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永玉湖南大學科技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湖南長沙 410082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早已深入人心。而科技傳播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推動力。科技傳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按照技術進步來源區分,技術進步可分為自主創新和對跨國創新網絡技術的引進、模仿及學習。大量實證結果表明,跨國創新網絡技術外溢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重要決定因素。這里所講的技術外溢實質上就導致了技術的傳播。對于企業而言,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有賴于企業內外部科技資源的互動頻率、密度和質量。企業海外R&D基地間的密集互動不僅為各企業彼此快速進入對方的知識場景創造了機會,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企業“知識和資源池”的價值。由于任何企業都難以獨攬全部前沿技術,技術開發分工合作進一步細化,形成企業之間超越國界的跨國創新網絡。高科技產業技術特性及創新要求使企業集聚呈現出基于網絡的開放式虛擬化趨勢,企業參與跨國創新網絡可得到一些不參與就得不到的科技資源。
根據科技傳播場的相關研究成果:場源、傳播內容、傳播介質、傳播時空和傳播受眾作為主要因素,構建了科技傳播場[1]。科技跨國創新網絡不僅是科技傳播的場源,也提供了傳播的內容和傳播介質。因此,對科技跨國創新網絡形成機理進行分析、研究,也應當納入科技傳播的研究課題之列。
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海外的生產網絡不斷擴展,其向海外轉移先進技術的速度也隨之加快,許多新技術開發出來后很快在其全球生產體系內使用。跨國公司正在改變在本土從事R&D活動的方式,加快向海外轉移R&D基地的進程。隨著科技資源的跨國重組,技術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也更多地轉向利用內部、外部兩種科技資源[2]。1992-2001年間,美、日、歐跨國公司中外部科技資源占有重要地位的企業已迅速上升到80%以上。OECD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起,OECD國家顯著增長的R&D支出呈現趨勢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R&D活動國際化程度不斷增大,海外R&D實驗室和基地迅速擴張;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或高校R&D團體之間形成的跨國創新網絡誕生并迅猛增長。在大多數OECD國家,外資投入比例正在顯著增加,英國、加拿大超過了35%。1999-2001年歐洲專利局(EPO)中6.7%的專利屬于國際協作R&D聯合專利[3]。大多數國家與ICT有關的專利國際化程度遠遠高于其他領域,說明高技術企業這一特征最為鮮明。同時,不少發展中國家利用全球科技資源重組機遇促進本土高技術產業優化升級,充分利用全球市場和科技資源。在全球性科技互動網絡中,企業尋求的是最適合于產品和市場競爭的合作伙伴。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有賴于跨國公司內外部科技資源的互動頻率、密度和質量。跨國公司海外R&D基地間的密集互動不僅為各基地彼此快速進入對方的外部知識基礎創造了機會,而且還大大增加跨國公司的“知識和資源池”的價值。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重組是一個客觀的經濟過程,有日益加速的趨勢:技術升級加速,R&D費用不斷上升,而產品生命周期卻在不斷縮短,企業會盡快大規模地使用,在短期內收回投資;任何企業都難以獨立掌握全部與其相關的前沿技術,R&D分工進一步細化,形成企業之間超越國界的跨國創新網絡;信息技術成本降低,為數據交換、合成模擬、結果分析等技術處理提供了便利。高技術企業是知識高積累和快速創新兼具型企業,高效地配置技術資源是高技術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最重要源泉。技術特性以及網絡和制度等決定全球技術外溢,跨國創新網絡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其活動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于其網絡。
在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中,技術要素作用突出,而要素流動的動力和要素的可流動性問題尤為重要。技術特性以及網絡和制度等決定技術系統,技術系統對企業行為與發展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其活動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于其網絡。企業參與跨國創新網絡可以得到一些不參與就得不到的資源。相對封閉的地方集群甚至成為發展與創新的桎梏,企業的技術特性及其創新要求使企業集聚呈現出基于網絡的開放式虛擬化趨勢[4]。經濟全球化與貿易壁壘形式的變化,使高新技術產品市場出現新趨勢,即整合與分化并存。系統產品兼容性要求日益突出,兼容性標準已成為計算機、電話通訊和消費電子產業等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問題。另一方面,允許多個標準并存,新產品、新產業的分化與發展加快。企業之間圍繞R&D和技術標準形成的跨國創新網絡成為新的產業組織形式發展的基礎。
企業將其技術確立為標準的能力從根本上決定了其長期競爭地位和經營成敗[5]。對于那些希望與網絡相聯接的企業來說,技術瓶頸,即本質要素就是一套技術標準。Langlois(1999)提出了“虛擬網絡”的概念,即通過經濟上的互補性和對于共同技術的關聯而將參與者聯系在一起[6]。技術競爭與合作正在成為相關企業和組織集聚聯接的一種虛擬網絡。技術競爭與網絡外部性促使企業更多地選擇跨國創新網絡,這就是一種技術創新的集群網絡,是現代高新技術企業競爭的關鍵。在網絡型產業中,標準是主宰市場的戰略,競爭和效率不成正比,協作型競爭才能保證整個行業的高效率。所以,參與自發的跨國創新網絡已成為信息、通信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產品開發和市場策略的一個重要內容。從技術的角度看,這意味著網絡向模塊創新與兼容標準開放[7]。這種創新機制促成了相關企業的網絡集聚,其自身也同樣存在遞增收益或網絡效應,使網絡迅速擴大。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體系的動力和努力均表明跨國創新網絡將使得更大范圍的相關企業聯系起來。跨國創新網絡化過程為新市場的擴大與開發提供了平臺,跨國創新網絡正成為全球市場開發與整合的新產業組織形式。
Passiante(2002)從電子學習過程和虛擬創新系統研究了跨國創新網絡的性質與特征,認為這是促進傳統創新體系向全球范圍擴展的一種新途徑,是以信息和通信技術為平臺的虛擬學習過程[8]。他建立了一個組織之間電子學習過程的綜合模型,描述和分析了跨國創新網絡的一些共同特征,指出跨國創新網絡是綜合各單個參與者擁有的不同的核心競爭力的結果。成功的創新需要復雜的企業組織形式[8]。技術創新需要不同產業、不同學科、不同特點的人們相互協作,形成各種高效的虛擬網絡組織[9]。虛擬的空間有助于獲得動態的外部經濟,知識和能力的互補性或組織上和技術上的聯系可以加速集體學習過程,提高創新能力。Romano(1997)用虛擬創新系統(VIS)描述學習環境從地理產業集群到虛擬產業集群的這種轉變,認為創新是一個非線性過程,通過復雜的多邊對話將各種不同的合作伙伴組合起來,形成網絡發展和推動力的基礎。一個虛擬創新系統的特征分析是基于相互鏈接的空間,而不是某一個地理空間,在不同的本體論層次得以發展[10]。事實上,虛擬的互動已經成為物理上的互動的替代和互補品。地理空間概念已經被一個新的虛擬空間概念所取代,地理上的接近性正在為信息和知識的接近性所取代。Bart (2004)認為多樣性與通過互動參與學習或創新過程的主體數量有關,同時,參與主體的知識與技能的差異化也很重要[11]。Oinas(2002)提出,區域創新系統可稱為為空間創新系統;嵌入性并不總是同某一地方相聯系,它也許會產生在某種群落中,而這些群落在一定程度上是虛擬的,進行遠距離交流[12]。Paul Tracey等(2003)指出,在全球性的互動網絡中,企業尋求的是最適合于它們的產品和市場競爭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地理因素[13]。
交通和網絡的發展,突破了地理空間集聚的局限性,使企業集聚的范圍、內涵和形式發生重要變化,產品、資本、人員伴隨著各種信息和知識在網絡間穿梭流動,使組織迅速調整戰略以與全球保持聯系成為可能[13]。虛擬手段如此發達,完全可以通過因特網,在虛擬空間創造新的集群,形成虛擬的產業群體[14]。Passiante(2002)指出,電子化、網絡化的世界經濟正在創造一種新的經濟前景,其突出表現為從區域的產業集群向由數字化創新驅動的跨國創新網絡發展[3]。基于Web的跨國創新網絡提供了一種新的競爭空間。地理集群中能獲得的諸多生產力要素和競爭優勢在跨國創新網絡中同樣可以實現。同時,經濟全球化消除了跨國創新網絡發展的市場壁壘與區域障礙。Bart (2004)認為應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關注跨國創新網絡的動態演化和發展[11]。“空間創新系統”的出現,使創新網絡“嵌入”不再局限于當地,而可以是遠距離,甚至是在虛擬程度上的嵌入。全球經濟正在形成一種由流動經濟和地域經濟構成的互動系統。這種系統基于因特網實現虛擬的集聚。Johansson(2004)等認為,在空間上分散主體構成的網絡能夠取代這些主體在某一地方的集聚,即當協同定位不可行時,網絡集聚能替代地理集聚[15]。實現這種替代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技術使得商品和服務標準化。在促進知識創造、R&D、創新與外溢等方面,集聚和網絡的替代性同樣存在。第15屆北美地區科學大會和2003年成立于費城的區域科學聯合國際組織(RSAI)就是網絡集聚替代物理上的集聚以擴散、傳播有用知識,臺灣集成電路產業學習型網絡建設,新竹與硅谷的互動聯系更是在全球科技創新一體化趨勢中形成跨國創新網絡的有力例證。
[1]欒永玉.關于科技新聞的傳播場理論的思考.科技創新與科技傳播.人民出版社,2006.
[2]江小娟.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經濟改革與發展,2006,(7):38-40.
[3]Giuseppina Passiante, Giustina Secundo. From geographical innovation clusters towards virtual innovation clusters:the Innovation Virtual System. 42th ERSA Congress,University of Dortmund (Germany),August,2002,(27-31):1-22.
[4]Besen Stanley M.,Farrell Joseph.Choosing how to compete: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standard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8(3):117-131.
[5]Hill,Charles W.L. Establishinga Standard: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technological standards in winner-take-all industries.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7,11(2):7-25.
[6]Richard N.Langlois.Technological Standards,Innovation,and Essential Facilities:Toward a Schumpeterian Post-Chicago Approach. Paper for theGeorge Mason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Dynamic 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December 1999:1-55.
[7]Henrik Glimstedt. Competitive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standardization:The case of third general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1, 8(1):49-78.
[8]Andreas Pyka. Innova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s: From the incentive-based to the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5(3):152-172.
[9]王緝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0]A.Romano, G. Passiante. Innovation Territorial System as Learning Organization of Local System-Innovation Virtual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37th European Congress,26-29, August,1997.
[11]Bart Nootebnoom. Innovation,learning and cluster dynamics. ERIM report series research in management,2004.
[12]Oinas P.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interconnected places: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 Geografiska Annaler,2002,84(2):65-76.
[13]Paul Tracey,Gordonl. Clark.Perspective—Alliances,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Rethinking Cluster of Innovation. Growth and Change,Winter 2003,34(1):65-71.
[14]劉琦巖.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體系.中國科技產業,2003,(5):49-52.
[15]Johansson,B,J.Quigley.Agglomeration and Networks in Spatial Economies.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2004,83(1):16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