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龍 賈一凡 史小萌
(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中,發現了一些一米左右的豎坑,主要是儲藏東西用的窖穴,此時還遠遠不能稱為鉆探技術。
夏商周時代繼承了夏以前的開拓方法,并給予開拓,發展起了古代采礦業,此時的采礦井已由豎井、斜井與平巷結合而成,而且有支護結構,以防止碎石塌落,在采掘工具和礦井的規格上也是有很大的進步。
秦滅巴蜀,李冰入蜀,不僅開發了都江堰水利,更掘鑿了廣都的鹽井,開啟了巴蜀鹽井的新篇章。當時鹽井的掘鑿技術主要依賴當時的鐵器工具,并推廣了北方中原的掘井技術。
時至漢代,小口井淺井的掘鑿非常流行,并提升裝置已屬單轆轤型,同時,大口徑鹽井的開發也很具特色,具代表性的有東漢仁壽的陵井和晉以后的毒狼井,以及南陵井。
到了唐代,鹽井的規模和深度猛增,工藝技術也有改進和進步。(1)應用工具在品種和熱處理技術方面的提高;(2)采用了“大絞車提升運輸”;(3)大口井的支護技術和井的結構有所創新;(4)發明了“魚盤”,解決了井底有害氣體的問題。這種改進使得當時已經能夠在堅硬的砂巖層中開井。
至北宋慶歷年間,在繼承漢唐以來大口徑淺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竹篦繩索沖擊式鉆探法,出現了一宗全新型式的鉆井方法——卓筒井。這時的探井技術才能真正被稱為鉆探技術。
明朝初期由于社會不穩定,鉆進技術沒什么發展,到了明朝中后葉,鉆井技術及規模得到了發展。(1)馬驥的《鹽井圖流》中把鉆井工程劃分了六道工序;(2)在鉆井深度最深可達百丈;(3)鉆井結構有宋卓筒井單一的“二徑結構”發展為“三徑”或“多徑”結構;(4)開始用鐵錐鉆頭和“鐵釬”鉆頭,同時還發明了諸如撞子釬、鐵五爪、攪鐮、搜子等的處理井內事故工具;(5)在揚和動力系統方面開始出現牛為動力,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伴隨著鹽井的鉆探,氣、油井的開發受到了重視,當時也掌握了使用一些采氣裝置和導線,用于燒鍋煮鹽。并且在四川自流井開發了歷史上第一個工業開采的氣水田。
明末清初,戰亂不斷,鉆井技術和社會經濟收到了嚴重的影響,清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政策,自貢市的井鹽達到了全盛時期。在道光十五年,在自貢市大安區鉆成了深達1001.42m的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m深井——海井。并在光緒十八年鉆成了第一口巖鹽水溶開采的廣元井。
我國古代鉆井技術在此時相當成熟,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深鉆井工藝技術。除了鹽井之外,天然氣開采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1855年,鉆成了一口最大的天然氣井——磨子井。
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失敗后,帝國主義的大舉入侵,政治受壓迫,經濟受剝奪,民生凋敝。民國以后,中國人民受三座大山的重重壓迫,人民的創造收到空前壓抑,以至于自先民遺留下來的鉆探技術創造發明,不僅沒有繼續開發進步,反而被資本主義國家作為鋪墊,予以引用、改造、開發。
1897年,“福公司”取得了河南焦作優質煤田的開采權,為了勘探地下煤炭資源,20世紀從英國運來了幾臺蒸汽鉆機,并訓練了中國第一批機械巖心鉆探工人,開啟了中國機械巖心鉆探的序幕。同時,鋼繩沖擊鉆探技術和旋轉鉆探技術也引進了中國。
20世紀初,長年公司開發了立軸式給進“UG”型金剛石鉆機,此鉆機以具有現代鉆機的雛形,并在1947年開始引進中國。
二戰后,工業發達國家鉆探工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已經用新型水壓給進鉆進代替了蒸汽驅動鉆機,并發明了用粉末冶重技術燒結制成的“鑄鑲”天然金剛石表鑲、孕鑲鉆頭,并在1947年引入,開始了中國的鉆探歷史。
建國初期,全國地質力量弱,底子薄,更沒有鉆探、掘進工程和地球物理探礦人員,無法進行多學科多工種綜合勘探。中國和蘇聯的合作,對我國鉆探起了很大作用。當時主要是引進和仿制手把鉆機,比如前蘇聯的XB-300、XB-500及瑞典的XB-1000型手把鉆機,后期引進了BW100/30、BW200/400型泥漿泵和四腳金屬鉆塔,鉆探技術得到了不斷提高。
1953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勘探項目多是國家工業建設的命脈,成果非常顯著,過程中對74種礦產進行了勘探,有63種取得了可供工業設計使用的儲量。
1954年12月,國務院責成地質部(1952年成立)從1955年起承擔石油普查任務。1956年3月3日至6月22日,我國第一口定向雙筒井鉆成。
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忽視地質效果,盲目追求進尺,一度造成很大浪費。60年代初,蘇聯停止供應中國鉆探設備和器材。
1970年初在上海城里“六二七工程籌備組”,經過四年努力,建成了我國第一條鉆井船——“勘探一號”。1974年6月,在黃海試鉆成功,譜寫了海上油氣鉆探的新篇章。1978年我國第一條坐地式鉆井船——“勝利一號”開始作業。
1963年研制成功的第一顆人造金剛石,開啟了中國人造金剛石鉆進的篇章,并在1998年生產量達到4-5億克拉,居世界首位,成為人造金剛石大國。
“六五”期間探礦工程立足于“打基礎”、“上水平”,五年來,完成了“五大改變”、“五大配套”,形成了“六大系列”,其得了七項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
“七五”期間,金剛石鉆探技術、沖擊回轉鉆探、受控定向鉆探、氣舉、泵吸、潛空錘等各種反循環鉆探和多工藝空氣鉆探、反循環中心連續取樣、繩索取芯及繩索取芯沖擊回轉技術、電鍍金剛石鉆頭制造工藝、小口徑螺桿鉆、射流式沖擊回轉鉆具、不提鉆鉆頭裝置、改進膨脹潤土等技術都取得了巨大成效。
“八五”期間,地礦部強調“科學興地(質)”的號召,將地質找礦和開采礦業和工程鉆探掘進工程列為部的支柱產業,在探礦工程完成任務情況、科研等方面取得佳績。如定向對接采鹵井、壓電陀螺測斜儀、微機自控金剛石攢頭燒結技術、貫通式潛孔錘技術等,已走在世界前列;“新奧法”掘進即使和“多工藝重點鉆進技術”得到推廣并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瞄桿鉆機、新型泥漿材料、新型超硬材料及其鉆頭、非開挖鋪管技術、淺層石油天然氣開發技術和對接井等已形成商品技術,贏得了國內外市場。
“九五”期間我國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形勢是嚴峻的,找礦難度日益增大,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的防治任務葉日益加重,科學技術稱為振興地堪工作的關鍵。《90年代發展地質勘查工作的關鍵技術》中,明確90年代地勘行業技術發展方向、科研和開發工作的重點,為行業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導向作用。
2000年以后,鉆探技術在原有基礎上,積極思考科學鉆探的發展和未來,并將地球科學的研究領域延伸到了地球深部、海洋底部、冰川、冰層凍土層等,同時擴大了地質學的范疇,形成了全新的、多學科多工種東層次的地球科學。
[1]劉廣志.《中國鉆探科學技術史》ISBN7-116-02611-8.
[2]勵美恒.《探礦工程學概論》IBSN7-116-00948-5/P.811.
[3]劉廣志.《劉廣志鉆探工程文集》IBSN7-116-00990-6/P.849.
[4]李巨龍,于宗仁.《鉆探設備與工藝講義》.
[5]李巨龍,楊偉峰,于宗仁.《巖土鉆掘工程學》IBSN7-81107-064-2.
[6]周圓榮.《中國鉆探發展簡史》
[7]林元雄.《中國井鹽科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