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勝平
(中共柘榮縣委黨校 福建柘榮 355000)
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的對臺政策演變
林勝平
(中共柘榮縣委黨校 福建柘榮 355000)
六十年來,為謀求大陸和臺灣的統一,中共對臺政策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變化。建國初期,中共試圖以武力解放臺灣,即通過戰爭方式謀求中國的統一;其后,中共對臺政策從單一的武力解放變成武力和和平解放兩種方式并存,爭取和平解放臺灣;而后隨著局勢的變化,中共不再要求臺灣放棄資本主義道路,立足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爭取用和平方式完成海峽兩岸的統一。
新中國;六十年;對臺政策
國民黨在大陸戰敗退守臺灣后,由于美國插足臺灣問題、給臺灣方面武力庇護,大陸與臺灣形成了兩岸分裂和對峙的局面,盡管后來美國對臺斷交、廢約、撤軍,但實際上是有條件的不介入臺灣問題。為了早日結束海峽兩岸的分裂局面,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中國共產黨做了不懈的努力,并根據時局和情況的變化,對臺灣的政策不斷進行調整;建國六十年來,中共對臺政策幾經變化,形成了當今“一國兩制”的構想。
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獨立自主、當家作主的百年夢想,全國上下對于維護領土完整、統一祖國的渴望十分強烈,共產黨對于武力解決臺灣的決心也顯得十分的堅定。而國民黨方面也不甘于失敗,多次對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騷擾、竄犯,制定了反共復國總方略。比如1950年5月16日,蔣介石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1950年6月26日,朝鮮戰爭爆發,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美國趁機把第七艦隊開到了臺灣海峽,對臺灣海峽予以凍結,并于8月拋出臺灣地位未定論。1953年美臺簽訂了共同防御條約,并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國。1955年2月初美國在臺灣海峽集中了包括6艘航空母艦和近百艘巡洋艦、驅逐艦在內的數百艘軍艦,意圖全面封鎖新中國。
在這樣的國際形勢面前,大陸實行了武力解放臺灣的政策。1949年3月15日,我們的報紙首次提出一定要解放臺灣,1949年10月大陸進行了金門戰役,但由于行動失利,也就延緩了對臺作戰的時間。1950年2月28日,臺盟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號召發揚臺灣2.28起義精神。當年大陸提出的三大任務之一就是要解放臺灣,粟裕在師級以上干部會議上做報告也談到了對臺政策的立場,并圍繞渡海作戰進行了備戰部署。隨后,1950年4月,大陸解放海南島戰役取得成功,但由于朝鮮戰場形勢危急,武力解放臺灣的準備計劃被擱淺,蔣介石也由此贏得了喘息的時機,開始推行地方自治,實行土改,由此緩和了臺灣社會矛盾、推動了臺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贏得了農民的支持,鞏固了國民黨在臺灣的政權。
朝鮮停戰后,中國人民再次掀起解放臺灣的高潮。1954年朱徳在8.1講話中說“一定要解放臺灣”,新華社發表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1954年9月3日大陸炮擊金門,出現第一次臺海危機,同年大陸進行了浙東一系列島嶼的解放戰役,但是,由于美國的庇護和幫助,解放軍未能乘勢解放臺灣。對于我軍在浙東的軍事行動,美國國內曾刮起一股強烈的反華之風,白宮甚至宣稱對華不惜“使用原子武器”。此外,從軍事角度看,由于交通等原因,攻占金門的條件仍然不夠成熟,于是,海峽兩岸就形成軍事對立和軍事對抗局面。
20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勝利對各國人民爭取解放、爭取和平是個巨大的鼓舞,世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中國的大國形象確立,成為一支重要的國際和平力量。1954年新中國出席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作為大國第一次參加國際會議,會議的第一個議程是關于在朝鮮半島恢復和平問題,另一個議題是恢復印度支那的和平問題。日內瓦會議的成功召開使印度支那的和平得以恢復,不僅緩和了遠東地區的國際緊張局勢,而且還粉碎了美國擴大印度支那戰爭的陰謀,使美國從中國南邊軍事逼近中國的戰略遭到了挫折。1955年4月,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上就臺灣問題發表聲明,指出“為了緩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形勢,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周恩來還就解放臺灣的方式發布了談話:“中國人民有權用一切方式解放臺灣,包括和平解放的方式在內,亞非萬隆會議召開,新中國在這次會議上提出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在國際舞臺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更使得中國在國際輿論上處于有利的位置,美國不得不重新考慮對臺政策,這是有利的方面。同時,遠東問題仍非常緊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繼續敵視中國、分裂中國,不斷拋出臺灣地位未定論、臺灣中立論,試圖在國際上制造兩個中國。這是不利的方面。但總得來說,國際形勢已有所緩和。這一時期由于美國想劃臺而治,美臺之間矛盾開始暴露。美國利用第一次臺海危機試圖將臺灣問題國際化,這一舉動遭到兩岸的強烈反對,美臺矛盾升級。為了維護其利益,蔣介石一邊削弱在臺親美政治勢力,一邊不再繼續反攻大陸的政治意圖。大陸方面于1953年開始實施五年計劃,經濟建設需要和平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大陸的對臺政策開始出現轉變。
1955年4月,周恩來在訪問緬甸時說如果美軍撤退,我們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1955年5月13日,周恩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提出在可能的條件下和平解放臺灣,到1956年全國人大一屆三次會議召開,中共的對臺政策逐步走向具體化。周恩來代表政府在會上正式宣布:“我們愿意同臺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并且希望臺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1956年5月12日,周恩來在接見李宗仁的秘書程思遠時談了兩岸統一的問題,周恩來提出:我們主張愛國一家,團結對外。中國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曾經兩度合作,并肩作戰打敗帝國主義。希望大家以民族和祖國的利益為重,國共兩黨重新攜手團結起來,爭取第三次合作。1956年7月16日,周恩來在會見原國民黨中央通訊社記者曹聚仁時說:“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過兩次,第一次合作有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戰的勝利,這都是事實。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臺灣是內政問題,愛國一家,為什么不可以來合作建設呢?我們對臺灣,絕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談,只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的。”
周恩來關于“第三次國共合作”的談話,引起了蔣介石集團的反應。1957年4月,蔣介石派“立法委員”宋宜山秘密訪問北京。周恩來親自會見了宋宜山,闡明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政策:一是國共兩黨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二是臺灣作為中國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實行高度自治;三是臺灣政務仍由蔣介石領導,中央不派人前往干預;四是美軍撤離臺灣,不允許外國干涉中國內政。這一方案對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具體途徑、兩岸統一后臺灣的國際地位以及臺灣國民黨的政治地位等,都做了比較符合實際的設計和估價,其中已蘊含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1960年,中共通過有關渠道向臺灣國民黨轉達了更為寬大、更為具體的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張,其內容是:臺灣必須回歸祖國;臺灣回歸祖國后,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當地軍政大權、人事安排悉委于蔣介石,對陳誠、蔣經國等人悉聽蔣意重用;臺灣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須條件成熟并尊重蔣的意見,協商決定后進行;雙方互約,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這個方案朝著早日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尤其是“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的規定是充分考慮到了臺灣的歷史和現狀,而不是急于改變它的社會制度。應該說中共的對臺政策日漸成熟。
1962年,臺灣當局利用大陸的困難局面,要反攻大陸,但美國不同意,蔣介石也不敢有大的動作,“文革”開始后,中共對臺工作停頓,到六七十年代之交,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共中央敏銳地抓住美國總統尼克松傳出的謀求中美接近的信息,決定從改善中美關系著手,為解決臺灣問題消除障礙。1972年2月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后,經中美兩國政府的努力,于1978年12月達成協議,并發表了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接受了中方提出的建交三條件:與臺灣斷交、從臺灣撤軍、廢除“共同防御條約”。這樣,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障礙被掃除,一時出現了有利于祖國統一的良好國際環境。從此,臺灣海峽基本風平浪靜,海峽兩岸關系形成不戰不和的僵持局面。
1979年9月,為紀念建國30周年葉劍英發表“葉九條”;1981年胡耀邦提出“和平統一”;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鄧小平闡述了“一國兩制”,1983年6月,鄧小平跟美國代表談話中進一步闡述了“一國兩制”概念,完善了“一國兩制”內容。而“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的對臺政策也推動了國民黨大陸政策的改變。臺灣當局對大陸實行的封閉、“三不”政策(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開始松動,兩岸在探親、奔喪、通學、通商上的部分、漸進性民間交往開始日益密切。
1988年,李登輝成為臺灣第八任總統,開始謀求臺灣政治實體的地位,搞憲政改革,樹立民主形象,緩和朝野關系;搞務實外交,謀求雙重承認,希望擺脫外交困境,確立政治獨立實體;通過國家統一綱領,要求大陸承認臺灣是一個政治實體、承諾放棄武力、放棄四項基本原則等,李登輝主政后,加緊培養本土政治勢力,臺灣政權本土化步伐加快,開放黨禁,臺獨分子返臺,民進黨成立,臺灣政局多黨化形成。面對新局勢,大陸方面不斷完善對臺政策。1993年12月,國務院第一次通過了《臺商投資法》,保障了臺商投資利益,擴大了兩岸人民交往。兩岸經貿交往不斷密切,大陸成為臺灣第二大貿易伙伴、臺灣則成為大陸第四大貿易伙伴,兩岸互利互補的格局形成。1993年兩岸開始在新加坡進行了汪辜會談,形成了9.2共識,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1995年1月30日,為促進祖國統一,江澤民發表了《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重要講話:1、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2、對于臺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系,我們不持異議。但是,我們反對臺灣以搞“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為目的的所謂“擴大國際生存空間”的活動。3、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是我們的一貫主張。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么問題都可以談。談判過程中,可以吸收兩岸各黨派、團體有代表性的人士參加。4、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5、面向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于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6、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7、兩干一百萬臺灣同胞,不論是臺灣省籍還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國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愿望。8、我們歡迎臺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愿意接受臺灣方面的邀請,前往臺灣,簡稱“江八條”。其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包容性更強;“中華兒女共同創造燦爛文化是兩岸共同的精神紐帶”把文化作為重要基礎,把兩岸融合擺在更重要位置;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尊重臺灣人民當家作主要求”這一原則更加堅定,推進兩岸談判由事務性轉向政治性。接著,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不容分割”,至此兩岸問題找到了交匯點,不再是平行線。
2000年臺灣政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國民黨腐敗、分裂,李登輝暗度陳倉,陳水扁競選策略得當,再加上美國等國際勢力希望臺灣政黨輪替,從而導致了民進黨上臺。陳水扁上臺后,國民黨實力受損。2004年臺灣選舉,泛綠煽動“面對中國不能趴下”等臺獨意識,利用3.19兩顆子彈等卑鄙手段,打敗了連宋配的泛藍。選舉結果一是造成臺灣政局持續撕裂、嚴重混亂,臺灣社會分成兩半;二是民進黨成為獨裁黨,陳水扁強勢執政,通過玩弄一系列手法實現從派系共治轉到一人獨裁,民進黨內部矛盾增加,陳水扁成為唯一領導者,陳水扁提拔了許多臺獨頑固分子;三是泛藍內憂外慮,士氣嚴重受損,國親兩黨合作被迫取消。04年后,島內政治力量發生了嚴重改變、臺獨思潮蔓延,陳水扁更加肆無忌憚搞法理臺獨、一中一臺。
2004年后,大陸對臺問題看得更清,兩岸和平統一是個過程而不是日程,溝通、談判、交流都是手段。而于2005年3月14日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這是一部和平法律,我們對臺政策由過去的倚重政治手段轉向現在的依靠法律手段。該法公布了我們的底線,使臺獨持續擴張勢頭被阻斷,惡性膨脹的局面被打破。這有利于在法律層面遏制臺獨,有利于對臺交流合作,有利于對國際上其它國家阻撓我國統一起到遏制作用。我們做到了恩威并重,軟的更軟,硬的更硬。兩岸要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建新家園。這個過程需要積累共識,務實進取,把雙方優秀的東西學過來。2005年3月胡錦濤發表新時期對臺政策的四點意見,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二是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三是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四是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四個決不”反映了目前大陸對臺政策的核心所在與80年代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脈相承,與90年代的“江八條”高度一致。表明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國家統一的一貫決心,也體現了對臺工作的新進展。
在新思維的指引下,2005年,兩岸關系出現了重大的轉機。連、宋、郁訪問大陸,這是破冰之旅,和平發展寫進了兩岸公報。連、宋、郁訪問大陸后,島內勢力對比出現了轉折,一是國民黨民調首次超過民進黨,二是島內民眾58%對大陸懷有敵意降到30%以下,民進黨認為制造外省與本省、本地與外地的族群之爭,抹紅、抹黑的手段失靈。而我們則繼續倡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提出“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從而在兩岸關系上把握了主動權。
綜上所述,從建國前夕到1955年這段時間,是中共對臺政策的第一階段。在這期間內,中共試圖以武力解放臺灣,即通過戰爭方式謀求中國的統一,并用大陸的社會主義取代臺灣的資本主義制度,實行“一國一制”。從1955年初到1978年底的這段時間,是中共對臺政策演變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共對臺灣從單一的武力解放變為武力解放和和平兩種方式并存,并強調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和平解放臺灣”,但是仍然立足于非和平方式的準備,這種政策實際上沿用了解放戰爭時期的“北平方式”。這一時期的對臺政策無論按哪種方式實現大陸和臺灣的統一,其結果都是以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臺灣的資本主義制度,實行“一國一制”。從1978年底至今,是中共對臺政策演變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中共實行了新的對臺政策,其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再要求臺灣放棄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實行“一國兩制”,即中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中國臺灣實行資本主義;二是將和平統一祖國確定為根本的戰略指導思想,除非出現外國勢力將臺灣分裂出去或侵占臺灣、或臺灣“獨立”等局面,祖國大陸對臺灣不會使用武力。
[1]錢振勤.美國對臺政策的五次轉變.南京社會科學,2008(6):68
[2]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41
[3]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77
林勝平,(1972——)中共黨員,福建省柘榮縣委黨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