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梅 趙喜迎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可持續發展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武術
任冬梅 趙喜迎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對傳統武術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其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構建了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模式。并得出結論:傳統武術應在可持續發展視野下逐步向科學化、大眾化、產業化、國際化、現代化等方向邁進。
可持續發展 發展模式 傳統武術
目前,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各界討論的熱門話題。幾乎各行各界都樂于用這個詞來謀劃本行業未來的發展。武術界也不例外。它也在尋求各種各樣的發展途徑以求得永存。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的發展觀,因此,它適用于幾乎各個領域。中國傳統武術也以可持續發展觀探索它的未來發展戰略。在傳統與現代激烈的碰撞下,傳統武術受到冷落。那么,傳統武術如何發展,向什么方向發展,能否開拓市場等一系列問題展現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
江澤民在1996年3月召開的中央計劃生育工作座談會上,針對國外的研究狀況,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對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概括。即:“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其本質在于協調代內、代際之間的利益沖突,揭示了人與自然辨證統一的關系。
傳統武術是我國人民經過長期實踐積累發展起來的民間武術各個流派的技術總稱。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拳理拳法運用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對立統一范疇,設定了理想的人格境界。強調以修身作為途徑,關于技擊修身的、集教育、健身、表演、競賽、娛樂、經濟、政治等功能為一身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門生命科學。
用發展的眼光看點傳統武術,傳統武術并不是物化的遺產,而是動態的發展中的傳統現象。其中表現于時間要素的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表現在空間要素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表現為意識要素的是集成性和創造性的統一。這三方面的兩兩統一,綜合一體形成的傳統,才可能是開放的,值得流傳和繼續發展下去的傳統。
1979年原國家體委發布《關于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1986年全國挖掘整理成果在河北承德、北京分別展出,計武術文獻482本(冊),古兵器392件,初步整理出129個拳種的文字資料和394.5小時的技術錄像,以及多達651萬字的地區性《拳械錄》和《武術史志》等。在此基礎上中國武術研究院組織編寫了《中國武術拳械錄》。一些關于傳統武術(拳、械)套路的挖掘書籍也相繼出版,如《戳腳》、《通背拳》、《形意拳理論研究》等。但是,傳統武術人才培養模式規范化空間的喪失必然導致傳統武術的科學研究體系最終無法建立。
競技武術模式的大規模發展對傳統武術所造成的影響仍然是巨大而不可回避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競賽市場空間的縮小限制了傳統武術活動的發展。(2)傳統武術在競技武術主導地位的驅使下,造成傳統武術人力后備人員斷層。(3)武術人才對傳統武術的膚淺和不甚了解,使傳統武術科研體系無從發展。傳統武術發展后勁不足,嚴重影響了傳統武術的可持續發展。
近些年來,西方一些健身運動,對中國傳統武術在社會上的開展形成一定的沖擊。以傳統武術作為健身鍛煉內容的人數逐漸減少。為此,我們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如果不及時賦予傳統武術以新的時代內容,它有可能逐漸失去廣泛的群眾基礎,逐漸被西方一些簡便易學、便于開展的新興健身項目所取代。
傳統武術由于其文化本身存在的特性,它的傳播具有中國文化所固有的方式和特征。傳統武術文化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播特征。出現了家庭、區域、結社、寺院、武舉制度、口傳身授、耳提面命式等傳播方式,使得傳統武術具有更強的生命力。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師徒和血緣傳承方式導致一些傳統武術拳種失傳。傳統武術在今后的發展中如果沒有大量風格各異的傳統拳術作為“資源”,傳統武術的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起。
傳統武術動作簡單、樸實、實用,傳統技擊追求踢、打、摔、拿的完美結合,技擊戰術講究遠踢、近打、貼身摔,這種技術的整合性是在中國傳統武術整體性思維的長期熏陶下形成的,這種完整系統的理法功技是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內因。但是,傳統武術在技擊特征上的封閉性,技術上的復雜多變性,技擊技術風格的單一性,招式的規定性,套路類別的相對集中性,動作技術的缺少規范性等無疑成了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桎梏。再者,盲從迷信也是傳統武術技術至今沒有一個較科學的定量和較準確的定性標準的根本原因。
傳統武術也被成為“功夫”,練武術也常稱為“練功”。常言道:“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說明了傳統武術要長期艱苦訓練,不能“半途而廢”,要持之以恒。可是,現在人們更習慣于“快餐”式的健身、修身、養生的運動項目,艱苦卓絕的“功夫之路”會讓眾人望而卻步。
高校體育院(系)武術專業或武術專修目前雖教材中有部分傳統武術套路,但教師在教學中仍以競賽套路為主,去提高學生的演練水平、外形表現水平,而不是提高傳統武術的實用技法。
我國民間武術校(館)近20年來發展眾多,前去習武者也絡繹不絕。但是大多習武者習武不是以繼承傳統武術和弘揚中華武術為目的。學生在武館習武時間短,達不到終身武術的目的;武術校(館)收費高,也就達不到普及的效果;武術校(館)所授內容也以競賽武術為主,真正傳播傳統武術的比較少。可以看到,武術校(館)對武術具有一定的普及作用,但對傳統武術的繼承與發展并非唯一最佳途徑。
中國人民自古就有習武練拳的好傳統,已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傳統武術在國外也已流傳了幾百年,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外國武術人才,擴大了傳統武術在國外的影響。目前,傳統武術已遍布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武術作為一種文化,一種強身健體的手段和方法,一種娛樂觀賞的運動形式廣為世界人民喜愛。
中國武術在改革發展中出現了諸多異化現象。因淡化技擊的現代化改造導致傳統武術本質特征的偏離;因適應入奧要求而進行的西化改造導致了傳統武術精神實質的喪失;因追求與西方體育文化的融合而進行的削足適履式的改造導致民族傳統文化個性的泯滅。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法律的健全使得以技擊為本質的“傳統武術”用“武”之地越來越小,作為本質是一種搏殺術的傳統武術中只有在軍警中才會有些許舞臺。沒有土壤,成活都是問題,何談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根據傳統武術目前的優勢和不足,建立了以下可持續發展模式(見圖 1)。
圖1 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模式
科研是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形成于古代社會的中華民族傳統武術,必然是精華與糟粕并存。傳統武術要向世界推廣傳播需要對各傳統拳種理論進行研究、探索,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以指導傳統武術實踐武術科學化。因此,要弘揚傳統武術,就必須加強科學研究,我們應立足于傳統,著眼于發展,真正做到傳統武術的繼承、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國家的發展靠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文化的傳承也類似。任何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要想使傳統武術再放光彩,就必須把武術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因此,抓住了學校武術的教育,就等于抓住了武術的未來。
傳統武術流派繁多,內容豐富,套路短小,技術簡單,易于推廣普及的特點為其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應當說,這是傳統武術為全民健身運動服務的主要形式,也是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優勢與特色。所以,堅持傳統武術的大眾化發展形式是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活水和源頭。
社區體育是當今全民健身活動的一種新形式。傳統武術的大眾化特征理應成為社區體育的主要形式。社區體育的蓬勃發展為傳統武術社區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傳統武術要形成廣泛的群眾基礎,就要向農村發展,積極籌建農民武協組織,發展民族民間武術,加強傳統武術保健養生功能,促進全民習武強身,弘揚民族精神。
武術競賽與經濟之間相互依賴,相互發展,已成為當今武術發展的趨勢。傳統武術在影像圖書、服裝器械、辦班開館、交流大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經濟空間。由此可見,傳統武術蘊含豐富經濟資源。開發傳統武術的經濟資源,努力發展傳統武術產業,可以為傳統武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經濟基礎。
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是武術蓬勃發展的兩翼,應比翼齊飛,共同發展。借競技武術之路打開武術世界大門,用以帶動傳統武術的發展。當然,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和諧性發展,并不是說今后傳統武術的工作就是一切配合競技武術。傳統武術在配合競技武術過程中,可以吸取競技武術走向世界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并且可以更好地改革和完善自己,從而為傳統武術的快速發展和走出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礎,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廣闊空間。
現國際武聯已有120多個成員,基本遍及全球各洲。這無疑為武術的海外發展空間奠定了良好的根基。然而,目前東西方諸方面的差異是傳統武術在西方發展的不利因素。正因為傳統武術有競技武術自身所沒有的特點和優勢,因此,傳統武術海外的發展也為整個武術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傳統武術必須加快其國際化的發展進程,以使自己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并在更大范圍內得到發展,否則不免也會走上日漸衰落的道路。
為避免中國傳統武術走上日漸式微的道路,唯有創新才是正途。我們應著眼回應傳統武術發展中的異化問題。在傳統回歸和時代創新的碰撞和沖突中探尋二者的割裂和融合。隨著武術的全球化、現代化潮流的涌動,我們對武術現代化走向熱切渴盼和極度擔憂。在文化全球化、傳統武術現代化的進程中,若以傲慢或偏見拒絕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我們會被前進的時代所遺棄。在時代背景下通過向傳統武術注入一些現代體育的內涵,使其在保留文化主脈的同時,以博大的氣派,不斷融匯和吸納其他文化元素,既體現出傳統的延續性,又反映出時代性和創新性,以確保傳統武術的現代轉型和合理傳承。
對傳統武術,我們要大力繼承其技術,尤其是對老拳師技術的繼承。同時對傳統武術技術要科學的挖掘、整理、改革、創新,使之真正達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愛練”的健身、修身、養生運動項目。
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武術,應在可持續發展視野下不斷完善自己,逐步向科學化、大眾化、產業化、國際化、現代化方向邁進,為最終成為體育項目的主流而不斷奮斗。
[1]王 偉.傳統武術內涵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5(11).
[2]江澤民.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篇)[C].北京:中國文獻出版社,2002.
[3]陳振勇,楊晶偉,劉忠偉.21世紀我國傳統武術發展地位選擇與定位的探討[J].湖北體育科技,2003(3).
[4]程大力.傳統武術:我們最大宗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J].體育文化導刊,2003(4).
[5]花家濤,黃淑杰.新世紀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發展模式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3(12).
[6]王 濤,劉 蘇.傳統武術的異化與重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6).
[7]邱丕相,翁信輝.傳統武術發展的新思路[J].體育文化導刊,2005(5).
[8]王少軍.傳統武術發展趨議[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1(6).
[9]李成銀,林志剛,李 寧.傳統武術發展應堅持三個方向[J].體育文化導刊,2007(5).
[10]姜 娟,胡 玲.傳統武術發展戰略構想[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1(2).
[11]曹 華.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8(12).
[12]康戈武.傳統武術期待騰飛之日[J].中華武術,2002(11).
[13]徐向東.從武術的本質特點看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策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8).
[14]邱丕相,吉燦忠.對北京奧運會后中國武術發展的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3).
[15]楊本升,劉愛榮,李成銀.發展傳統武術的思考[J].山東體育科技,2001(3).
[16]傅文禮,黃金萍.關于傳統武術發展問題的思考[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1(3).
[17]劉同為,王 震,丁麗萍.論21世紀武術發展的戰略構想[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8).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n DongmeiZhao Xiy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Sport,Beijing 100084)
With the method of I litera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ditions traditional Wushu development,and for its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Wushu the study builds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and concludes that:traditional Wushu should be gradually go to the scientific and popular,mass and international,modernizing ways under the vis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modes traditional Wushu
G85
A
1004—5643(2010)02—0012—03
1.任冬梅(1983~),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2.趙喜迎(1984~),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