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人民的權力
2009年12月3日,重慶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接受王鴻舉辭去市長職務的請求,決定任命黃奇帆為代理市長。這本來是一項“尋常”的人事安排,然而與眾不同的是,王鴻舉親自來到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會場,宣讀自己的辭職報告。報告中,王鴻舉把執政重慶七年的感受濃縮為三個關鍵詞:敬意、遺憾、感激。期間,會場氣氛熱烈,短短十分鐘里,王鴻舉三次鞠躬,場內四次響起掌聲。
王鴻舉此舉,贏得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贊同。尤其是他對人大的敬畏之心,殊為難得。
這里,不妨讓我們看看發生在近期的另一件事。2009年11月11日,廣州市人大代表在環保局調研,當人大代表鄧成明剛談到群眾反映的汽車尾氣問題時,環保局長丁紅都強行插話。鄧成明認為,作為一個人大代表,問題還沒提出來,就被局長嗆了回來,且不留談論余地,于是憤然離席。
兩件事情,折射出的是政府官員在面對人大時截然不同的態度。同樣是人大選舉任命的干部,前者是點滴舉動流露著對人大的敬畏,后者卻是對人大代表的漠視。
官員打斷人大代表的發言,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涵養問題,由此反映出的是官員對待人大監督的態度問題。目前,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政府官員對于人大的態度,是無所謂的多、敬畏的少。長期以來,一些由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任命的官員,缺少對人大及其常委會起碼的尊重。他們有的并不認為自己的權力來自于人大的授予,而認為是上級領導的提攜或有其他“貴人”相助;有的在向人大報告工作時虛應故事,大而化之,浮皮潦草,全然沒有要接受人大監督的誠意;有的政府部門負責人列席人大會議,永遠是正職不出現、副職湊人數……在此背景下,王鴻舉主動到人大常委會會場宣讀辭職報告,向授予自己權力的人大做出負責任的交代,并表示應有的尊重與敬意,這種清醒的權力自覺意識,尤為可貴。
人大是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行使權力。王鴻舉主動到會宣讀辭職報告,表面上,是對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尊重,實際上,他透過在座的幾十位常委會組成人員,看到的是他們背后的三千多萬重慶人民。所以說,官員尊重人大,實際上是尊重憲法和法律;官員敬畏人大,實際上是敬畏授權于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廣大人民群眾,敬畏的是人民的權力。官員只有對權力的來源有深刻的認識,才能更加明確與牢記為政的宗旨,盡心盡責地為人民用好權,謀福利。
王鴻舉宣讀辭職報告,本應是政治生活的常態,如今卻成了稀缺現象,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人大自身地位、作用的反思。盡管憲法對國家權力機關履行職責有明確規定,但是在相當多的政府官員頭腦中,對人大仍然停留在“橡皮圖章”、“表決機器”、“沒有實權”的印象上,而人大也甘愿充當“配合”的角色。甚至一些人大工作者也甘居“二線”,畏首畏尾,怕越權行事,使得人大難以充分地履行相應職責。
“有位須有為,有為必有威”。人大只有從自身原因下手,認真履行法定的職責,擔負起監督等重要職能,才能逐步提升人大的權威和地位。如果自身不引起重視,像環保局長打斷人大代表發言的事情還會不停地上演。“生氣的人大代表”鄧成明之所以受到媒體的關注,是因為現實中有太多的“舉手代表”、“鼓掌代表”。雖然憤而離席的做法有待商榷,但這一行為無疑為人大的監督工作添了幾份硬氣。
想要贏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自珍、自重。肩負人民的重托,必須珍惜手中的權力,惟有這樣,人大才能獲得更多的尊重與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