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玉明
李世民:殺兄逼父奪皇位
□駱玉明
公元六二六年六月四日上午,唐朝都城長安,皇城內被稱為“海池”的湖泊中,一艘彩船緩緩漂著,船上坐著唐高祖李淵和幾位大臣。李淵看看已經升高的太陽,心里有些著急,他等的是自己的三個兒子。此時,在皇宮的北門玄武門,正發生著一場血腥的謀殺。李淵怎么也不會想到,互相殘殺的正是他三個兒子,兇手就是他的二兒子李世民,這就是著名的玄武門事變。
兩個月后,李淵退位,正式傳位給他的皇子李世民。
李淵有很多孩子,他起兵時,已經成年的就是這三個。三人各有特點。長子即太子李建成,因為爭權失敗,所以正史史料對他很不利。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在唐代一些野史、筆記中,留下李建成的形象,說好話的還是有。這個人比較沉著冷靜,心胸也比較寬博,為人比較仁厚。因為第三子早死,四子李元吉是勇猛戰將,沒有太多心計,性格剛烈勇猛。二子李世民,抱負遠大,識度過人,特別勇毅果敢,善于捕捉時機,一有時機就敢于全力出擊。
從李淵準備起兵開始,三兄弟間的明爭暗斗就拉開序幕了。當時,隋末動亂,隋王朝跟叛軍的主要戰場是在河南、河北和江淮一帶。當時,李淵的身份是太原留守,庇護長安,處在一個有利的位置,軍事資源和物資資源都充分,距長安也特別近。所以一開始,李世民就比較著急,不斷催促父親,天下大亂是動手的大好時機。
李淵按兵不動。當他看到大勢已去,就及時地發動,組成兩路大軍,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左右兩路大軍,直發長安,很快把長安拿下了。然后先建立王朝再平定天下,建唐朝,改號為武德,把各路割據的軍事勢力平定下來,最后建成唐王朝的統一。
從最初來說,李建成和李世民各帶一支部隊直撲長安時,難說誰高誰下。后來平定天下中,有幾個大戰役,主要有六個,其中四大戰役由李世民指揮,顯示出他的超凡勇氣和能力。
李世民那么驍勇善戰,已經對當時的長子李建成構成相當的威脅。唐王朝開始建立時,就確立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李淵的計劃很清楚,而太子作為王朝繼承人,責任是維護中央朝廷的運作,建立自己的威信,培養自己的力量,所以他不去領兵打仗也是一種合理安排。
隨著李世民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軍功越來越顯赫,特別是中原的一場大戰,同時滅了當時最大的兩個勢力,王世充加竇建德,讓他居于人下,恐怕他是不能夠接受的。
按照李淵的想法,天下大定后,權力要歸到李建成那兒,那么秦王府的這些人,還有什么好下場呢?都得拔毛。他們當然心里很明白。
武德五年,河北劉黑闥叛亂。要派兵去征討,通常這些事情都是李世民去干。這時魏征出來,他原是李建成的親信和主要謀士。魏征就跟李建成說,秦王這些年功勛、聲望越來越高,您要是不去建立一點軍事功勛的話,不足以號召天下。
于是李建成去打這一仗,成功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平叛劉黑闥,李建成是跟李元吉一起去的,李建成跟李元吉達成了一個協議,將來讓他做皇太弟。說白了,我的皇權將來不傳給兒子,是傳給你兄弟的。本來李元吉對他的兩個哥哥,大體中立。但是這么大的好處放在面前,他當然就跟著李建成走了。
這是兄弟爭斗中形勢變化很大的一步,平衡被打破了。
形勢不利于李世民,但關鍵就要看李淵的態度。可兩個兒子都是豪杰,李淵該如何取舍呢?
太子的地位是不能動的。減少矛盾沖突的方法,就是一步步削弱李世民的勢力,讓他漸漸失去兵權,失勢,最終讓他做個空頭王爺。
到底誰成為被拔的第一根毛呢?尉遲敬德,又叫尉遲恭,他跟秦叔寶歷來都是貼在門上的,成為門神。通過誣告,把尉遲敬德給下到牢里,判他死罪,對李世民刺激太大了。李世民有一個特點,他對死心塌地跟著他的那些人確實好。這事對他來說不可容忍,他跑到李淵那兒去,不跟你講道理,這人我就是要了。秦王一發飆,誰都得猶豫。就把尉遲敬德給放回去,但就引起秦王府的那些謀士、戰將驚悸。敲山震虎,人人自危。
第二根毛拔誰呢,秦王府的一名勇將,程知節即程咬金。定罪這個方法不好,就把程咬金派到康州去做刺史,程知節稱病不去,他跟李世民說,你的股肱、臂膀、羽翼快給人剪干凈了,剪完了你還能自保嗎?我拼死也不去,問題就在于大王要早日決斷。
秦府的人對李世民強烈推進,李世民這時還下不了決心。但他實際上做了很多的準備,只是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突厥突然進犯,這時李元吉本應帶兵征討,平定邊關。可李元吉提了個要求,得帶點精兵強將,手頭人馬不夠,要帶秦府的人。
在李建成、李元吉的鼓動下,李淵最后下決心攤牌,一下子釜底抽薪,把毛全拔光了。李世民被逼到了墻角,再不反擊就要功虧一簣。他的態度卻很猶豫,在史料上看,李世民的態度一直是不明朗的。他不著急,可是他手底下的人都差不多要跳出來拼命了。
尉遲恭、長孫無忌趕緊就找李世民,說,如今嫌隙矛盾已經形成,一旦禍亂發生,生死存亡在此一線。然后,李世民就叫了尉遲敬德去找兩謀士房玄齡、杜如晦,趕緊回王府。房玄齡答,皇上下了指令,如果私自奉召,怕有殺身之禍。李世民跟尉遲敬德說,你帶著刀去,不回來就把頭剁下來帶給我。
李世民的血性給激起來了,房、杜二人秘密潛回秦王府策劃。李世民給他父親上了一道密奏,一說李建成“淫亂后宮”,二說李建成跟李元吉兄弟倆密謀要殺害我,準備在送李元吉出征的宴會上把我殺死。爹,你看怎么辦?
最頭疼的是李淵,他想把三兄弟叫在一起,好好調和一下。可是李淵左等不來,右等不來,一場腥風血雨的玄武門事變發生了。
李世民早有預謀,一個關鍵是玄武門禁軍的將領常何。整個布局就設置在這個地方。常何是李建成的下屬,李建成做夢也沒有想到。
他們進玄武門后,人影閃動,回頭去看是誰,李世民一馬躍出,一支箭“唰”就穿過去。李世民是個神箭手。李元吉撲上來就把李世民的弓奪下來,拿著弓弦要勒他的脖子。這時,尉遲敬德從后面趕過來,一陣亂箭把李元吉給射死了。太子身后也有人馬,雙方就開始爭奪玄武門,尉遲敬德把建成和元吉的人頭割下來,走到城頭上,向攻打玄武門的人示眾,戰事才停。
李世民出手非常狠,他有他的考慮。他所面對的,不是李建成、李元吉,還要加上皇帝父親李淵,他的力量跟他們是無法對抗的。太子府也是謀士如云、戰將如云的,他們豈肯罷休。
殺了兩兄弟后,李家兄弟的事已經解決,若老子再殺他,那李家的家業就扔了,不可能。所以這個事實李淵必須承認。在玄武門事變后的第三天,李淵就下詔了,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又過了幾天,李淵表示要退位,兩個月以后,正式傳位給李世民。天下大定。
再換一個角度,在對付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時,李世民非常狠。但對于太子府中東宮名士、僚屬,他倒是非常寬容,這里面就包括魏征,史書里記載李世民跟魏征見面時,很有意思。話里玄機,雙方于是建立了一種默契。
所以,魏征有一句話,大臣有忠臣和良臣之分,我只做個良臣就可以了,因為他做不了忠臣。
玄武門事變是“正義”的嗎?這是后人爭論了一千多年的話題。從道德角度來說,李世民殺兄逼父,后來的儒家,包括朱熹等,對李世民的道德評價很低,覺得他這種行為近乎于禽獸,說得很厲害。
如何看待這種道德的評判和政治斗爭的殘酷?一分為二說,從傳統道德來說,這確實不能接受。但對于歷史人物,歸根結底,還要看他歷史上做成了什么,他對這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有什么樣的貢獻。那李世民無可指責,甚至很難比擬。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人里他都是出挑的。終究說,在他手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最宏偉、最燦爛的王朝。當然不是說是他一個人的功績,他造成了這樣一個歷史契機。
(摘自《文匯讀書報》)
book=61,ebook=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