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墨竹
(沈陽體育學院武術系,遼寧 沈陽 110102)
學校武術課程結構模式之研究
呂墨竹
(沈陽體育學院武術系,遼寧 沈陽 110102)
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術的本質——技擊性為切入點,對學校武術課程結構模式進行重新建構。研究結果認為,應把武術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來滿足武術發展和武術教學需要;學校武術課程結構模式的重建由三個技術應用層次組成:武術基本功、基本技術層面;攻防搏擊層面;套路演練層面。
學校武術 課程結構 模式
武術作為學校體育教育中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在增強學生體質、鍛煉學生意志品質、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作用。武術在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的同時,也加速了其自身的進步。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武術教育開展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武術課程結構、教學內容體系,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的要求,如何構建符合時代特色的學校武術課程模式是學校武術發展的當務之急。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頒發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明確規定:“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把武術教育作為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途徑。2005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組建了“關于學校武術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研究”課題組。在調查研究中,共邀集全國各地的百余位武術專家研究者,對這一問題進行重點研究。盡管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武術在各級各類學校的開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且有的學校開展的很好,但總的來講,武術在學校的開展還是不夠普及和深入。“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已經不是個案現象。究其因是學校武術基本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模式需要創新和改革。湖北大學體育學院蔡仲林教授提出,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應用。這是我們面對學校武術,面對武術課程改革必須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從武術本質、中西方技擊術的差異和武術技擊性在學校武術中的顯現進行剖析,提出學校武術課程結構模塊的重新建立,以期促進學校武術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中西方技擊術都具有技擊性這一共同特點,只是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影響,中國的武術技擊演變成以套路為主要形式的中華武術,而西方技擊術則繼續發展成為以力量為主的格斗術,如拳擊、擊劍等武技項目,所以兩者的技擊特點又表現出了差異性。
技擊性是武術技術的核心,技術方法有其獨特性。中國人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過程中,為了生存的需要,創造了我們自己的格斗技術。發展至今,武術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最本質特點就是技擊性。武術中的各種招式、功法等無不體現出攻防技擊特點。這種“技擊”是一開始就具有的“天性”,因為在人類開始之初,需要與自然、與猛獸進行抗爭,這種生殺搏斗演變成了一種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最終融合自然的技術,技擊性的積累形成了我們獨特的技擊術。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的武術表現形式雖然有所變化,但技擊的本質屬性一直沒有改變。
眾所周知,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技擊術最初的功用就是兩兩相搏,都表現出技擊性。但其表現形式不同,中國武術講究內外兼修,突出以功法為基礎,以套路為主要藝術表現形式。同時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下,推崇自然和諧,崇尚武德,體現人倫思想,集搏斗、表演、修養、娛樂、養生于一體。在技術表現方面體現出技藝的多元化,哲學思想、傳統文化、地域民族特色、美學等相結合并引入到技擊的技術體系中,也就此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武術流派、武術套路和不同的攻防技藝,所以中國武術又具有整體性特點。西方技擊是在奧林匹克精神占主流的社會背景下,高度緊張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需要競爭的社會環境,其技擊術也表現為高度重視對抗,崇尚力量和健美,具有明顯的外揚性,這與西方的價值觀念是保持一致的。
武術之所以能千古流芳,萬世流傳,是因為它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中華民族傳統歷史熏陶培育中,它最顯現的特有的攻防技擊性,是吸引國人乃至吸引世人的核心技術內涵。可是在學校武術教學中它的這一技術優勢得不到顯現和發揮,這與學生的期望值背道而馳,出現了“喜歡武術,而不喜歡上武術課”的“正常”現象。在和學生們的交流中了解到,多數同學對武術的直接興趣是技擊,對套路評價是花拳繡腿,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現在的武術課主要以傳授武術套路為主,忽視了攻防技術的傳授。學校武術只注重套路教學,而忽視了武術套路的技擊性教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徐偉軍教授曾經指出:“我們現在所稱的武術,實質上是肢解中國傳統武術,將其中某些內容再經過改造,從而形成的一個體育競技項目。這個被‘創造’出來的武術項目是畸形的,它既不能代表中國傳統武術,又在推廣普及中困難重重。這是目前困擾中國武學界的一大問題”。從中可以看出,這種畸形的武術的最基本原因是武術技擊性的流失和缺位。在當前進行新體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學校武術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武術內容進入學校體育的歷史已有90多年的歷程。但僅體育教學中的幾個課時,是滿足不了武術教學要求和學生學習需求的。從上述內容看出,武術的本質屬性技擊性在學校武術教學中難以呈現和應用。學生僅處于懵懂階段就已結束武術教學內容的學習。把武術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以獨立課程形式出現,符合國家把武術教育作為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施途徑的方法之一。以充足的教學課時來滿足武術教學內容,才是真正有利于增強學生體質,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有效實施途徑。
根據學校武術教學應遵循的教學規律和對專家訪談,筆者認為學校武術課程模式應由三個技術應用層次所構成。它們分別是武術基本功、基本技術層面;攻防搏擊層面;套路演練層面。
圖1 學校武術課程結構模塊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學校武術課程結構由三個技術應用層次組成。第一個技術應用層面或者說是學武過程,是先由武術基本功開始,通過基本站樁練習,如步型樁、太極樁、升降樁、行樁等體會靜力、靈敏、柔韌等練習,練習時間以學生能力和興趣為導向,教師積極引導修行,達到內修外壯的目的。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法等基本動作元素所組成的基本功練習,力求在基本功的教學內容選編上體現武術運動的本質特征且符合學生興趣需要,使基本動作簡單實用、易學、易練、易記。在教學中講授健身、防身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在掌握基本技術,發展學生力量、柔韌、靈敏等身體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
在基本功熟練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應上升到更高的練習層次,也就是目前我們學校武術教學體系中缺少的技擊性層次,即是筆者在第二個技術應用層面上所談到的攻防搏擊。如果沒有攻防技擊性的核心技術內涵,就無法去談武術的上位層次。這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提煉典型動作,突出武術攻防的方法。在武術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對武術動作進行拆招分解教學,講解組合動作的攻防含義,加強學生攻防自衛意識。二是要突出兩兩相搏的對練練習形式,從實戰的角度讓學生體會動作的技擊含義,發展學生體用兼備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武術攻防意識,進而培養學生研究合作式的學習精神。這種練習方式,能使學生拉近想象中的武術和真實武術的距離,如果武術的攻防技擊功能淡化,必會降低武術的魅力,而武術的許多特性和價值便會無從展現。
套路練習是武術的最高境界和表現形式。通過武術基本功練習、兩兩相搏的技擊練習,已經使學生了解掌握武術基本內涵和技術價值。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的不同,有針對性地把經典的、有價值的技術動作進行提煉,創編成手、眼、手法、步(械)和諧配合的套路演練形式,使攻防技擊性上升到較高的藝術層次,猶如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民族文化精神的視覺盛宴,創造出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套路內容。通過深刻的感悟,形成心法,從而達到“養性”的作用,這是武術的最高階段。正如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所說的“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這說明武術練習、武術教學的三個階段應分別是“著熟”、“懂勁”、“神明”。只有熟練地掌握武術動作,才可以在攻防搏擊中領悟勁力的變化,達到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所有的這些內容組合成套路形式,以套路演練達到“神明”階段。
武術是以徒手和器械攻防動作為基本內容,以拳種方式傳習,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技擊類體育項目。技擊性作為中國武術的技術核心和文化基因,在其發展和嬗變過程中,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學校武術的教學中更不能淡化甚至抹滅它。學校是一個巨大的傳播陣地,武術的繼承和發展決不能輕視學校武術的戰略作用。通過武術教育來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和傳播武術文化,同時要發揮武術獨有的文化魅力,培養學生的人格、個性和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本研究僅從學校武術課程結構的重新建構來進行分析,還沒有更深入分析深層次原因,以后的研究重點應從實證角度和課程結構模式的技術細節層面做進一步的探究。
[1]蔡仲林,施鮮麗.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應用 [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1):62-64.
[2]趙敬華.武術課中增加技擊內容的實驗[J].濱州師專學報,2001(12):73-75.
[3]姚可軍.如何提高普通高校武術套路教學的技擊性[J].搏擊·武術科學,2005(7):48-50.
[4]劉勁松.高校武術課的教學訓練現狀及改革設想[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2):99-104.
[5]徐偉軍.武術的嬗變與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5):684-686.
[6]盧 玉,等. 我國基礎教育武術教學內容設計的基本經驗[J].中國西部科技,2008(8):85-96.
[7]王 崗,邱丕相,朱佳斌.重構學校武術教育體系必須強化學科意識[J].體育學刊,2009(1):1-9.
On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School Wushu Course
Lv Mozhu
(Wushu Department of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102)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experts interview,logical analysis etc,this study starts from Wushu's essence to reconstruct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school Wushu course.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Wushu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ndividual subject system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Wushu's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necessity;Structural model's reconstruction of Wushu course is composed of 3 technical levels:Wushu basic exercises,basic techniques;the attacking and defending techniques;Wushu fitness training.
school Wushu course structural r_ebo k=21,pagenumbe
G85
A
1004—5643(2010)02—0058—02
呂墨竹(1973~),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