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昌 高建忠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夏正昌 高建忠
近年來,每逢臨近開學,蕭山區新街鎮的家長們便忙著為孩子轉校,有購買城區房將戶口遷移轉校的,有找門路做名校擇校生的,為了能讓孩子轉離新街鎮的學校,家長們可謂煞費苦心。
這邊是學生紛紛逃離,另一邊卻是新街鎮的優秀教師想著法子調離新街鎮,而優秀教師走得越多,學生就“逃”得越兇,新街鎮的教育發展一時間陷入了困境。新街鎮人大代表和人大主席團成員對此憂心忡忡,紛紛提出重新整合教育資源的建議。
新街鎮有2所初中、2所中心小學和9所小學分校。雖然學校數量不少,卻找不出一所好學校。
僅有的2所初中,既沒有400米跑道的標準操場,也沒有學生餐廳,學生們都只能在教室用餐。而新街中心小學,音、體、美、實驗等功能教室一個都沒有,所有能用的教室都被改成了普通教室。大部分分校校舍都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用的都是木結構人字屋架,安全隱患多。此外,由于學校布局分散,每個學校的學生數量不多,所以教師配備數量也很少,結果出現了一名老師兼數門課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
鎮人大代表在走訪群眾時,總能聽到這樣的話:“我們是沒辦法呀,好轉學老早轉了,誰愿意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新街鎮的教育,沒有和經濟同步發展,實質上就是不關心群眾利益”……
如何提高新街鎮的教育水平,加快新街鎮教育資源整合,成了代表們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2002年以來的歷次新街鎮人代會上,代表們都會就教育發展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面對代表和群眾的呼聲,鎮人大主席團認為,“人大就是要為民說話,為民辦事。教育又是民生之本,我們人大不能不關注”。
2007年鎮人代會前夕,鎮人大主席團便向政府反映了代表和群眾對教育工作的意見:新街鎮的孩子“有學上”,但“上好學”的矛盾卻相當突出,其中學校規模和結構不合理已成為制約新街教育發展的瓶頸,希望政府能夠加快新街鎮教育布局調整。
鎮政府在聽取人大建議后,經過大量的研究、分析,決定逐步將新街鎮教育布局調整為“一中四小”,從而優化師資力量,提高新街鎮的教育水平。
在新街鎮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新街鎮政府便提出要加快教育布局調整,其中實施“二中合一”工程被確定為“為民辦實事”的重點工程之一。
事實上,“二中合一”工程能否順利實施,將直接影響“一中四小”教育新布局能否調整到位。然而,正當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時,7800萬元的投資預算,卻又成了該工程的“攔路虎”。
為此,時任新街鎮黨委書記、人大代表的李成良親自上門到各村、廠、企事業單位,積極動員社會有識之士伸出援助之手。結果,在2007年9月8日的捐贈儀式上,新街鎮的企業家、村鎮干部、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慷慨解囊,共募得捐款2008萬元。
為了讓政府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也為了不辜負有識之士們的拳拳愛心,新街鎮人大十分關注工程建設情況,經常與政府一起聽取監理單位工作匯報,落實人員參與項目招投標,還多次組織代表實地視察工程建設。
經過兩年時間的緊張建設,目前“二中合一”工程已全面完工,一所高標準、省內一流的現代化初中展現在人們面前,教學樓、行政樓、體藝樓、報告廳、圖書科技樓、標準的田徑運動場和籃球場一應俱全。
“新學校很漂亮,我很喜歡。”2009年9月1日,初一新生陸佳斌在家長的陪同下走進嶄新的校園時,幾乎不敢相信這是他即將就讀的新學校。家長們也感嘆:“新學校規模很大,也很漂亮,孩子能在這樣的學校上課我們很放心。”
2009年11月下旬,鎮人大再次組織代表到新落成的新街鎮初中進行“回頭看”。在聽取了學校領導和政府分管領導的匯報后,代表們認為,新街鎮教育正發生著令人矚目的變化,在改善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育質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但代表們也表示,新一屆鎮領導班子應繼續視教育為最大的民生,集中財力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大力實施教育“1411”工程(即新建一所初中、四所小學、一所中心幼兒園、一所成校),確保新街第三小學2010年底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