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強
(徐州工程學院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武術發展研究】
傳統武術流失現狀與思考
高成強
(徐州工程學院體育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8)
由于多方面原因,傳統武術保護與發展呈現出嚴峻局面,流失已成為傳統武術當代發展最大的弊病,這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文章在梳理傳統武術流失現狀的基礎上,從文化學、社會學等角度思考了傳統武術流失的原因。研究認為:傳統武術的流失主要有文化內涵的流失、武術習練者的流失、傳承人的流失、武術拳械和門派流派的流失、傳統武術史料、書籍的流失。
傳統武術 流失 思考
我國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值得繼承與發揚的傳統文化遺產,既有有形的文化遺產,也有無形的傳統知識和文化表達,而傳統武術作為我國優秀的、根植于人們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遺產,其特色顯得更為突出。由于傳統武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多樣化的身體表達方式、豐富的拳種器械、眾多的門派流派等,其傳統知識和文化表達不僅在國內獨居特色,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但同時,由于傳統武術存在重創新、輕保護的傾向以及文化傳統的保守性,致使其瀕臨流失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保護意識跟不上市場經濟建設和現代化發展進程的需要,從而使得武術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呈現出嚴峻的局面,流失已成為傳統武術當代發展的最大弊病,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傳統武術存活幾千年而生生不息,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統武術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這種文化內涵隨著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入侵,漸漸地喪失了自己一貫堅守的陣地,從而流失了傳統武術所固有的優秀文化。正是由于中國武術“有意無意地采取了單純的、簡單化的運動發展模式,將原本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武術,化簡為身體運動的伸伸腿、彎彎腰”[1]。“內涵豐富”的傳統武術由于競技體育思想的沖擊而變得沒有“豐富”可言,文化的武術由于體育化而成為運動項目。文化內涵的流失正堆積出傳統武術發展的后遺癥,并有日益嚴重的趨勢。“面對文化爭奪的硝煙和文化流失的痛楚,我們應該有所覺悟,有所啟發,因此需要從文化的視角為處于窘境的傳統武術尋找其失落的尊嚴與厚重,為傳統武術在文化碰撞的時代構筑起與西方強勢文化交流的話語平臺”[2]。
從傳播學的角度對傳統武術進行分析可知:傳統武術的傳播更多地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而這種文化與當今的主流文化有一定的不兼容性,這也是導致傳統武術文化內涵流失嚴重的原因之一。因為傳統武術是在純粹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身體文化形式,是我們民族的信仰、崇拜、生活模式、文化思想的身體語言的寫照,它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模式,在師徒傳授、宗族傳授的過程中,挾裹在中國文化的神秘文化之中,在農耕文明社會需求的境遇中,產生和發展著。它較少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保持著中國文化的純潔性。而今天,競技體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武術文化內涵的傳播。
傳統武術的習練者自新中國成立后明顯增加,參與武術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傳統武術也成為人民群眾體育健身的良好手段。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開展、契約精神的影響、大眾文化的滲透、休閑體育的普及,傳統武術作為中國人的鍛煉方式,“由于主客觀原因,使習練傳統武術的人群正在逐漸減少”。[3]2002年年底第二次發布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中顯示:以太極拳為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武術在中國群眾體育參與的體育項目表中風光不再。“與1996年相比,體育人口在活動內容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只是氣功、太極拳、武術、地擲球、門球等項目參加人數有所減少,而參與球類、舞蹈等娛樂、競技性強的項目,以及登山活動人數有所增加。”[4]比較1996年傳統武術(含太極拳)占據前10名的景象,我們必須承認,習練傳統武術的人數在萎縮。此外,外來的跆拳道、空手道等項目以其簡單易學的運動形式和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而受到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和積極參與。
究其原因,是我們在開展傳統武術時,“基本推行的是競技武術要求的武術精英的技術模式、少體校的技術模式。‘入門很難、學好不易’的特點,成為人們拒絕武術技術學習的重要誘因。”[5]此外,傳統武術由于受保守、封閉等傳統思想的影響,多樣性的武術傳播只在很狹窄的范圍中進行。那些過去長期流傳于民間的、群眾喜聞樂見的、難度不大的、技擊性強的傳統武術內容得不到推廣,這必然導致傳統武術習練者的流失。
在以口傳身授為主要傳承特點的社會,傳統武術之所以能夠延續下去,經久不衰,這與傳承人密不可分,“傳承人在傳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起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6]在中國武術歷史上,有功垂武林的戚繼光、有太極拳鼻祖陳王廷、有內家拳大師王征南、有八卦先師董海川、有意拳創始人王薌齋、有神拳大龍蔡龍云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傳統武術杰出傳承人。正是有了他們,傳統武術才能夠拳種豐富、門派流派林立,才能夠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才能夠逐漸形成了中國大地上的一支絢麗奪目的奇葩。而當今,如果讓我們數點傳統武術大家,我們還能說的出誰的名字!
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流失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為傳承人對于傳統武術的保護和延續有著重要的作用。正如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在“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調查認定和命名”項目啟動儀式上介紹說:“當代杰出的民間文化傳承人是中國各民族民間文化的活寶庫,他們身上承載著祖先創造的文化精華”。許多武術傳承人年事已高,技藝近乎失傳,“人亡歌息、人去藝絕”的現象十分突出,保護并傳承其杰出技藝已迫在眉睫。在傳統武術文化傳承后繼乏人,傳統拳種面臨失傳的情況下,能否將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技藝留住,關系到傳統武術的存亡。
傳統武術歷史悠久,有著極豐富的運動形式和內容,有便于武術技術記憶的拳種,有記錄拳種的拳譜,有按血緣、地緣、業緣凝結成的門派、流派等等。考證整個中國武術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晰可見,武術門派流派的流失也是很明顯的,如馳名天下的峨嵋拳法,明代史書中多有記述,可現在,門派消跡,后人無影,早已失傳。明清時期,在中州地區與嵩山少林拳、陳氏太極拳相齊名的萇氏拳派等均屬此類。八卦掌第三代傳人李子鳴老先生生前就曾感嘆過:“許多好東西眼看著就失傳了”,已故的孫氏太極拳傳人孫劍云老師(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之女)曾經說過,她只學到其父功夫的十分之一二,而她的學生輩中無一人繼承她的功夫,孫氏太極拳在她之后可能就沒了。[7]
另外,大量的武術拳種在明清時期發展就不平衡,而到了近代,伴隨著西方體育進入中國,這種不平衡的狀況加劇。新中國成立后,傳統武術拳種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這些拳種發展也沒有達到平衡,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和發展結果。由于對競技武術的追求,長拳、太極拳、南拳等一些拳種得到重視;由于武術對健身的需求,太極拳、木蘭扇等作為有效的健身手段而深受中老年人的歡迎;由于武術產業的發展,少林拳等拳種,借助影視的宣傳,歷史賦予的文化積淀,迅速走出國門,成為國內外耳熟能詳的拳種。然而,“大部分拳種由于得不到國家政策的扶持,仍是在小范圍內得以傳承甚至處于難以為繼的狀態,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嚴峻問題。”[8]
傳統武術具有口傳心授的特點,用于文字記載的相對于其它史料要少,但這并不能說明武術典籍的缺乏。查閱古書古籍,我們可以發現有關武術方面的典籍并不少,漢代,班固著有《漢書·藝文志》[9]一書,其中有不少是武術理論專著。僅弓箭射法之作就有《逢門射法》2篇,《陰通成射法》11篇,《李將軍射法》3篇,《魏氏射法》6篇,《強弩將軍王圍射法》5篇,《蒲苴子弋法》4篇,《望遠連駑射法》6篇,《護軍射師王賀射書》5篇。除此之外,還有《手博》6篇,《劍道》38篇。可以肯定,以上這些著作,是長期實踐積淀而成的寶貴的經驗,是理論精華。但可惜的是,“這些財富并沒有被代代傳續下來,為后人所理解,所踐行。而是全部化為煙云,蕩然無存。究竟是毀于戰火,亡于天災,或人為所失,留給后人的也僅有嘆息而已”[10]。另據《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記載,流傳至今的涉及武術方面的專著只有宋代至清末的20余部,這在浩如煙海、多如牛毛的中國歷史典籍中,顯然是微乎其微的。
[1][5]王 崗.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171、165.
[2]馬文國,邱丕相.文化爭奪的時代:傳統武術的無奈[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9).
[3]朱永光,蔡寶忠. 對傳統武術三個關聯性問題的科學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3).
[4]龍之強.中國:誰在參加體育運動——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十問[J].百姓健身,2003(1).
[6]白玉爽,于佩蘭.建立民間文化傳承人檔案,傳承祖國文化遺產[J].中國檔案,2005(11).
[7]張國棣.挽救傳統武術于瀕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N].北京晨報,2001(8).
[8]李 蕾.對21世紀中國武術發展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11).
[9]班 固.漢書·藝文志[M].中華書局,1964.
[10]栗勝夫.論我國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
Current Conditons Traditional Wushu Loss and the Consideration
Gao Chengqi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Xuzhou College of Engineering,Xuzhou Jiangsu 221008)
Due to various reasons,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has shown severe situations,the loss of traditional Wushu has become the biggest illness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which should arouse our attention.The paper,based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traditional Wushu loss,in terms of culture,sociology perspectives,studies the reasoms of Wushu loss.The study concludes that:the loss of traditional Wushu mainly include four kinds of loss,such as the los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the loss of Wushu practitioners,the loss of techinques and weapon skills,and the loss of Wushu documentations and data.
traditional Wushu loss consideration
G85
A
1004—5643(2010)02—0007—02
徐州工程學院重點課題,編號:X K Y 2 0 0 8 1 0 2。
高成強(1 9 7 9~),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