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潔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我們知道,由于受遺傳條件、社區環境、學校教育、個性因素、知識結構、認知風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征。教師要承認每個孩子是不同的,教育就在于抓住每個孩子的特點,充分發展其個性。
傳統的學校教育過分強調了個體對于社會的趨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個體保持自身個性的可能性。
馬克思在駁斥普魯士的書報檢查會時曾說:“每一滴露水都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耀著無窮無盡的色彩”,“你們贊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藍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么卻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創造要求發展學生的獨特才能,要求教師轉變“學生觀”,即面向所有學生去發現每一個個體的獨創個性。教師要給個性不同的學生以充分表現才能的均等機會和平等權利。
主體性是人性的精華,時代在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創造教育其實質是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弘揚學生的主體性。
中國人最缺的就是主體性。什么“不敢為天下先”、“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偏于保守的舊思想,實際上成了束縛中國人頭腦和手腳的羈絆和扼殺創新精神的劊子手。你要想創造,你就得與眾不同。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點特殊的想法,也可能遭到老師和同學的嘲笑。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很強的自主性,喜歡從眾,他就很難有創造性。“求異”才能獨創,所以,沒有自主性,創造性基本上可以免談。
學生是能說的,他們也是會說的,學生是會思考問題,會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師要把說的自主權,思考的自主權教給學生。要使學生真正起主體作用,就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離開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沒有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教學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創造教學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堂教學創新、觀念是前提。觀念是行動的內在原因,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否促進學生的創造心理發展,是與他們的教育觀健康情況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教師本人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對學生創造力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統教育偏重于維持性學習,學生消極被動的接受知識,如倉庫一般儲存和積累信息,并以既定的答案為最終和唯一的結論,學生通過獲得既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當前已發生的問題,重視學生的模仿繼承功能。創造教育偏重于創造性學習,提倡學生有目標、有選擇地學習,不滿足于獲得現在的答案和結果,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去適應新的情況。
人的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所謂顯性知識,即教師灌輸給學生的知識,它們是淺層次的知識,是比較易于遺忘的東西。隱性知識是學生發現學習到的東西。如學生通過體驗、頓悟、自省、超越而得到的極易保持的、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東西。
在當代社會,知識的更新速度正在呈幾何方式快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能夠提供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對于學生來說,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終身學習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所以,教師十分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培養他們在綜合、分析、研究過程中進行創造能力。
創造教育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由教“學問”轉變為教“思創”。即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注重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
首先,教師要善于創設和諧、密切配合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敢疑、善疑。在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發表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另辟蹊徑,探尋具有創新意義的新方法。其次,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借助直觀教具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充分展示知識發生的過程。教材總是將知識和方法以定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演繹將知識展開,而省去了這些定論的觀察、猜想、發現過程。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尋找“紙簍里的草稿”,重現知識的思維過程。
系統論認為,環境是第一個在系統周圍能夠廣泛產生作用的場所和條件。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培育創造型人才的肥沃土壤。只有環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成,把拉斐爾變成畫家。
一個人創造力的開發,會受到創造環境條件的促進或制約。在培養創造性的個性中,教育者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設定開發創造性的條件,創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會及知識環境”。
托蘭斯早就指出,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造力的開發,必須在自由安全的氣氛中才能進行。所謂“自由”。就是減少對學生思維和行為的無謂限制,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所謂“安全”,就是對學生獨特的想法多鼓勵,少批評。
所以,我們反對教育中的強制,倡導給學生以自由。給他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給他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給他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他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使他在力所能及和別人所允許的范圍內,去發現他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他不能做,這樣他就不至于枉費時間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而把精力集中于可能的道路上去。教師將發現,學生的自然性、活潑和創造性有助于教學。
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傳達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力量。產生創造精神生長土壤,是以民主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的課堂教學環境。
傳統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人格關系。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下,在有著絕對權威的教師完全控制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也完全處在教師的控制之下,只能亦步亦趨地跟著老師走。學生的求異思維得不到發展,創新精神得不到培養。新型的師生關系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師為創造而教,把學生看成是未來的創造家,對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給學生以充分發表意見的機會和自由,給學生提供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空間,給學生質疑的權力,適時參與學生的討論,與學生打成一片,把學生看作是共同解決問題的朋友,并不斷鼓勵學生超越自己。
[1]鐘祖榮.創造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5:45.
[2]丹曉莉.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與訓練[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
[3]陳德榮.現代語文教育理論[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7.
[4]徐輝.創新教育的理論及其哲學、人類學基礎[J].教育研究,2001,1.
[5]郅庭瑾.教會學生思維[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