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黃男 張玉琴
(張家口市環境保護局 河北張家口 075000)
構建循環經濟型社會所要樹立的觀念
段黃男 張玉琴
(張家口市環境保護局 河北張家口 075000)
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制定相應的措施和政策,走以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各國都認識到,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戰略必然的選擇和重要保證。目前,我國在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方面開展了積極有效的探索。本文就發展循環經濟型社會從觀念層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近年來,我國社會各界,包括官方和民間都在積極探索、傳播循環經濟的基本知識。傳播的勢頭讓人感覺到循環經濟是一個新生事物。其實,循環經濟現象在我國遠古的農業文明時代就存在。古人把農作物收割后,糧食歸倉,秸稈一部分作為牲畜飼料,一部分用于燃料利用其熱量。牲畜糞便與秸桿燃后的灰燼又回田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肥料。
上述這種古老的農業循環模式一直流傳至今。現在,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還存在此類模式。因此,“循環經濟”在我國并非新生事物,但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任重道遠。因為,我國在全社會開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循環社會尚屬起步階段。要形成循環型社會必須要在法律制度,經濟政策及技術創新三方面有所突破。(1)法律制度,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關于循環經濟基本法。隨著循環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對循環經濟認識的迅速提高,客觀上需要從全局的高度,考慮制定一個能夠統攬全局的、帶有基本法性質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因此,《循環經濟促進法》研究制定勢在必行。(2)環境經濟政策。目前,我國環境經濟政策包括以下五方面:排污收費政策,征收資源稅政策、獎勵綜合利用政策、環境保護經濟優惠政策及關于環保資金渠道的政策。雖然我國環境經濟政策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市場機制發育不完善,經濟手段并未受到足夠重視,政策的系統性也不強,沒有形成環境經濟的合力。與發達國家環境經濟政策相比,我國環境經濟政策發展至少滯后十幾年。環境經濟政策作為行政管制的輔助部分,要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必須要有相關部門按照我國國情認真研究制定。(3)技術創新。目前,關于環境經濟的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尚有缺陷,造成了企業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怪圈,“循環”但不“經濟”,致使企業界放棄循環思路。為此,我國當務之急應該開發自主創新的“鏈接技術”,做到經濟合理、環境接受,提高企業界“循環”的積極性。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相信:人是萬物之靈,人類主宰世界。這種觀念是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生產力極大提高后的產物。生產力作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被世人所崇尚。因人類是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而張揚。其實,拋開工業文明時代,追溯到遠古時代,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無法征服自然,也不能主宰世界,僅僅是自然界或宇宙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廢棄物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副產品,無時無刻不消耗著經濟資源。遺憾的是社會拿出人力、物力和大量土地甚至海洋來處理垃圾,不僅沒能創造財富,反而出現“垃圾圍城”、侵占土地、污染水體、影響景觀的后果。從供求關系上看,一方面對環境質量的需求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環境質量在一天天下降。因此,為環境質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是非常有意義的。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通過研究廢物發展規律,可以看出可回收利用的東西很多,這就為重復利用,提高資源效率創造了可能,廢物可以做到再利用、再循環。如:重復利用包裝物。這是把傳統經濟學中物流流程從直線發展到循環模式,從而解決了廢物量增多對環境質量的影響,提高了資源的效率,滿足了人類對資源,對環境的需求。
從某種意義上說,綠色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指標。當今世界,人們又把綠色作為對人類與環境均有益而無害的代名詞。綠色生活浪潮正成為國際環保高水準國家的社會熱點。正從世界先進工業國家走向發展中國家。當前,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的現狀,促使在構建循環型社會過程中,強調開發清潔無污染的綠色產品;提倡文明適度的綠色消費觀念和綠色家庭生活方式。按照經濟學觀點,綠色需求可以拉動綠色供給,綠色消費可以促進綠色生產技術的開發,可以促進綠色營銷在連通生產與消費領域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在構建循環型社會中,需要樹立的觀念很多,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四大領域。筆者認為,以上四類觀念是構建循環型社會必備觀念。觀念的樹立與傳播,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循環社會必將產生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