關注,對歲月的穿越,對愛與美的詮釋,都有了一個容器。在這里,參與者與觀眾互相體驗和分享各自的精神愉悅;在這里,輝煌華貴的舞臺節目始終在普通生活與平凡心靈中進行著。
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廣西衛視犧牲了廣告時間,多頻道、多頻次地宣傳每期節目,激發觀眾的收視欲望。同時,每期節目都邀請著名詞曲作家、歌唱家以及其他社會名流參加,依托名家提高欄目的檔次和品位。每逢節假日,特別是新年新春、重陽節、國慶節等節日,《金色舞臺》都有針對性地制作特別節目,表達出對中老年人的特別關愛。
《金色舞臺》的成功,不僅在于它節目的準確定位,傳播技巧的有效運用,還在于它挖掘和開創了一個和諧、愉悅的傳播環境。主要表現在:
1.《金色舞臺》的策劃者們根據中老年人的收視習慣,將該欄目的播出時間安排在周六20:15 的時間進行播出,這一決策從側面彰顯出《金色舞臺》策劃者的良苦用心:“一是喚起全社會關愛在社會急劇發展變革中的中老年人,關注中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年齡層次之間尋求溝通和互動,創造和諧,感受溫暖;二是打造‘勵志文化’,激勵相對弱勢又日益擴大的中老年群體以快樂、輕松的心情來面對生活,面對挑戰。”
2.在傳播活動中,不論是傳播者還是受傳者,總是力求保持內心的平衡、和諧和愉快,竭力抑制、擺脫那種傾斜的、矛盾的和悲苦的心境。而《金色舞臺》的推出,正好符合黨的十七大提出“改革開放成果應當為全體人民所共享”的精神。它展示了中老年朋友生活在和諧社會的精神風貌,引領了中老年朋友健康向上的樂觀精神,是促進社會和諧、展示家庭和美的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
3.《金色舞臺》對節目的求新求變,始終在實現主流價值觀、表達主流審美的軌道上運行,這一清晰的線脈凸現出節目的創造性。在節目形態上,它的形式不單一做到淡化與融合。它適度地借鑒了選秀的節目形態,有意淡化了競賽感。節目中,選手不僅可以演繹經典和流行歌曲,還可以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戲。他們的堅韌精神與豁達態度,以及身上自然散發出的人性光芒,既引發同齡人的強烈共鳴,也給予年輕人深刻的啟示。
《金色舞臺》喚起了廣大電視觀眾的美德意識,顯示了中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最近,廣西電視臺被全國老齡委辦公室、中宣部、教育部、廣電總局、團中央和全國婦聯聯合授予2008 年孝親敬老“優秀組織者獎”,《金色舞臺》已成為中老年綜藝節目主流審美的新標志。
魯迅先生早在1913 年就指出:“美術真諦,固在發揚真美,以娛人情,比其見利至用,乃不期成果。”這種關于藝術旨在以非功利性審美的看法,道出了審美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審美文化離不開直接的娛樂性,但僅有娛樂性是遠遠不夠的。如果電視娛樂節目不能提升到審美的層次,只是為了娛樂而娛樂,一味地迎合觀眾的欣賞趣味,以獲取收視率的攀升、經濟利益的提高為主要目的,那么就很難給觀眾帶來有價值的快樂。只有將電視節目的娛樂性、文化性和思想性達到高度統一,才能生產出無愧于這個時代的電視娛樂節目精品,從而真正發揮以優秀作品鼓舞人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