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玲
(廣東省肇慶市農業學校,廣東 肇慶 526000)
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源遠流長。早在戰國、西周、西漢的文獻資料中,對糧食制飴,葡萄釀酒,煎蔗為糖,以大豆生產豆腐、醬油,以牛奶制作奶酒等食品技術就有記載。在鴉片戰爭之后的近代,伴隨著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一些農產品加工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事實上,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農產品加工業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即便是農產品加工業中比較發達的食品工業,除少數大城市建有碾米、面粉、屠宰、榨油等工廠以及個別城市設有卷煙、啤酒廠以外,其余行業的企業多是小型工廠,絕大多數則為手工作坊。
新中國成立以后,農產品加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并逐步形成了農產品加工業工業體系。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實行重工業優先發展的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農業以及包括農產品加工業在內的輕工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發展速度相對緩慢。農產品加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低于整個工業。這一階段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總體發展相對緩慢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服從國民經濟傳統發展戰略的需要,國家對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政策,農產品供給長期處于短缺狀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緩慢,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一直受到農產品供給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雙重制約。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快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沒有農產品加工業長人的農業,永遠是低效的弱質農業;沒有農產品加工業長人的工業,也水遠是不完整的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是隨著_〔農業的協調發展而發展的。而工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也有賴于農產品加工業的不斷拉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對于后進地區,事關全局,更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我國的農產品商品率低,效益比較低,其重要原因是大部分產品未經加T.或僅經初加工就進入市場。
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是推動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農產品已由長期供不應求轉變成階段性供大于求,銷售不暢、價格低迷、農民收人低下,嚴重制約了農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只有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擴大農產品市場,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激活農業,才能推動農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非常緊迫。它不僅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優化,而且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只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起來,農業同工業才能真正結盟,農產品才能在加工中增值,農村工業化、城市化的步伐才能加快。
許多人認為農產品加工業似乎沒有多大的科技含量,因此也不需要多大規模的投入。然而就食品加工而言,這一傳統觀念是造成我們的食品加工業沒有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實際上,人們越來越關注加工食品的內在品質,從色澤、口感到安全人們也越來越挑剔,這靠作坊式原始加工生產,靠小打小鬧已經行不通,必須講求高起點,高科技含量,這樣才有市場競爭力。
認為農產品加工業就是對普通農產品的加工,對這一觀點也應該改變。普通水果、蔬菜銷不出去,就拿去加工,這樣是加工不出好產品來的,這種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農產品是直接銷售的還是專供深加工的,需要分類種植。農產品加工企業一定要下功夫從頭做起,指導農民生產專為加工的農產品原料,而不僅僅是靠買便宜的剩余的農產品。
供、產、銷系統沒有形成“鏈”。我國目前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作坊型居多,規模較小,科技含量較高的龍頭企業較少,對農民種植、養殖帶動不明顯,農產品增值不大。在目前的運作模式下供、產、銷基本上是各自為政,相互脫節,不能形成良性運轉的產業鏈。現代農產品加工業不是農業生產的簡單延伸,更不是農副產品剩余后的一般性加工處理。隨著社會需求多樣化,農產品加工業將根據市場需求,向農業提出生產加工型專用原料的要求,引導農業結構趨向合理,更加適合社會的需求。
政府在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不明確。政府沒有真正起到宏觀調控、總體規劃、組織協調等作用;沒有提供相應的金融政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扶植政策,投入力度不大。
農民不能主動參與市場競爭。農民與市場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缺少市場準確信息,生產決策陷入盲目性,無法適應市場的需求,農產品供大于求,農民個人的生產活動沒有由市場來調節。農民不知道如何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聯系,不知道如何主動參與市場競爭,不知道如何利用市場信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收入,不知道如何發展訂單農業,農民從生產者向經營者轉變的意識較差。
政府應該為農民企業家進一步創造更良好的政策環境,加大支持規模總量,擴大支持范圍,確保農產品加工業健康持續發展;
增加農產品加工中的科技含量,建立相關研發機構,消除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在市場開拓及技術研發方面遭遇的瓶頸約束;
農產品加工,原料是基礎,保持市場通暢至關重要,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對龍頭企業給予優惠政策,確保原材料供給暢通;
堅持引進人才,開展專項人才培訓。樹立品牌意識,農產品深加工一定不能脫良品牌,打響自己的品牌是做大做強一個深加工企業的重要標志之一。
重點抓好七項工作。加快完善和制定政策法規;加強農產品原料生產基地建設;培育農產品加工業骨干企業;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加工業的質量標準體系;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產品加工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擴大與國際交流和合作。
另外,農民還是習慣于原料消費,對城市需求農產品原料的數量了解不足;市場上很多加工品供過于求,品種雷同,無統一的質量標準。如果在統一大市場的環境下,一類產品只由幾個大的建在產地的龍頭企業生產,品牌效應就體現出來了,市場也會好起來。
[1]章杏杏,路建忠.淺析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績效、存在問題及對策.《商場現代化》2007年9月(上旬刊)總第514期.
[2]常婕.WTO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問題的思考.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3.
[3]陳會英周衍平等:中國農產品加工產業組織創新與政策選擇,農業經濟導刊,2004.8.
[4]尹世杰.關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幾個問題.糧食科技與經濟2006.3.
[5]孫偉艷方天: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經濟(遼寧),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