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收 朱 東 周廣瑞 郭旭峰 曹龍飛 譚明禮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武術國際化研究綜述
朱廣收 朱 東 周廣瑞 郭旭峰 曹龍飛 譚明禮
(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 200438)
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武術國際化相關文獻進行梳理,針對武術國際化研究現狀、武術國際化理論框架構建、武術國際化方式選擇、武術國際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以及亞洲其他武技國際化對中國武術國際化的啟示進行分析探討,并提出相應的看法。
武術國際化 武術國際傳播 述評
武術進入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別比賽項目,但離國人所希望的進入奧運會還有一段距離,況且奧運會又實行瘦身計劃,這使得武術入奧又多了一道門檻。武術進入奧運會是武術國際化的一種重要方式,它的受阻迫使我們重新考慮武術國際化的策略。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武術國際化的道路、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找出武術國際化合適的方式,爭取早日將中國武術推向世界。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武術國際化相關文獻,發現與之相關且使用頻率較高的主題關鍵詞有兩個:一是“武術國際化”,二是“武術國際傳播”。因此,研究武術國際化,首先需要辯明“武術國際化”與“武術國際傳播”的關系。
截止目前,使用“武術國際化”作主題關鍵詞的文獻約260篇,使用“武術國際傳播”做主題關鍵詞的文獻約為53篇。雖然兩者文獻量有一定差距,但它們研究的內容各具特點、相互補充、相互借鑒。通過比較武術國際化和武術國際傳播的文獻發現,武術國際化研究內容偏向武術走向世界的結果、程度與狀態,而武術國際傳播研究內容偏向武術如何走向世界和武術走向世界的過程及要素。事實上,由于詞語含義的不確定性,“武術國際化”也可以作動詞,這時其含義與“武術國際傳播”相同;而討論“武術國際傳播現狀”時,其研究內容又和“武術國際化”相同。武術國際化和武術國際傳播研究還有一個大的區別:武術國際傳播研究有比較成熟的基礎理論作支撐;武術國際化研究則相反,研究內容相對顯得比較雜亂,不具系統性。這提示我們在研究中既要注意到兩者的區別,又要大膽借鑒、相互吸收,促進武術國際化研究的成熟。
武術國際化研究內容比較廣泛,涉及到武術國際化的意義、概念、內容、背景;武術國際化的動力、前提和保障、中西方體育特點比較、武術國際化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對外武術教學、武術與奧運會以及亞洲其他武技的國際化等等。由于武術國際化沒有系統的基礎理論,人們研究時無固定模式可循,因而顯得繁雜。
梳理武術國際化研究的文獻還不多見,筆者僅檢索到兩篇,其中周慶杰(2005)提出武術國際化研究有跨國性、理論綜合性和內在矛盾性等現實問題。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武術國際化研究做進一步的研究,重點要放在梳理武術國際化研究內容和建立武術國際化理論體系。
武術國際化概念并不難理解,是指武術文化被世界其他文化接受和認識的過程,最終武術成為全球共享的體育項目。有人認為武術國際化過程是雙向的,是中國和外國文化相互交流的結果,這種理解在一般意義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中國以外的地區和國家更多的是向中國學習武術,雖然也存在著交流現象,但畢竟居于次要地位。因此,我們應該把武術國際化概念理解為一個單向過程,即中國武術由中國流向世界其他文化的過程。
武術國際化方式是武術走向世界所采用的方式和途徑。歷史上的武術國際化方式主要以到中國的外國訪問者的記錄和中國的海外移民將武術帶到國外為主;近現代華人華僑、武俠影視則是武術國際化的主要方式,在與西方體育思想的碰撞中,人們也開始有意識、有組織的將武術推向世界,通過開展競賽(包括武術進入奧運會)、表演、對外武術教學等各種方式推廣武術。
這是早期中國武術傳播到國外的方式。比利時布魯賽爾維杰大學的Theeboom教授曾提到,第一個描寫武術的西方人叫做Jean Joseph Marie Amiot(1718-1793),Amiot把武術描述成為一種用于治病的身體鍛煉方法;其后Dally(1857)也提到了中國武術。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比較零星,不具系統性,可以看作武術國際化之先河。
近代中國國勢衰落,列強入侵,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紛紛出國到外面謀生。武術也隨之漂洋過海,傳播到世界各地。開始時,武術只在華人圈子里傳播,囿于傳統觀念和時代背景,很多拳師不愿意招收外國人作徒弟。隨著時代的改變,人們改變了觀念,武術開始在外國人圈子里流行,武術對外國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種方式對武術的國際化起著重要的作用,移民為外國人近距離了解、觀看武術提供了可能,為外國人學習武術提供了師資力量。
武俠影視作品極大地擴大了世界對中國武術的了解,很多外國人是通過武俠電影才喜歡上中國武術的。武俠影視既向世界傳播武術的技術,也向世界傳播了武術的文化內涵,同時也為武術從業人員增加了就業機會,這是武俠影視對武術國際化積極的一面。武俠影視對國際化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方面由于武俠影視里的動作經過高科技手段處理,雖然表現出了武術的藝術效果,卻使武術失真了,很多外國人發現現實中的武術與影視中的武術是不同的,因此喪失了學習武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很多武俠影視作品的劇情主題多為奪寶、仇殺之類,并包含門派思想甚至是迷信思想,這對武術本身以及武術國際化發展都是不利的。
中國很早就用表演的方式將武術推向世界,如1936年“中國武術表演團”在柏林奧運會的表演;中央國術館向世界推廣傳播武術的主要方式也是表演;文革期間,隨著周恩來總理訪問的武術隊,也在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掀起一陣又一陣的武術熱潮。即使在現代,表演在武術國際化推廣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的武術表演征服了億萬觀眾,讓人們對北京奧運會又多了一份期待;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武術表演,伴隨著空前的收視率,將中國傳統武術之底蘊展現給了全世界。這些都是對武術極好的推廣。
足球如果沒有像世界杯這樣的比賽,籃球如果沒有NBA這樣的賽事,它們能在世界上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是無法想象的。對一個體育項目來說,競賽就是其存在的方式,這個規律也適用于武術。近年來國際性武術比賽開展的越來越廣泛,如“散打王爭霸賽、世界散打王爭霸賽、中國功夫與職業泰拳和美國拳擊對抗賽等大型賽事”等,武術套路也舉行了地區、洲際的比賽。但整體來說,國際性的武術比賽較少;與其他項目(如籃球、足球、拳擊等)的比賽相比,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比較小。
國際上最重要的競賽形式是奧運會,一個運動項目是否進入奧運會對該項目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一些人反對武術進入奧運會,認為武術思想與西方體育思想有很大不同,擔心進入奧運會后武術會失去自己的文化魅力,其實大不必這樣,因為“利用奧運會這樣在全世界最有影響的體育盛會來表演、宣傳武術,實在是一個高明的傳播策略”,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會。
探討武術國際化形式的意義在于找出當前有效的武術國際化方式,為武術科學地、有效地推向世界提供理論支持。不同時代的武術國際化形式是不同的,古代交通、通信落后,武術國際化方式也只能采取外國人到中國的記錄、中國人向外國移民帶去武術等方式。當代交通、通信技術手段十分發達,我們應該采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廣泛利用互聯網傳播信息的能力,配合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大力推進武術的國際化程度。
近年來,對外武術教學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注意。讓外國人在學校里接受武術教育,這是武術國際化的一個全新的形式,對武術國際化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一點可以從跆拳道、空手道等的國際化發展得到印證。目前已經有研究者(陳和霖,2004;周慶杰,2005)開始探討對外武術教學學科的理論體系,并涉及到武術教材、教法與雙語教學等,但對其的研究都是剛剛起步,還需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
武術國際化存在比較多的問題,歸納一下,大致有以下幾點。
武術國際化傳播者分為傳播組織和傳播個人。中國政府是武術國際化最主要的傳播組織,由于體制的原因,中國一些武術組織難以與國際組織接軌,如運動員選拔制度、裁判制度以及比賽制度等,這些都是武術國際化的障礙。由于各種原因,國際武術組織在發展武術會員、舉行武術比賽方面力度不大,導致各地區武術發展不平衡,這大大影響武術的國際的國際化。傳播個人以民間力量為主,民間武術傳播者受中國傳統思想較深,難免有“門戶”之短見;且其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影響武術傳播質量。從武術傳播個人的角度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傳播者的外語能力,由于外語能力差,不能將武術的文化內涵很好地表達出來,這妨礙外國人對武術內涵的正確理解。
中國向外推廣武術以套路為主,忽略了武術的攻防含義、武術禮儀以及武術文化內涵的宣傳推廣,這降低了武術的文化魅力,在外國人心里造成了落差。武術傳播媒介的使用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整體來說,武術國際化媒介的閱讀量并不很大,以武術網站為例,“網站的新意不大,信息資源少,點擊率很低,網站內容枯燥,而且外語版武術網站很少”。武術國際化媒介所使用的語言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外語武術術語沒有統一的表達,外語武術書籍、教科書很少等等。
基本查找不到專門論述國際化效果的文獻,這說明我們忽視了對武術傳播效果的研究。新中國以來,我們對武術的宣傳推廣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由于不了解武術國際化受眾的需要和特點,忽視了這么多年傳播武術對受眾產生的效果,這說明我們對武術國際化程度沒有一個量化的了解,間接說明武術國際化的目的是模糊的。這是制約武術國際化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武術國際化方式多種多樣,不同歷史時期采取的國際化方式是不同的。目前武術國際化方式主要是武俠電影的影響、武術競賽等。武俠電影對擴大武術的影響范圍起著立竿見影的作用,但卻不能保證傳播質量,能否持續引起外國人的功夫熱潮也很難說;武術競賽獲得了長足地進步,但由于武術自身發展的問題(如比賽規則問題、政府忽視傳統武術的國際推廣)和“奧運瘦身”的影響,短期內難以進入奧運會。對外武術教學是新的武術國際化推廣方式,既能擴大武術傳播范圍,又能保證武術傳播質量,是當今推進武術國際化比較好的方式,但其發展規模不大,對武術國際化的貢獻還比較小。
對傳播組織而言,要改進自己的體制和運作模式,使之適應武術國際化推廣的需要;對個人而言,要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也要提高自己的語言交流溝通能力。
這是我們最欠缺的。由于不注重對傳播效果的調查,我們并不了解武術學習者對我們的傳播活動的反應,這妨礙我們下一步的武術國際化推廣。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建立武術國際化推廣的反饋機制。
首先要對國際化方式進行研究,分析不同傳播方式的規律和特點,找出適合當代歷史條件的國際化方式。其中,對外武術教學是我們必須采用也是最務實的一種傳播方式。有組織的對外武術教學,外國習武者不但可以學到標準正規的武術技術和裁判知識,還可以領略到武術文化之內涵,真正學到中國武術之精髓。這樣才可以保證武術國際化的質量,也為武術國際化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空手道、跆拳道等是在歷史上深受中國武術影響的東方傳統武技,如今它們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學習它們國際推廣的成功經驗,汲取其失敗的教訓,可以為我們武術的國際化提供經驗和個案參照。如日本的柔道和韓國的跆拳道由于其文化有較大的可塑性和依托性,才使它們容易進入奧運會,進而推向世界;他們在國際傳播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禮儀及精神價值取向的導引;調整自己的技術體系,使本身變的簡單易學、結構簡單;使大學生成為推廣柔道的主力軍;課程和教學正規、科學;重視學習者的特點;設立專門的武技傳播機構,有組織、有計劃甚至是免費派遣教練員、表演團到各地教學和表演。這些都是武術國際化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武術國際化研究約有十幾年的歷史,雖然已產生了300多篇論文,但這對我們認識武術國際化還遠遠不夠。基于武術國際化研究內容十分廣泛、基礎理論研究比較薄弱、部分內容還未研究和研究方法單一等特點,我們應該加強武術國際化的基礎理論研究,廣泛借鑒相關學科(如武術國際傳播學)的研究經驗,拓展武術國際化研究內容,同時廣泛采用各種有效的研究方法,如現狀調查法等,爭取使武術早日走向世界,為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武術應有的作用。
[1]周慶杰.武術國際化發展過程中若干問題的探討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91-93.
[2]王立峰.大眾傳播媒介對我國武術信息傳播的現狀分析與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
[3]邱丕相,等.武術在國際傳播的歷史、現狀與未來[J].體育學刊,2002(6):59-62.
[4]郭 強.武術國際傳播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6.
Review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Zhu GuangshouZhu DongZhou GuangruiGuo Xufeng
Cao LongfeiTan Mingli
(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and combing the documents in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s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construction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s frame theory,the choice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ways,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urse of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implication of Asian other martial arts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Chinese Wushu,and put forward some new opinions.
Wushu internationalization Wushu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review
G85
A
1004—5643(2010)02—0015—03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課題,編號:2008BZH002;上海市重點學科(第3期)建設資助項目,編號:S30803。
1.朱廣收(1984~),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