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萍
縱觀古今中外音樂時空,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中華大國,民族聲樂當仁不讓地成為聲樂主脈。
民族聲樂(也稱“民族唱法”),在我國當代的聲樂藝術中,同美聲聲樂(也稱“美聲唱法”)、通俗聲樂(也稱“通俗唱法”)一起,共同構成三大聲樂(也稱“三大唱法”)體系,恰成“鼎足三分”之勢。
同任何藝術一樣,民族聲樂本身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發展,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時代,永葆其藝術青春。那么,民族聲樂究竟應該如何發展創新呢?根據筆者民族聲樂的學習與實踐,就此談一點個人淺見,以作引玉之磚。
民族聲樂欲求發展,應該在繼承民歌優秀的傳統上創新。
我國民族聲樂中有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我國民歌。而我們偉大的中國有56個民族,所以民歌的內容十分豐富,成為我國民族聲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
許多民族聲樂作品,都直接來源于各民族的民歌,如蒙古族民歌《嘎達梅林》、朝鮮族民歌《阿里郎》、回族民歌《花兒與少年》、維吾爾族民歌《我們新疆好地方》等等,都堪稱民族聲樂的經典之作。
許多民族聲樂藝術家,都是從民歌中汲取營養,并在繼承民歌優秀的傳統上發展創新,從而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如著名民歌歌唱家郭頌,就充分吸收了東北各民族民歌的優秀精華,并予以發展創新,從而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演唱的《烏蘇里船歌》,就是在黑龍江少數民族之一赫哲族民歌的基礎發展創新的,他演唱的《丟戒指》、《看秧歌》、《瞧情郎》、《新貨郎》、《越走越亮堂》等歌曲,也都是東北民歌的創新與發展,均成為膾炙人口、人人傳唱的民族聲樂的杰作。
民族聲樂欲求發展,應該在繼承曲藝優秀的傳統上創新。
我國曲藝曲種共有三百余種,其中演唱類占半數以上,曲調優美,內容豐富,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也是民族聲樂的寶貴財富。
許多民族聲樂的優秀作品,也都是在繼承曲藝優秀的傳統上發展創新的結果。如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的主題歌《重整河山待后生》(駱玉笙演唱),就是以京韻大鼓的旋律為基礎發展創新的,既有傳統韻味,又有時代新意,深受廣大觀眾、聽眾喜愛。又如毛主席詩詞歌曲《蝶戀花——答李淑一》,也是以評彈的旋律為基礎發展創新而成,同樣取得令人滿意的藝術效果。
黑龍江省的民族唱法女高音歌唱家李高柔,也從曲藝形式之一——東北二人轉的音樂中汲取豐富營養,她演唱的民歌《王二姐思夫》、《洪月娥做夢》、《楊八姐游春》等,都直接取材于二人轉的同名曲目,并加以發展創新,從而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并曾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唱,被周總理稱為“東北的郭蘭英”。
民族聲樂欲求發展,應該在繼承戲曲優秀的傳統上創新。
作為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戲曲,其音樂藝術堪稱博大精深,是民族聲樂的豐富寶庫。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各種戲曲劇種三百六十余種,每一種戲曲劇種都有自己獨立的聲腔、曲牌等音樂體系,這就為民族聲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與強有力的后援。
許多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都從戲曲音樂中汲取營養。如歌劇《江姐》,吸收了川劇的音樂旋律;歌劇《洪湖赤衛隊》,吸收了漢劇的音樂精華。
許多有成就的民族聲樂藝術家,同樣從戲曲音樂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來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如著名民族聲樂歌唱家彭麗媛,就廣收博采,她演唱的歌曲《父老鄉親》,就吸取了河南豫劇的音樂素材,并經發展提高,從而取得驕人業績。
無論是縱看還是橫觀,我國的民族聲樂,如茫茫九派流中國,蒼蒼千山耀神州。民族聲樂自成體系,在世界音樂中獨樹一幟,是獨立并且完美的。但民族的藝術不為民族所壟斷,要走向世界,與世界各國各民族音樂大融合。因此要廣泛吸收美聲的優秀傳統,乃至方法技巧,使我國民族聲樂更具全球性,在未來的全球一體化樂壇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