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玲
(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7)
中共中央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等多種場合表達了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機制的改革意向。在這種新的發展思路指導下農村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多種多樣的問題,需要新的解決思路逐步加以克服。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農藥化肥的普及,農村生活生產垃圾的產生越來越多,加上處理方法簡單對環境的危害正在不斷加劇。先進的科學技術并未改變傳統的農業耕作技術,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我國的生態農業建設多停留在戶村的層次上,而農戶式的生態農業建設很難實現客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有必要建立全面規劃相互協調生態農業。
城鄉二元體制是我國計劃經濟的產物,長期以來這一城鄉分割體制限制城鄉生產要素流動的體制,導致城市居民和農民政治權利的不平等和經濟、教育、文化生活的巨大差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推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載體的改革,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鄉鎮企業的興起創造了條件。但是,這些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體制,而只是在體制內的修補。時至今日,這種體制不但造成日益衰落的農村經濟、日益落后的農村社區、日益邊緣化的農民,還阻礙了國家整體的發展進步。
賦予農民國民待遇是指,給予廣大的農民同城市居民同樣的待遇??墒情L期以來,由于我國根據“城鄉分治”原則對城鄉作出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城鄉居民在身份、稅負、就業、教育、醫療、保障、公共產品供給等方面的制度差別,結果使農民不能享有憲法賦予的平等的國民待遇。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公報寫到:“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這是對我國工農業發展格局的新判斷。社會發展階段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正確認識社會所處的發展階段,是國家制定正確路線和方針政策的前提。
在經過建國60年的發展后,我國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科技水平、總體規模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客觀條件上,我國工業具備了對農業進行反哺,利用自身的科技、資金、管理等優勢促進農業的發展的條件。
城鄉一體化是以城鄉協調、統一、均衡發展為核心的總體戰略。城鄉的聯合發展、互促共榮是一個統一體中的兩個方面,因而其中任何一方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對方為代價,而都應以保障或促進對方發展為前提。一旦一方阻礙了對方的發展就會破壞雙方的協調,引起雙方矛盾。第二,協調、統一、均衡的城鄉發展,具體表現為城鄉之間政治上的協調統一,經濟上的均衡布局,人口上的均衡分布于文化上的均衡發展。
總之,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就是要通過城鄉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實現城鄉共同繁榮。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近代以后工業化在城市和工業部門率先展開,工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導致了農業落后于工業、農村落后于城市,進而出現城市統治鄉村的新現象。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出路在于“經營大農業和采用農業機器,換句話說,就是使目前自己耕種自己土地的大部分小農的農業勞動變為多余。要使這些被排擠出田野耕作的人不致沒有工作,或不會被迫涌入城市,必須使他們就在農村中從事工業勞動”。因此,農業產業化成為必然。
農業產業化是提高農業生產率、加強國際競爭力的唯一選擇。只有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才能實現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提高單產,大規模應用新技術,只有這樣才能有能力和國際競爭。
農業產業化也是提高農民收入、轉變農民身份、推進城市化的重要手段。農業產業化的實現,農民的身份由單純的農民轉變成農業工人,收入日趨多元化和穩定;由于產業化帶來的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大批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成為向城市轉移的主力;農業產業化還可以實現農業和工業的結合,促進農村工業化的實現。
因此,從總體看,我國進入了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關鍵時期。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它的真正正含義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
解決農村改革發展的問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農村改革發展問題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相信農民群眾,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以農民群眾是否滿意,農民收入是否提高作為判斷工作成敗的標準。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是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的基礎觀點,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都要避免片面性,都必須運用辯證法,即堅持用全面的系統的矛盾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堅持用統籌協調的方法去處理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過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三個文明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在處理農村改革發展時,不僅要關注經濟問題,還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及社會保障社會公共事業問題。
實現城鄉、區域、工農業相互協調發展,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與效率的相互協調發展,實現公正與效率、改革與穩定的協調發展,促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在農村地區要促進人口與農村自然承載力的協調;要促進實現農村經濟的市場化與推進農村以村民自治為基礎的民主政治建設、夯實黨在農村地區的執政基礎相協調、與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用先進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影響帶動廣大農民、革除農村殘存的封建迷信殘余相協調、與改革農村各種陋習、創建村民喜聞樂道的文化娛樂方式相協調。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保護資源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推進農村地區以沼氣、太陽能等新興清潔能源為代表的循環能源的利用,就是要加快推進農村地區的改水改廁工程的實施,建立自然資源開采開發符合環保要求、對受損害農戶和農民有相應的補償機制,不影響該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保護社會人文環境和社會人文傳承能力,創造和保存如民間藝人、社火、廟會等傳統鄉村文化與人文景觀,實現社會人文環境的有序發展。
統籌兼顧,就是要在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協調好改革發展中的各種利益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把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利益作為一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從總體上看,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民收入增長不快、生活質量提高不多、合法權益保障不力的問題仍十分突出。從根本上說,這既是城鄉差別發展戰略及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也是市場機制按效率原則配置資源而同時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造成的。解決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就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富裕農民公平的待遇、完整的財產權利和平等的發展機會,建立城鄉平等的經濟社會新體制,促進城市的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的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讓所有農民共享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帶來的利益。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會議公報
[3]凌志軍,馬立誠.呼喊-當今中國的五種聲音[M].廣州出版社,2000.
[4]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政治發展進程2005年》[M].上海社會科學院,時事出版社,2006.
[5]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