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愛軍湖南科技報社,湖南長沙 410001
文化是以人為本的,而科技新聞又是放在文化這個大背景下進行傳播的,因此,研究科技新聞的人文特質,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提高科技新聞的質量,提高傳播的效率具有重大意義。
科技新聞是傳播科學的一種手段,而這種傳播必須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科技新聞的目的是傳播科技信息這種特殊文化形態。傳播科技動態是科學新聞的主要目標,但它還具有教育、引導人們培養科學精神、建立科學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激起人們熱愛科學的更深遠的內在價值。其實,科技新聞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形態,具有文化的性質,是對科學技術和信息進行“深加工”的過程。
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會有不同的科技新聞的傳播方式。
1)從中日美三國老師教畫蘋果看科技新聞寫作方式的差異
綿陽師院王楠在一篇研究文章中提到,有一位叫吳剛平的博士在進行新課程培訓中曾經描述了中國老師、美國老師等怎樣教孩子們畫蘋果的課程故事,在王楠的論文中是這樣描述的(見參考文獻4):
中國老師走進教室:“同學們,上一節美術課,我們學習了畫水杯,這一節課我們學習畫蘋果。大家先觀察我是怎樣畫的。注意,先畫一個正方形,注意,這個正方形要畫得輕一些,因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師畫完了。現在請大家拿出美術本開始畫,注意,我是怎么畫的。”中國學生一次就畫出了最像蘋果的“蘋果”。
……
美國老師提著一籃子蘋果進教室:“同學們,這是什么?……對,這是蘋果。大家喜不喜歡?如果喜歡,大家可以上來拿一個。”同學們各自拿了一個蘋果,老師接著說:“大家可以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玩一玩……另外,這些蘋果老師都洗干凈了,如果喜歡,還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時間過去,許多學生已經吃掉了蘋果,這時老師開始布置任務:“同學們,我們這一節課要畫蘋果,現在請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畫上蘋果。”蘋果已經吃掉了,學生第一次可能畫得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畫得才有點像蘋果。
上述故事說明了中西方在課程文化理念上存在差異,不僅反映了中西方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同,我們的文化體現的是“師道尊嚴”這樣一種理念。對比中西方科技新聞的寫作方式,科技新聞記者的思維理念與這種差異表現得相當一致。在中國科技新聞的寫作上,向來多數內容都是板著一副生硬的面孔,記者以一種說教式的方式向受眾灌輸科學知識。科技新聞的經營者把自己當成了老師,把受眾當成了學生,很少站在同一平臺上來思考問題。因為傳媒工作者認為自己是在傳授知識,被傳授者沒有理由不聽,沒有理由不去理解和弄懂,甚至希望讀者像學文件一樣去學好傳媒的報道。相反,西方的科技新聞多以故事化的方式進行,而中國科技新聞的傳授者和接受者大都沿用了呆板的“教與學”式傳播文化。
2)從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看科技新聞的描述風格的差異
中國畫潑墨寫意,看不到細節,見到的是一種抽象。但是歐洲油畫講究的是對象的比例和光學原理,或者把野外的風光畫得一草一木都清清楚楚。丁鋼在《全球教育展望》(見參考文獻5)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認為,中國繪畫乃是散點透視,例如畫一個立軸,山上能看見,水中能看見,房子里也能看見,是全方位的散點透視,而以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為代表的西方繪畫是焦點透視,并且建筑在解剖學的基礎之上。兩者相對比,最后他認為中國的藝術思維更注重整體,而西方藝術思維則更重局部細節。
這背后有什么深層次的原因嗎?那就是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丁鋼在該文中還提到了另外一個實驗:
讓這兩類學生觀察池塘,結果美國學生多是把注意力放在池塘里的魚上,如有一條大魚游在前面,他們會說:“看起來有一條鮭魚正游向右邊。”而東亞學生則傾向于關注池塘周圍的情況,他們會說:“有一個湖或池塘”……據此,尼斯貝特認為,“東亞學生傾向于整體性的思維方式,而美國學生則更關注整體中的細節”。
為什么筆者引用丁鋼的這項研究呢?因為文化背景不同,思維方式的差別會影響新聞寫作風格。事實上,這種文化的差異表現在新聞上也是一樣的。在中國的一些新聞中尤其是科技新聞中,不注重細節的描寫,喜歡使用抽象的敘述,這已成了當今中國科技新聞最大的缺失之一。筆者統計了某省一張大報,發現連續八個版,沒有一篇文章有細節的描述,沒有一處有加引號的直接引語,全部為記者轉述。這個問題,在專業性的科技新聞和經濟新聞中更加突出。
為什么西方的學生在語言表達上是先說看到了魚而不是先看到塘呢?為什么先表達的是細節則不是整體呢?李曉琳的研究認為(見參考文獻8),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是“天人合一”,既人與自然是處于統一和諧的整體結構中,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體的一部分,因而其思維模式是整合型思維,即所謂整體優先的認知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主張“主客相分”,認為人是中心,整體是由個體構成,思維時往往以個別部分為起點,然后把這些部分拼合成一個整體, 我們不難看出,注重于整體或者注重于細節的這種思維上的差異,影響到了新聞記者對事物的觀察習慣,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記者的落筆習慣。這兩種風格由于在細節上的差別,勢必影響到記者是否采用新聞故事化風格。沒有細節,就不可能有故事化。沒有現場描寫,就沒有真實的鏡頭,新聞就缺乏感染力。從國外引進的一些科技電視節目來看,無一不是先從細節入手,通過故事化的方法講述科學道理的。這些節目影響很大,效果很好,給人們的印象是,看科技新聞就是在看故事,而不是在學科學課程。相反,國內的一些媒體,多是從總體出發,從課題的專業上入手,很少運用故事化的手法,很少把人的活動引入其中,新聞顯得空而貧乏。
3)從語言文化的思考習慣上看思維分析的差異
思維模式的差異就會體現在語言上,語言的表達就會有所差別。李曉琳的研究認為,我們的思維模式體現在語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先突出整體,其后才是表達細節。也就是說,在漢語中,細節上是模糊的,整體上則力圖清晰。西方人采用的是解析式思維,在表達一個意思時就采用分異型句式。李曉琳舉出了這樣一個具體的例子:中文一般說“教室里有一個學生”(先整體后局部),而英語則說“there is a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先局部而后整體)。此外,中西方的“天人合一”和“主客兩分”的哲學基礎,決定了漢語重“意合”而英語重“形和”。這位研究者還認為,在時間取向上中國人以過去為主,往往考慮過去做什么,有什么經驗教訓。而西方人著眼于未來,有強烈的時間“緊缺感”。這種語言方面的習慣差異反映在科技新聞中,也存在著相當的一致性。西方人在描述科技事件時,注重人的活動,而很少整體性地描述科學的本身,國內科技新聞著重于了整體表述,一般以“通過鑒定”起頭,“具有重大意義”結尾;西方科技新聞著重于故事化,強調細節描寫,而國內科技新聞多強調理性化,提供較為枯燥的統計數據;國內的科技新聞注重于對過去內容的總結表彰,內容偏重于材料報告,而西方科技新聞則著重于啟示意義,更加社會化、百姓化。
4)從對外界事物的態度看公眾的歷史文化積累習慣的差異
有學者認為(見參考文獻6),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有的文化,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歷程,其中儒家思想占據主流的地位,在其精華滋養著人們的同時,它的弱點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頭腦,使人們墨守成規,缺乏想象力。而美國的文化融入了創新的思想,這種文化氛圍內,使得美國人具有冒險開拓的精神、標新立異的勇氣和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文化差異,反映在新聞作品上,中國人喜歡接受正統的格式和較為呆板的新聞形式,對于那些思想特別活躍的內容表示不可理喻。國內一些媒體走在創新的先列,一些內容前衛,但是在傳播中遇到一些麻煩,一些受眾感到這些媒體的內容莫名其妙,表示無法接受。這也是一種文化差異,影響著記者的寫作心理。這與實踐中的情況非常吻合,一些科技新聞記者在寫作中,如果不用科學術語表達科技新聞的主題,記者總感到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沒有行使自己的責任。
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也與文化積累有某種關系。在一些西方的戰爭片中,經常出現一些情節令我們不解。在戰爭的緊要關頭,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一些士兵還在開非常輕松的玩笑。其實,這也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一種特點。反映到新聞中,筆調自然就有了區別。因為平時人們的思維模式有差異,西方人習慣接受輕松的風格,就形成了這樣的大的文化環境。筆調輕松的科技新聞,往往讀來輕松。
5)從廣告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在感性訴求上的差異
有研究者認為(見參考文獻6《中西方廣告創意差異的合理性》),廣告創意上中西方相差甚遠。這也反映了一種文化訴求上的不同。西方的廣告已經很少有平鋪直述的訴求模式,很少一味簡單地說自己如何好,至少不會通過正面自己吹噓自己,呈現出一種感性訴求為絕對主體的態勢。他們所創意的廣告通常是塑造一種小而巧的社會場景,設計一個精巧的故事,將產品巧妙地置于其中,以表現人與其產品的關系。即使是非常理性的內容,他們也會用感性的訴求方式,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制造出非常好的效果。這位研究者提到了一個著名的例子:曾獲1997年戛納廣告節平面類金獎的奔馳轎車之“剎車痕篇”,表現轎車外觀精美這一非常理性的內容,創意者沒有直接表現人們的褒揚與驚嘆,而是通過“剎車痕”將人們的態度與車的不凡聯系起來,表現出引起其他駕乘人員的注意與羨慕。與這種情況恰恰相反,中國的許多廣告則喜歡注重“科學表達”,喜歡用“指標”來說明問題,自然專業而偏僻。
這一研究成果與中西方科技新聞的具體情形也非常地吻合。我們在寫作科技新聞時,多用理性思考的方式去表達一件事物,或是去接受一件事物。比方說,一件電器,我們一般要使用省電多少這樣的指標,或者性能如何進行描述,而在西方的一些科技新聞中,則可能多用一些生活的感性化方式來進行表達。如獲得普利策獎的丹·尼爾,雖然只是一個汽車專欄的作者,可他的作品都是描述汽車性能方面的,他的一篇作品竟然描述自己和女朋友在車上談情說愛的情景。為什么?他是通過生活中的感性情節,描述那車的寬敞。
科學傳播具有跨文化的屬性。潘友星在《科學傳播的跨文化屬性》一文中認為:“在中華大地的近代滄桑中,也包含著一個傳播學命題:科學在中國的傳播明顯地具有跨文化傳播的屬性。而且,這是一種關系著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的跨文化傳播。”
科技新聞的形式也同樣具有跨文化的特點。我們承認中西方文化有差異。但是,人類文化的發展還有另外一種屬性,那就是具有跨文化的屬性,是可以融合和相互影響的。有研究者提到了非常著名的案例(見參考文獻6):由一代廣告大師羅素、瑞夫斯為M&M巧克力糖果創作的廣告語“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幾十年內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發,但其威力依然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它極強的有效性無論在時間跨度還是在地區跨度上都達到了讓人吃驚的地步。原因是此廣告是從人們生理角度出發說明自己的獨特性。這也給我們的科技新聞提出了一個啟示,那就是學習好的經驗,改進我們的寫作文風,可以提高傳播的效果。
除此之外,每個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我們的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偉大的先進文化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敬。在吸取他人文化的同時,我們要注重發揚自己的傳統,秉承自己先進的文化內涵,將其融合起來,分析和研究科技新聞的特點,摸索出中國科技新聞文化傳播之路。
1)將傳統文化精華與現代科學結合起來
比如,仁與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之一,而且這是一個永不落后的話題,是人類真正需要正視與思考的主題。我們現在提倡和諧社會,建構這樣的社會,需要德的教育。德的教育,其實要和現代精神和心理學研究結合起來,才會有科學的基礎,才會真正產生效果。現代心理學研究,在這方面有很多的科學成果,比如,心理學認為,人在4歲左右就形成了較為全面的人格,建立起了是否能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框架。著名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是否具備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中與他人的合作的態度,缺乏這種能力的人將會在社會中充當暴力的角色。科技新聞應當將這些人的精神方面的問題列入報道的范疇,將現代精神分析學作為科學基礎,將這些基礎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在傳統道德教育的基礎上融入新的科學理念,就可以將文化的碰撞改變成文化的融合。如當年震驚全國的張君殺人案,科技新聞就要從這起社會事件中引出科學的話題,和科學家、百姓一起來探索暴力角色的犯罪人格的形成過程,從心理學角度探索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這將對防止危機的發生有某種預防的作用,這正是科技新聞所要做的,也是社會特別需要的。
2)將細節與整體結合起來,創造即有全貌又有場景的科技新聞
細節描述的好處是,提供了現場感,更接近新聞的真實場景,更能反映新聞的原生態;細節本身就可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細節是故事化的前提,沒有細節就沒有故事;細節還能表達豐富的人物感情和神態,具有更強的感染力;細節是通過“小故事”表達大主題的一種手段。中國科技新聞缺失之一就是缺乏細節,試圖只從整體上給讀者一個概貌,甚至根本就沒有細節這樣的習慣,以為科學是嚴肅的,表達應當是學究式的,傳播更應當體現科學的整個原貌。這種思想從科學本身的思考沒有錯,但是,接受者如果是平民百姓,他們的興趣和愛好,他們的知識面,缺乏這種接受能力。對兩者進行融合是可能的,即選取最能表達主題的細節,選取最能描述真實場景而帶有思想全局性的細節。如描述會場紀律不好,抽象的描述就會蒼白無力,而一個小的細節卻能說明一切問題:一個與會者正在打瞌睡!描述環境污染多么嚴重,只要選取一個細節,比那些長篇議論要有份量得多。
3)既要幫助受眾畫好蘋果,還要充分讓受眾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西方文化娛樂強調觀眾的參與,而中方文化相對說教性成分多一些,因此,如何增加科技新聞讀者的參與性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在科技類新聞中,有兩個方面的報道是嚴重不足的。第一是成果的報道,完全沒有站在讀者的立場來進行書寫,沒有站在他們的立場來看問題,來提取采訪材料,來構成自己的故事。二是對于會議的報道,還是圍繞領導轉,今天這個領導現場辦公,明天那個發表講話。形成這樣的報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和讀者平起平坐的心境,把自己當成了老師,要他們按自己的風格畫蘋果,缺乏和他們分享成果的心態。解決好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進行思考。第一,當好老師。當老師沒有什么壞處,關鍵是真正地當好。記者要利用自己的優勢,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充分地對新聞進行策劃,組織更好的題材,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給讀者以指導和幫助。第二,充分地尊重讀者,和他們交朋友,了解他們,站在和他們平等的角度,在寫稿時把自己想象成讀者中的一員,想想這條科技新聞到底有什么用處?然后就朝著這樣的方向去努力,去發掘。
4)將科技報道裝進中國歷史和語言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提高文化品位
拿語言環境來說,我們有自己的思維習慣,語言要符合我們的特點。現在一些新聞寫得太“好”太抽象,以至人們看了好多遍,也是莫名其妙。其實中國的語言有著非常好的環境,通俗易懂,中文是偉大的語種之一,詞匯豐富,意境深刻,最適合書寫科技新聞。有專家認為,語言表達是否豐富,反映了人的思維,人對自然界的認識。人類在進化中,對自然界的認識,最終反映在語言上。如果我們的科技新聞能夠將中國語言文化的精華利用起來,寫出來的科技新聞將會是無與倫比的。另外,存在于社會中、百姓中的百姓詞匯也極其豐富,這也是寫作科技新聞的巨大財富。如早些年的一則科技新聞標題,至今還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早喂喂在腿上 遲喂喂在嘴上(引題)護牛莫等用牛時(主題)。這是地道的群眾語言,用在科技新聞上,不僅通俗易懂,而且也十分貼切,表達準確。但是,在我們當前的科技新聞中,中文的巨大資源沒有得到開發和利用,語言文化沒有得到重視,因此,科技新聞也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
中國的歷史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科技新聞應當很好地吸收。一是要從自然現象中挖掘科技新聞的社會層面,從百姓的角度進行展開,從生活角度幫助人們。二是在百姓的文化生活中挖掘科技角度的題材,實現二者的融合。
5)在科學事件中融入人的精神層面的報道
在國外的許多科學報道中,都融入了人的活動,融入了科學家的活動。相對來說,我們對于科技報道,形式較為呆板,除了人物通訊外,對消息的報道、科普實用技術方面的內容都離開了人的活動,這是一個很大的缺失。
具體來說,科技新聞報道在形式上存在兩種極端。第一種,對于人物通訊,其寫作手法較為老套,過分地宣染場景,有過分拔高的現象。有的人寫科學家,不是把他們當作人來寫,而是把他們神化了,把主題提得太高了,以致于人們懷疑內容的真實性。第二種,對于人物通訊以外的報道,則幾乎沒有故事化的內容,非常地生硬,過分地專業化,成了純的科技報道,沒有上升到人的精神層面來看問題。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其解決的辦法是“把新聞通訊當作消息來寫,把消息當作通訊來寫。”
[1]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傳達與讀者,津教備0007號 備案號:津ICP備05003040號,天津市教育委員會版權所有.
[2]于海波.科學課程的文化學研究:依據、價值和目標,2002-2004,www.xslx.cn.
[3]蔣學清.漢英諺語與中西方文化,北京星輝翻譯中心,2005-7-14.
[4]王楠.從畫蘋果看中日美三國老師的課程文化差異.中國教師報,2004-2-4.
[5]丁鋼.課程改革的文化處境.全球教育展望,2004(1).
[6]中西方廣告創意差異的合理性.北京鯤鵬網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2002-01-30.www.kpworld.com/xb/news/pn53868.html.
[7]潘遠星.科學傳播的跨文化屬性.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八次年會論文集.
[8]李曉琳.英漢文化中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的差異與英語學習.(云南楚雄675000),www.worldthesis.com/2002/shkx/yy/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