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輝
佳木斯大學圖書館,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傳播學與作為大眾知識傳播媒體的圖書館
宋朝輝
佳木斯大學圖書館,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圖書館是一個生長的有機體,傳播學引入圖書館學使現代圖書館區別于傳統圖書館,并使圖書館成為信息管理與知識傳播的機構。傳播學的引入推進了圖書館學從文獻世界向信息世界的轉變,改變了傳統圖書館學重載體勝過重信息的習慣思維。同樣,圖書館學為傳播學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素材。
傳播學;圖書館學;大眾傳播
誠如現代圖書館學和開山鼻祖阮崗納贊(Shiyali R Ramamrita1892-1972)對圖書館所言,“圖書館是一個成長的有機體”。圖書館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吸收新技術、新思想、新學科的過程。產生于20世紀中葉的傳播學,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吸收與融合后,已成為圖書館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傳播”是指信息在兩個或以上的個人之間進行的傳遞,是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活動。相對圖書館學而言,傳播學是以研究人類如何借助符號和媒介進行交流信息、溝通感情,以期發生相應變化的傳播過程的科學。
傳播學將人類的信息傳播形式分成兩種: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很顯然,作為社會公益機構的知識傳播媒體——圖書館,它所從事的是一種大眾傳播。
所謂大眾傳播,包括我們日常所見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和新興的互聯網,這是一種由特定的職業人中工作者通過印刷媒介或影像、電子媒介向社會公眾定期傳播信息的一種信息交流活動。
1948年,被稱為“傳播學之父”的哈羅德·拉斯維爾,在其《傳播的社會職能與結構》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研究大眾傳播過程的經典模式,即5W模式:什么人(who),對什么人(To whom),通過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說了什么(Says what),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et)。
對照這一模式,圖書館的5W分別是: who——館員,To whom——讀者,Through which channel——流通、閱讀、咨詢,Says what——知識在哪里,With what effeet——傳播知識。
將圖書館設計成為一個傳播學的模型,是謝拉等人的杰出貢獻,這對現代圖書館學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最早而又成功地把傳播學引進圖書館學的是美國當代的著名圖書館學理論家、教育家和哲學家杰西.H.謝拉(Jesse Hauk Shera,1903-1982)。上世紀60年代初,謝拉在其《社會認識論》一書中就指出,信息的交流在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的發出者、接收者、傳遞者和傳導體是信息交流的四要素。
謝拉的圖書館學交流說集中反映在他隨后的《圖書館學引論》一書中,在這一圖書館學經典奠基之作中,他認為圖書館是社會文化交流傳播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的知識交流過程通常包括傳遞者、接收者、信息和傳遞媒介物四個因素,圖書館的知識傳播要以信息的接收者為核心。按照謝拉觀點,文獻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傳播是圖書館實現其情報職能的最基本的手段。傳播學為謝拉的圖書館學理論注入了新的有機成分。
1982年傳播學科的創始人和集大成者威爾伯·施拉姆(WilburLangSchramm,1907—1987)在其專著《傳播學概論》一書中,將傳播的功能外向功能和內向功能。他將“傳播信息、勸說指揮、傳授知識、提供娛樂”歸為外向功能時,這四種功能,無一不與圖書館的基本功能相吻合。
1990年,新澤西州Rutgers大學通訊學院的Nicholas J. Belkin從認知觀角度理解情報科學研究的范疇就是人類交流系統,他認為傳播學是研究一個系統(信源)如何通過操縱可選擇的符號去影響另一個系統(信宿),這一點,傳播學的研究與情報學的研究有著相通之處。
1992年,丹麥情報學家英格沃森(Peter Ingwersen)博士撰文指出情報科學發展的一大趨勢就是與傳播學逐步融合。同年C.博格曼和J.施門特專門研究了情報科學與傳播學的聯系。他們認為,兩者有共同的研究論題、共同的研究人員和正式的組織聯系。
2001美國學者呂貝卡·魯賓(Rebecca B. Rubin)在對情報學與傳播學學科框架進行比較研究之后指出,傳播學的基本理論焦點是意義建構,她認為傳播學對意義構建的關注,引起了對于不同情境和環境中人們之間相互作用和行為等的興趣;而在情報科學研究中,重點更多地關注于文獻信息和系統及其用戶的接口上。
在中國,周文駿就在1979年發表的《圖書館工作的傳遞作用、體會和發展》一文中指出,當著信息化社會來臨的時候,人們使用圖書館,利用圖書中獲取各種信息,將是人類的基本生活方式……圖書館工作發展的歷史,基本上是利用文獻這個情報交流工具進行情報交流的歷史。情報交流就是知識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在整個情報交流系統中文獻是最基本的工具,圖書館是最基本的機構。
盡管周文駿并沒有明確提出圖書館的大眾傳播職能,但其文中充滿了傳播學思想。而明確這一概念的,則是圖書館學知名教授黃宗忠先生,他于1993年他所發表的《文獻信息傳播理論初探》一文中率先在圖書館學中引進傳播學,對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正是傳播學的思想,將傳統的的以藏為主的藏書催化為以用為主的圖書館。也正是因為有了傳播學向圖書館的引進,圖書館學才被納入信息科學。傳播學理論催生了文獻信息交流說——圖書館學是研究文獻信息交流理論和方法的學科。
傳播學的5W反映了信息交流過程中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相對傳統的要素說,5W使概念更為準確,框架更為清晰,結構更為合理。
傳播學的引入推進了圖書館學從文獻世界向信息世界的轉變,改變了傳統圖書館學重載體勝過重信息的習慣思維。正因為如此,謝拉才說,圖書館學已從書籍世界發展到信息世界。
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就是有關研究信息傳播接受者的理論,受眾理論包括:受眾的目的、受眾選擇行為。
對于圖書館而言,受眾,即讀者,其利用圖書館的目的就是獲取知識,認識世界;娛樂消遣滿足精神、情感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研究發現,讀者有選擇地接觸某一種信息載體,且往往只選擇那些能加強自己信念的信息,而拒絕那些與自己固有觀點相抵觸的信息。情報用戶的情報需求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社會政治、文化傳統,用戶本身的職業、知識素養、個人志趣及專長、好惡等。圖書館應該充分考慮這些因素,以提高信息服務質量,滿足用戶的需求。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目的在于實現其知識傳播,研究傳播路徑,消除傳播障礙,是實現圖書館大眾知識傳播的前提和保障。
即使到了網絡時代,圖書館作為人類知識寶庫的特質并未改變。即使有如谷歌這樣的超級傳媒的存在,它的學術搜索所傳遞的知識信息也主要來自于圖書館。
在圖書館學長期的發展歷程中,文獻信息處理的理論和實踐早已成型為一門嚴謹并獨立的學科,如采選、編目、分類、標引等,這些已為傳播業所吸收,成為現代信息處理的科學理論。
即使是大眾媒體的傳播,同樣離不開對知識的管理和組織。這一點表現在網絡信息的傳播是尤為突出。以谷歌為例,“inurl:”,“intitle:”,“filetype:”等檢索指令和雅虎中的分類搜索,CNKI的聚類搜索都基于圖書館的編目、分類、主題分析等理論。
圖書館作為傳遞文化信息的傳媒,相對其它媒體,在如下幾個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1)豐富的館藏資源
圖書館是知識的海洋,豐富的館藏文獻是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實現知識傳播的基礎與保障。
2)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
進入后信息時代的網絡環境,信息的交流與傳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網絡設施的完善與否。隨著云計算的出現,圖書館的網絡成為國家信息基礎建設的重點工程,這對實現知識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文獻信息服務的多元化
隨著經濟與文化的多元化,人類社會在向著多向化方面發展,讀者對圖書館的需求也呈現其多元化。因此,圖書館必須研究讀者,為來自社會上不同類型的信息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高水平的服務。
4)信息資源利用全球化
互聯網將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讓信息資源全球共享成為可能,傳播作為圖書館的功能也將日益彰顯。
此外,人力資源的專業化程度較高,圖書館作為公益事業的無功利性,都是圖書館作為大眾知識媒體的強大優勢。
正是有了傳播學,圖書館才不再上藏書樓。也正是有了對信息、情報、知識傳播的深入研究,圖書館學才煥發了生機,圖書館事業才走出了低谷。作為圖書館人,應該時刻關注傳播學的研究成果與發展動向,積極主動地從中學習和借鑒,以豐富和壯大,以成為不斷生長的有機體。
[1]周文駿.圖書館工作的傳遞作用、體系和發展[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79(1).
[2]周文駿.文獻交流引論[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
[3]孟廣均.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研究進展.北京圖書館出版 社,19992.
[4]張錦.圖書情報學引進傳播學理論述評.情報與圖書,1999 (2).
[5]趙成山.傳播學是圖書館學一門重要的相關學科.圖書館學刊,1998(2).
[6]宓浩,黃純元.知識交流與交流的科學——關于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建設[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1985(3).
G206
A
1674-6708(2010)22-0005-02
宋朝輝,副教授,佳木斯大學圖書館黨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