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燎
肇慶學院,廣東肇慶 526061
隨著經濟和社會改革的迅速發展,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日益復雜多樣,來自學習、經濟、就業、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壓力普遍增大,由此,引發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和諧機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心理和諧,顧名思義,是指個體內部各個心理機能之間配合的適當、協調或勻稱的心理,它是以個體的心理健康為核心,以心理素質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為標志,以個體心理素質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愿景,是一種健康、協調、發展的心理。
積極推進大學生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高等教育中的具體實現,是高等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價值。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指每個人都能得到的平等發展、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和自由發展。而人的和諧發展,是指人的社會關系和諧發展,它包括個人和人類的和諧發展、個人和集體的和諧發展、個人和他人的和諧發展、個人自身內部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其中,人在心理上的和諧發展是個人自身內部各個方面和諧發展的反映,是促進人的和諧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和諧,既是大學生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為研究主體,是一項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取向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也就內在地包涵了追求大學生的心理和諧。它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強調的培養學生過硬的政治素質一樣,均屬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和諧的心理素質與過硬的政治素質是相互聯系、互相促進的有機統一,高校思政工作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既要以和諧的心理素質為基礎,又要以心理和諧為目標,在關注和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和諧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諧社會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由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諧。在這三對和諧關系中,人自身和諧是社會和諧和發展的前提。造就和諧的人的個體,就是要使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價值觀,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對于大學生來講,要做到和諧發展、健康成長,就離不開健康、協調、發展的心理和諧作鋪墊,大學生只有具備了和諧的心理,才能從“心”出發,牽動全身,以實現人自身的和諧,從而最終實現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需求相適應。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德、智、體全面發展,這是一個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正確的指導方針。然而,盡管我國近幾年來對中小學教育進行了大量的改革,推行了全面素質教育,但素質教育與人才選拔的措施不配套,致使素質教育難于落實。目前中小學教育的指揮棒,仍然是中考和高考,這是衡量教育教學質量的硬指標,學校和家長都無法突破。這樣就必然使心理教育、心理素質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養等,都成為一句空話。上了大學脫離了原來那種“保姆式”的教育和成長環境,適應環境能力弱、依賴心理強、交往能力差等一系列需要他們自己來解決的事情都成了問題。這種狀況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為無端的煩惱、苦悶、孤獨、焦慮等。
目前,許多人把子女能否成才的標準“單一化”,似乎上大學是成才的唯一標準,為此家長都期望著子女考高分,不辭辛苦,對孩子百般照顧,呵護有加。由此造成了學生唯我獨尊、缺乏協作意識、依賴、自我為中心等心理。進入大學生活,需要他們擺脫依賴心理,增強合作意識,提高適應能力,否則,在這個“群英集會”的環境下,遇到挫折就會出現自我否定、自暴自棄、悲觀失望,直至影響學業的完成和身心健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的生理成熟已近成年人的水平,生理需求處于旺盛時期。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他們的心理還沒有經過完全的社會化,心理需求不處于理想化的狀態,還不能根據自己的角色來正確處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關系。
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大學期間是人生最為寶貴的時期。大學生活不但需要精神生活,還需要經濟基礎作保證。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貧富差距還是客觀存在的。來自不同經濟條件家庭的學生通過一段共同的生活,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心態,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會產生優越感;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學生會產生自卑心理,致使他們回避交往,自我封閉、孤獨,長此以往會嚴重的影響到他們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性格的塑造,嚴重者會導致心理障礙的形成。
大學生心理和諧教育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堅持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形成教學系統、環境系統、管理系統、自我教育相互支持,建立和完善心理和諧的教育機制,實現教育目標。
心理咨詢中心是高校心理和諧教育的主戰區。若要使心理咨詢中心在高校發揮其有效作用,不僅需要完善的硬件設施,還需要雄厚的師資力量。心理咨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通過語言、文字或其它信息傳播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引導和教育的過程。咨詢方式分為面談、書信、電話咨詢等,咨詢主題包括新生入學適應、情感問題、健康與保健問題、畢業生問題等內容。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應配備的硬件設施除了規范的咨詢室、科學的室內設置、熱線電話、信報箱等,更需配備必要的測量統計工具,并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心理檔案不僅可以為評估學生心理發展的和諧性提供真實、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便于工作者快速、準確地把握學生心態,兼顧共性與個性,抓住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因材施教,早做工作,防患于未然,而且也利于開展心理和諧教育的科學研究。
自我教育是高校心理和諧教育的內動力。自我教育實質是上是大學生對自我心理的認識、調節、評價、提高的過程。德國著名作家約翰·保羅曾說:“一個人真正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認識自己。”大學生只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發現和認識自己,才能揚長避短,改變自己,完善自己。自我發現和自我認識的合理性需要以客觀的尺度加以衡量,即正確的自我評價。正確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才能在評價自我時找到合適的社會尺度,對自我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和比較,評價才會客觀;評價時不以偏概全,不以一時一事下結論,評價結果才會具有發展性,才會體現出評價的藝術性。同時,大學生要充分利用校內外教學基地,進行各種實習和實踐活動,不僅能使他們通過實踐認識理論的正確性和重要性,進而培養其正確的學習觀,而且還能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自信心和創新能力;大學生通過參加勤工儉學和義務勞動,了解父母的辛苦,樹立家庭責任感,認識勞動的重要和光榮;大學生通過參加假期學校組織或自行安排的社會調查、科技扶貧等社會實踐活動,能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并在實踐中親身感受社會的需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建立合理、健康的和諧心理。
校園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優美和諧的環境以及豐富的文化活動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高校應當注重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這是大學生心理和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校要多開展豐富多彩有益于培養學生樂觀愉悅的生活態度和和諧的心理情緒的文化活動。同時要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給學生營造一個溫馨優美的自然環境以及團結向上,積極進取,健康和諧的人文環境,使學生在健康和諧的校園心理氣氛的熏陶下形成健康的和諧的心理,從而成為健康和諧的人。
體育運動有利于增強體質,提高學生的意志品質和體育道德風尚等,同時還能改善情緒,消除心理障礙。要使大學生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適應達到和諧完善的狀態,有規律的體育運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高校應當重視體育和美育的地位,有目的地創造美的教育,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使真、善、美與健康有機結合,引領大學生在美中創造健康和諧的人生。
建立危機干預機制,需要高校各級部門通力合作,一切為了學校生,為了學生一切。在學生中建立教育信息網絡,及時掌握動態,在學生可能引起擔擾、困惑的環節實施必要的介入干預。入學時或畢業前以及重大事件前后都是干預的最佳時機。高校學生管理,教學部門和后勤服務機關要對常見突發危機事件做好預防準備工作,做到細心、細致,常抓不懈。建立突發事件解決的綠色通道,實行專人負責制,保證聯系暢通,避免出現“平時聯系暢通,關鍵時打不通”的尷尬局面,失去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1]楊安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J].福建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3):80-84.
[2]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