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新論
人大工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一方面,應當在深入學習領會科學發展觀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和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把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主要觀點、基本方法和要求作為監督“一府兩院”、衡量其工作得失的標準。另一方面,有必要認真梳理實踐中存在的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問題和做法,搞清楚什么不是科學發展,哪些做法不符合科學發展,從而對有悖于科學發展的問題和做法時刻保持應有的警惕,并通過啟動人大監督程序予以有效糾正,這對促進當地實現科學發展更具實質意義。
譬如,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不是科學發展,污染環境的產業開發不是科學發展,一哄而上的規模經營不是科學發展。人大應當對當地發展中的實踐教訓進行總結歸納,把什么不是科學發展、哪些做法不符合科學發展概括成廣為認同的共識,并通過監督工作予以糾正,這是人大監督在推動科學發展中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
作者:石永寧 來源:《人大研究》
2009年12月3日,重慶市長王鴻舉離任到市人大常委會會場上宣讀自己的辭職報告,如此“辭行”方式值得稱道,具有標本意義。
如此“辭行”,是對免職權的正確理解。官員離任接受辭職不是絕對的,人大常委會依法可以接受其辭職請求,但也有不接受其辭職請求的可能。官員無論是升遷還是退職,如果“辭行”未獲通過,依法是不能離任的。
如此“辭行”,是對國家權力的尊重。離任官員親自宣讀辭職報告,不僅僅表現在是對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具有對國家權力尊重的標本意義。
如此“辭行”,是法律至上理念的表現。離任官員親自向人大“辭行”,不僅能表現出對免職權的正確理解和對國家權力的尊重,也表現出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解和尊重,更主要的是具有用行動詮釋法律至上理念的標本意義。
作者:滕修福 來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希望能給我們留下真正為老百姓說話辦事的人大代表。”近日,深圳市新一屆人大代表換屆選舉啟動后,有民眾向市人大常委會發出呼吁,建議留下“模范代表和部分優秀代表”。其中,以講真話聞名的4位人大代表被市民點名希望留任。
這件事向外界傳達出的信號是清晰的,即人大代表有可能不為民眾出頭,但民眾絕對不會認錯真正的民意代表。被民眾認同的代表屬于稀缺的政治資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甚至都不能稱得上是常態存在。關鍵就是,代表與選民間無法彼此負責。因此,深圳市民挽留代表,其實觸及制度尷尬的部分,這不是深圳獨有的。制度若要恒定地維持有效性,起碼需要在擴大空間及延展程序上呼應選民訴求。 來源:《南方都市報》
每年的“兩會”,在代表的建議中出現得最多的字眼還是“立法”,雞毛蒜皮、難以治理、不著邊際的事都有人提議立法。比如,“呼吁立法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手機”,建議立農民工工資法、家庭教育法,還有什么“自主創新法”、“掃黃法”等等。有些立法建議還比較靠點兒譜,有些純粹是坐在家里拍腦袋想出來的,甚至是反法律的——不符合法律理性。比如“家庭教育法”,我打了我兒子一個屁股,你治我的罪吧。還有什么“中國足球立法”,水平差又怪法律了,就是立10部法也沖不出亞洲。
動不動就提立法建議,這是一種最為偷懶的議政表現,所以也是諸種建議中最馬虎、最沒有價值的意見。提這樣的建議很討巧,既顯得自己好像對社會問題非常關心,也顯得非常重視——都到立法規范這種最高層次了。問題全都推給了立法部門:我已經說了,立不立法,你們就看著辦吧。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輕飄飄的一句立法,把問題都推給了別人,這就是思想懶漢的議政技巧。
代表履職,焦點不應該集中在立法上,而應追問那如牛毛多的法律為何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作者:曹 林來源:《華西都市報》
質詢是人大實施監督的主要方式,綜觀質詢進入憲法和法律文本30余年的歷史,沒有一起真正的質詢案列入過會議議程。
首先,人代會的議程決定了質詢案無法實現。人代會的議程都是固定的,如果在人代會期間增加質詢,將可能導致正常的會議議程被一個質詢案打破,從而無法在預先設定的期限內完成預定的議題。
其次,主席團議事規則的缺失也是質詢案無法產生的原因。在人代會期間,主席團具有將質詢案是否列為大會議程的權力。但是綜觀相關法律,卻沒有明確規定主席團的決定形成如何票決。議事規則的模糊,導致了質詢案在提交到主席團時,并不能夠變為真正的具有法律形式的質詢。
最后,人大代表的職業構成也不可忽視。人大代表中過高的官員比例限制了代表提出質詢案的可能。在當下通過“跑部錢進”也能夠獲得資源的決策體制下,地方政府機構的人大代表很難對中央部委提出質詢。
由此看來,人大要依法開展專題詢問和質詢,在以上的技術性細節尚未得到解決之前,質詢要從法律文本中的規則變為法律實踐中的行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傅蔚岡 來源:《東方早報》
推動部門立法向開門立法轉變,是當務之急。把公開原則、公眾參與原則貫穿到立法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有利于實現科學、民主立法,有利于打破部門利益法制化的困局。
法律立項要打開大門,聽取公眾意見。法律起草、討論、修改要公開,廣聚民智民意。有專家感嘆,有的政府部門在立法過程中有利則爭、無利則推、不利則阻、他利則拖、分利則頂。打開大門,讓專家、社會公眾充分參與進來,就能打破部門壟斷立法的局面。是不是一部“良法”,應在法律制定實施后通過立法評估來分析判斷。在有公眾參與的科學、公正的評估中,為立法“打分”,有利于形成科學、民主立法的輿論氛圍,有利于破解部門立法的困局。
作者:裴智勇 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北京市海淀區人大常委會新任命的一名副區長和一名副檢察長拿持憲法面對國徽宣誓:永遠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憲法,恪盡職守,依法履職,清正廉潔,公正無私,自覺接受區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全心全意為海淀區人民服務!
目前世界上已有近百個國家的憲法規定了宣誓制度,且已形成一種“標準”:必須宣誓效忠憲法和忠于國家。我國現行憲法雖然沒有宣誓方面的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已經借鑒吸收了世界各國政治體制的這一成熟做法。2003年胡錦濤當選國家主席時在講話中就首先表示:我將忠誠地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恪盡職守,竭誠為國家和人民服務。海淀區的這次就職宣誓,因為憲法的神圣而使宣誓儀式變得尤其莊重,這有利于培養宣誓人對憲法的敬畏之感。
憲法在總綱中明確了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因此,宣誓人發出誓言要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的監督,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宣誓內容。人大常委會任命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常委會會議上宣誓,也就是獲得權力的人向授權人宣誓,體現了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一憲法要義。莊嚴的宣誓儀式將宣誓人的法定義務,明昭于眾,會對宣誓人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強大的道德壓力和內心的法律約束,從而強化他們對自己身份、職責的確認。在國家憲法、人大監督、自我承諾三重壓力之下,一個自律意識較強的人會激發內心深處的使命感、榮譽感、責任感,從而努力實踐承諾。
作者:周建軍 張勁松 來源:作者賜稿
“我們是來學習的。領導講話,我們認真聽,回去做好總結傳達,把事情做好就夠了,我們不提議案。”這是一名人大代表面對記者說的大實話。
當一個畢恭畢敬的聽會者、會議精神的傳達者,是代表沒有真正認清自己的角色歸屬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取向上的混亂。民主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人大代表以領導的思想為思想、領導的意志為意志的年代已經過去,近年來人代會涌現出來的直言代表,甚至是“發飆”代表,擲地有聲的諍言讓人感動,意味著代表職責意識的回歸和責任意識的喚醒。
要拒絕代表說“正確但沒有用的話”,關鍵是建立一種責任、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代表履職機制。讓循規蹈矩、唯唯諾諾的代表“下”,讓敢于為民代言、敢于為民利較真的代表“上”。
作者:盧鴻福 來源:人民代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