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崗
中國武術當自強
王 崗
對于當代中國武術的發展現狀,時下的人們更多地表現出一種憂心忡忡,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轉向尋求一種新的中國武術發展體系。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人們尋求中國武術發展新思路的觸角也開始遠離單一的“體育”屬性,而走進了一個對更大、更廣闊領域的拓展。
這是令人欣慰和關注的尋求,更是一個大視野內的尋求。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武術一直被裹挾在“體育”的領域里存在和發展著,在幾十年的發展中也確實取得了非常顯赫的成就。但就當下的狀況看,中國武術的體育地位沒有得到提高也是不爭之實。
我們苦苦追求的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夢想在2008年之后,幾乎徹底破滅;在亞運會中一路走來的中國武術,在廣州亞運會之后正式項目的地位也開始被動搖;唯一存活在全運會之中的非奧運會項目中國武術,在十一屆全運會后的全運會瘦身進程中已經危機四伏。
這是一個我們必須直面的現實:中國武術的“競技化”發展之路受阻。
2010年1月16日,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上演的“安踏之夜”2009年CCTV體壇風云人物頒獎盛典,再一次讓我們感到武術在中國體育中的地位是那么的羞澀和低微。
翻開“CCTV體壇風云人物頒獎盛典”的歷史記載,從第一次橫渡英吉利海峽的運動員,北京體育大學教師張健被評為非奧運會項目的運動員獎開始,到2009年臺球運動員劉莎莎獲得最佳非奧項目運動員獎的今天。非奧運項目優秀運動員的獎項中,中國武術運動員的名字始終都沒有進入該獎項的入圍名單。而作為全運會僅存的非奧運會項目競技武術,也沒能借助風風火火的第十一屆全運會,得到CCTV體壇風云人物組委會的偏愛,進入到最佳非奧運會項目候選人的名單。
對于非奧運項目運動員獎而言,臺球運動員拿過,國際象棋運動員拿過,登山運動員拿過,圍棋運動員拿過……而作為國粹的中國武術,作為唯一存在于全運會之中的非奧運會項目卻始終不能入圍,著實應該引起我們武術人的深思。
中國武術的社會影響度也由此備受質疑。而令人遺憾的是,中國武術的體育命運,也著實難以言表。因為,對于呵護、膜拜西方體育的“體育人”而言,武術的體育形態始終沒有得到他們的認可和關注。武術的“體育”價值,在一定意義上也只是“武術人”的自我標榜而已。
面對中國武術如此的尷尬,武術“當自強”的理念,應該在中國文化偉大復興的背景下再一次被提出。
事實上,中國武術就是中國武術,它原本就與外來的“體育”有著非常鮮明的差異性,盡管其20世紀的體育化改革和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總體而言之,武術“體育化”,就如同中醫的西醫化一樣,顯然是不合理的。武術當自強理念的提出,就是要求我們樹立一種差異性立場,在武術發展的過程中,時刻銘記中國武術與域外體育、奧林匹克運動之間的差異,同時在絕對差異性前提下,建構新的中國武術發展體系和實施路徑。
進而言之,當下我們對中國武術發展的探討,再也不能只從體育出發或局限于傳統的“體育”思維習慣,更應該將那些支離破碎的,而且是帶有種種局限的對中國武術的認識重新放置,建構一個全新的大武術觀。更甚者,我們要勇于“舍去”已有的所謂成就,敢于樹立“重新來過”的決心。我們要重新領會李夢華主任的那句話,“武術應該占到中國體育的50%”,而不是將中國武術作為一個運動項目來對待。“武術屬于體育,但高于體育”的論斷,也應該成為中國武術當自強的理論根據。
武術當自強,就是要我們下決心建立自己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那種以西方體育為基礎建立的現代武術理論和實踐體系,今天看來是一種十足的、夾生的“蓋澆飯”。將武術簡單的進行西方體育模式化改造,就構成了現代武術;所謂傳統武術,也是在現代武術的基礎上加進一些傳統的元素和拳種名稱而成。而這些恰恰就是造成中國武術“不傳統不現代”、“不中不西”的直接誘因。同時,也是導致中國武術“國人不認可”、“世界在發問”現象的根源所在。
毫無疑問,中國武術的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能夠拯救中國武術的也只有我們自己。由此,從傳統出發,在民族文化的母體中吮吸能夠豐盈武術發展的文化營養就成為我們的最佳選擇。就像中醫的“望、聞、問、切”不能被聽診器替代一樣,中國武術的發展不會也不應只有一條“體育之路”。
武術當自強,不僅是一種理念,更需要我們從自身出發,多元化向外發展,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到中國武術的真正歸屬。
基于此,中國武術未來的發展應該是多元化的。它應該有文化的發展規劃和戰略,有教育的發展規劃和戰略,有藝術的發展規劃和戰略,也應該有體育的發展規劃和戰略,更應該有產業化的發展規劃和戰略。
如此,自強的武術會在不久的未來變成為我們熱盼的現實。相信這不僅是武術人的期望,更會是所有中國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