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華,潘炳良,葉君花 ,潘鴻利
(遂昌縣林業局,浙江遂昌 323300)
實施林業分類經營,對林木資源限制采伐,是林業經營思想和發展戰略的科學發展,也是現代林業發展的必然,更是當前遂昌縣林業建設的重大舉措之一。保護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
遂昌縣地處錢塘江、甌江源頭,是浙江省重點林區縣之一。林業是遂昌縣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是山區農村經濟的主要來源之一。合理地保護、利用、發展森林資源,不僅對全縣生態林業建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而且對全縣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構建社會和諧、經濟發達、生態文明的新遂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政府核定遂昌縣年森林采伐限額為35.502萬 m3,其中商品材26.919萬m3,非商品材8.583萬m3。全縣現有木竹加工企業262家,其中木材加工企業181家,竹制品加工企業36家,竹炭加工企業45家。在木材加工企業中,成品加工企業21家,半成品加工企業160家。
森林資源總量上升,但單位面積產量低;針葉林資源多,但闊葉林資源少;后備資源潛力較大,但可采資源相對較少。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提到了發展戰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使我國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在可持續發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減少林木的采伐是綠化美化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客觀要求。
近年來,遂昌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環境壓力日趨明顯。減少林木采伐總量,將構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保障國土安全,增加固碳能力,減緩溫室效應,實現間接減排,擴大環境容量,為提高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生態優勢是遂昌縣最大的比較優勢,生態旅游產業是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之一,擴大保護范圍,減少林木采伐,將有效地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森林生態資源的質量和品位,為建設“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提供重要保障。
(1)限伐區的確定。按照生態區位的重要性及不同林分在生態功能上的差異,在原界定重點生態公益林的基礎上,新確定限制采伐區總面積7.1萬hm2,蓄積量 195萬m3,涉及20個鄉鎮、306個行政村[1]。
Burris提出了點可區別邊染色的概念并猜想[5-6]:對任意圖G,其點可區別邊色數為π(G)或π(G)+1,其中π(G)為圖G的邊組合度,且這個猜想對于一些特殊圖是成立的,例如完全圖、完全二部圖、一些樹[6]、路的不交并與圈的不交并[7]等,但對一般圖并沒有被證明。Liu等[8]證明了對于階數不小于3的連通圖,若則它的點可區別邊色數是不超過Δ+5的,其中
(2)天然闊葉林限制采伐區。遂昌縣有闊葉林面積6.1萬hm2,目前有2.2萬hm2已劃入生態公益林管理,為加大闊葉林保護力度,把其余的3.9萬hm2天然闊葉林全部納入限伐保護范圍,其中近、成過熟林面積3.1萬hm2,占78.2%。
(3)公路沿線限制采伐區。公路兩側第一道山脊線以內的喬木商品林,面積1.7萬hm2,其中屬于人工商品林基地的有1.2萬hm2,適宜開發毛竹、茶葉和干水果等經濟林的有2426hm2萬hm2。
(4)飲用水源保護區和風景區景觀林限制采伐區。全縣主要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景區的喬木商品林,面積4 813hm2,其中飲用水源保護區1 620hm2,風景區景觀林3 193hm2萬畝。
根據限伐區和非限伐區蓄積量所占全縣總蓄積量的比重,通過實施限伐措施,全縣年采伐總量控制在17萬m3以內,下降52.1%。對限伐區內不同生態區位采取不同的森林經營措施。
(1)天然闊葉林限伐區。對天然闊葉純林禁止采伐;對針闊混交林中的針葉樹種,允許進行擇伐,逐步改造為闊葉純林。
(2)公路沿線限伐區。對公路沿線限伐區的人工商品林基地中的成過熟林、坡度在35°以下、立地條件較好的,一次性皆伐面積控制在5hm2以內,發展毛竹、茶葉、干水果等經濟林或闊葉林;對坡度35°以上的人工商品林基地中的成過熟林,允許實行帶狀采伐改造,補植更新闊葉樹種,通過改造,使林分的闊葉樹種比例達到60%以上。
(3)飲用水源限伐區風景區景觀林限伐區。對飲用水源保護區禁止皆伐,對其中的人工商品林基地允許實行帶狀采伐改造,補植更新闊葉樹種;風景區景觀林禁止皆伐,旅游、林業部門要根據各景區特點,編制景觀林改造方案,通過間伐、疏伐等改造措施,補植特色樹種,調整林相景觀。
限伐規劃實施以后,采伐量大幅度削減,由于受資源消耗的慣性影響,管理難度將增大。為了推進限伐工作,要切實加強資源林政管理。根據重新核定的年采伐限額,加強采伐計劃管理,鞏固采伐計劃落實公示制,建立林木采伐作業設計責任制,嚴格控制皆伐數量和規模;加強對采伐山場的監督檢查,不定期對重點采伐山場進行抽查,預防和制止亂砍濫伐行為發生;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及時查處盜伐、濫伐、非法運輸和違法經營等各類案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從嚴處罰,促進林區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為減少林木資源消耗,提高木材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應逐步降低半成品加工數量,鼓勵精深加工。調控原木及半成品的出運,促進原木和半成品向精深加工轉移;控制木制半成品加工企業數量,通過市場調節、汰劣留優,使半成品加工企業成為精深加工企業的原料生產基地;鼓勵利用縣外林木資源。
采取相應措施,降低薪柴消耗量,全縣各級行政、事業單位要率先停止使用薪柴,鼓勵各鄉鎮政府機關、學校利用沼氣等替代能源;扶持茶葉等耗柴行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廣使用非薪柴類機具,對其他耗柴行業購置非薪柴類機具給予購置補助;引導農戶使用沼氣、太陽能等清潔、環保能源,減少薪柴消耗。到2010年,限伐區新增沼氣用戶2 000戶,新增太陽能熱水器6 000m2。
4.6.1 休閑旅游產業
限伐區建成10個“農家樂”休閑旅游村,20個“農家樂”休閑旅游點,使1 000個限伐戶直接從事“農家樂”經營,并從“農家樂”旅游中獲得明顯的經濟利益。對限伐戶發展“農家樂”項目的,予以優先安排和立項。
4.6.2 竹產業
將竹林面積擴大到2.4萬hm2,竹產業實現總產值8億元以上,力爭達到10億元。解決限伐區3萬名農民的季節性用工。鼓勵限伐戶種植毛竹,對農戶在自有荒山、開墾地、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疏林地新種植毛竹的進行以獎代補;對限伐面積超過50%以上的村,新建竹山道路、竹山灌溉設施等給予優先立項。
4.6.3 油茶產業
改造低產油茶林1 333.3hm2,建立333.3hm2無公害油茶基地,建立油茶低改示范戶100戶,進行油茶新品種引種示范,鼓勵油茶產品的精深加工。
4.6.4 茶產業
全縣限伐區茶園面積達到6 666.7hm2,總產量6 000t,總產值2.8億元。解決6萬名限伐區勞動力的季節性用工。鼓勵限伐戶發展茶葉,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引導形成3個以上茶產業集群。
4.6.5 干水果產業
限伐區改造1 000hm2低產板栗林,并采用板栗套種香榧方式發展香榧666.7hm2。鼓勵限伐戶實施低產板栗林改造,板栗林中套種香榧等常綠經濟作物,加強限伐區果園基礎設施建設,對限伐戶新建果園道路的進行補助。
4.6.6 食用菌產業
取消以本縣木材為原料的食用菌生產,在限伐區培育草腐菇類生產農戶2 000戶以上,實現草腐菇類產值2 000萬元以上。
(1)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縣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對新劃定限伐區內的闊葉林及新(改)造后闊葉樹種比例達到60%以上的,參照重點生態公益林標準予以補償。
(2)建立生態林業建設投入機制。一是對城鎮周圍山體、高速公路沿線綠化工程等重點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安排專項資金。二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盤活森林資源資產,對限伐區農民林權抵押貸款按月貼息2‰。
(3)建立項目推進激勵機制。為了引導林農積極發展替代產業,確保林木資源限制采伐工作整體有序推進,對目標明確、措施有力、工作扎實、階段性成效顯著的鄉(鎮)、部門和其他組織及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1]遂昌縣林業局.遂昌縣林木資源限制采伐工作方案[R].遂昌:遂昌縣林業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