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麗,李浩鳴湖南大學科技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湖南長沙 410006
當今中國,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實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科學發展觀”逐步深入人心,科學技術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開展科技新聞深度報道是各類媒體順應時代進步的要求和科技新聞傳播不斷發展的趨勢。
“科技新聞深度報道”是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有關科學事物過程、科技人物活動,并揭示科學事物發展規律,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新聞報道方式。以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成果、杰出科技人物為內容的科技新聞深度報道,在向受眾傳遞科技信息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揭示報道主題的深刻意義和傳遞其中所蘊涵的科學認知價值。
可見,科學事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維度”,決定了其深度報道的題材與內容具有“時間跨度”和“空間跨度”特征。這里,時間跨度的內涵是科學事物(科技事件、科技成就、科技人物)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和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對客觀世界本質與自然規律的認識軌跡。而空間跨度是指某一領域科學事物必然會延伸到不同的科學領域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這就為科技新聞深度報道提供了豐富的新聞源流。
科技新聞深度報道這一形式,只有歷史地、客觀地“反映”科學事物,向受眾展現科學事物的真相、本質特征與事物發展規律,才能表現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科學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魅力。因此,歷史地、客觀地報道科學事實(事件)的發生發展,真實地再現科學家的活動行為,是科技新聞深度報道的主旨和原則。
在社會的科學發展歷程中,另一個客觀事實就是科學研究過程的真相。科技工作者,特別是科技領軍人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科技新聞深度報道對他們的報道不僅體現科學的發展歷程,也將科技工作者的忘我工作、獻身科學的精神傳遞給了受眾。對科技人物的深度報道同樣也必須體現認知自然規律的特點,反映科學研究過程的真相。
我們在報道重大科學成就時,常常會注重個體的作用。但同時要特別強調,尤其是隨著現代科學發展,在科學的主干上學科的分支愈加繁茂稠密,邊沿和交叉學科也欣欣向榮。一個科技項目將涉及到眾多的學科,如機器人科學就涉及到仿生、人工智能、材料、力學、機械、自動控制、光學等眾多的學科。一個人很難兼顧多個領域的知識,僅僅依靠個人也越來越難取得大的成績,更加強調合作是一個重要的趨勢。團隊的合作,國內科研機構和院所的合作,國際間科研機構的合作等等,已經成為必然,同時也是現代科研究過程的真實狀態。
因此,科技新聞深度報道在報道科技人物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的承前啟后的繼承性與延續性,既不能埋沒一個人在科研發展中的作用,也不要盲目夸大個人的功績,尤其是在報道科技領軍人物時,不能過譽個體的無所不能,“Group”這一詞,應該成為科技人物報道中經常出現的詞語。
科學精神是科學在其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和優良傳統的總和,體現著科學作為社會現象的文化與精神內涵,是科學實現其社會文化職能的重要形式。在現實社會中,科學技術領域新的生長點往往出現在科學自身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交匯點上。因此,理性、客觀看待科學領域的新生事物是體現科學精神的重要標志。
客觀的本質是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不以人的主觀臆斷為轉移,講究實證和試驗的重現。理性則體現為在客觀、科學認知的基礎上,具有辯證的、符合邏輯的思維方式與分析處理事務的能力。開展科技新聞深度報道,同樣需要這種理性思維,這是維護科技新聞事實真實和客觀的重要前提。
六年來,陳建華已記不清楚自己完成過多少次像這樣的急難險重任務,但他從沒喊過一次苦、叫過一次累,用他的努力和堅守,在嚴冬里為居民送去溫暖。
“人”是具有社會性特征的。實際上,由于新聞報道是“人”的作品,也是給“人”閱讀的,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傳者的主觀成分,也可能有受眾“需求”的影響。此外,由于社會環境和歷史時期的局限性、地域和國別差異、利益訴求等因素的影響,科技新聞深度報道保持理性和客觀尤為重要,值得特別強調。
同樣,對同一科技事件,不同人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如海水淡化技術,對處于缺水的海灣國家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成果,但對于雨水充沛的南亞國家來說,對此卻未表現出太大的興趣。由此可知,科技新聞深度報道的內容是不是深刻、有價值、有歷史影響,不能只簡單看它的經濟效益,或對社會某個群體有益,而應該更多地從科技本身的價值來衡量,從歷史的角度、科學發展的角度、社會價值的角度綜合考量。
科技新聞深度報道出自“記者”之手,只有從事科學報道的記者有了“客觀”和“理性”的思維,才能保證其作品的客觀和理性。記者必須要有基本的科學素養,具有比較好的客觀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敏銳地把握報道對象的“虛實”;客觀和理性是科技新聞深度報道的誠信基石。從方法上來說,記者應保證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記者不是萬事通,并不能對所有科學領域都有所涉獵,記者須建立認知科學事物規律的“理性”思維,予以分析和判斷。比如科學同行的評議,多角度深入采訪等等。
因此,科技新聞深度報道對記者個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傳者必須注重提升自身的科學修養,具備理性、科學的思維和注重客觀的采寫。
社會的科技進步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的過程。科學探索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期間要經歷大量艱巨、復雜的研究,甚至是無數的失敗。而“失敗乃成功之母”,科學的發展也常常是必然中的“偶然結果”。這都需要從科技新聞深度報道中體現出來。傳播內容反映報道主旨,人類認識自然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就是主旨之一。
科學研究和科學認識是有規律可循的,它揭示自然規律,并向人們展示這些規律,幫助人們利用這些規律服務生活、服務社會。科技新聞深度報道承擔宣揚科學真理的任務。
科學本身發展具有曲折性,科學理論常在“肯定、否定、再肯定”的過程中發展。“相對客觀”與“相對真理”問題就出現了。比如近代天體物理學中的“以太論”,早期得到了科學界的普遍認同和肯定,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科普讀物仍然在傳播這一理論。而現代的天體物理學告訴我們,“以太”根本不存在。但是從科學的發展歷程來說,這些“誤斷”又是不可避免的,有時甚至是積極的,因為它是科學發展的必經之路。
將這些錯誤糾正,可能要經歷相當長的科學發展過程。在科學認識的局限下,新聞報道不可能負責糾正科學錯誤、判斷科學真理。這是科學認知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決定的。但科技新聞深度報道一定要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步伐,追求“相對客觀”與“相對真理”的及時傳播,使大眾接受到最新的科技信息。
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獲得成功之前只有挫折和失敗。通過科技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揭示認知自然的規律,追求自然規律認知所需要的堅忍不拔、永不言棄的精神,是科技新聞深度報道所應當體現的重要內容。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一項技術從無到有,通常要經歷反復的失敗,其過程是科技新聞深度報道中最重要的內容與素材。
如“現代畢昇”王選研究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引發了我國印刷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一場技術革命,推動了我國報業和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這一技術成果經歷了長達18年的艱難研發歷程,期間道路坎坷,磨難重重。北京《新京報》2006年2月刊登《追憶兩院院士王選:“現代畢昇”的方正人生》的深度報道,就詳細回憶了激光照排系統的研制過程,通過全方位的描寫,體現科學研究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事物總有正反兩面,科學的發展和應用也并不總是讓人振奮,對自然規律的認知也要體現其過程中的“灰色”歷程。
科技事件報道也有負面的內容。如以偽科學、水變油、大量神化的氣功等為主要內容的深度報道,人們從中可以看到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劣根引發的問題。這些“灰色”,是自然規律認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斑點。
因此,在科技事件深度報道中一定要注意,科學是嚴肅的、客觀的、有規律的,記者必須抱以嚴肅和科學的態度。否則易將負面的偽科學內容報道成了正面的科學進展。比如對“水變油”的報道,不做邏輯分析和求證,為了滿足轟動效應和時效性,使報道成為了偽科學的幫兇。又比如2003年SARS剛開始肆虐時,中國疾控中心洪濤院士認為“SARS病源是衣原體”,這是科學探索過程中一個階段性認識,與當時國內外專家的判斷大相徑庭。但有記者僅得到一點線索,不做更多的調查,不找同行專家求證,甚至不了解國外專家的普遍判斷,就立刻跟風炒作,造成了不利的社會影響。
在科學發現中,“首次”的榮譽是巨大的。但是科技新聞深度報道與一般消息報道的不同,就在于不應追求成為“首次發現”的第一報道者,而要把重點放在“深層次”上做文章,探尋科學發現的普遍性、規律性問題。
歷史地看,一項科技成果是某一科學領域進展的階段性總結,它是自然規律認知過程中的“一次體現”。它可以是一套設備、一項技術、一種工藝方法,甚至僅僅是一個肯定或否定的結論。它的價值可以體現在科學上的價值,如湖南長沙馬王堆的考古發現;可以是經濟上的價值,如一項新的釀酒工藝;可以是社會價值,如雜交水稻研制成功帶來的“拯救饑餓”的信心。但是,某一項科技成果不會是“永恒的”,其價值是“階段性的”,是“有限的”。
因此在做科技成果深度報道時,需要認識到科技成果誕生是科技發展中的一個節點,不能忽略前期眾多的對成果支撐的“價值條件”,在科技領域發展和積累過程中的深度報道,還應當反映出取得這些成就的方法與科學探索精神的價值,包括在探索過程中“失敗”的有用價值。
科學的發展中總是不乏爭議,甚至是激烈的學術觀點的分歧。即使在科研過程中,這種爭論也是正常的,同時也是必要的。正是因為這些科學爭論,才能集思廣益、去偽存真、相互啟迪、思想融合。因此,一個好的科研環境是自由的、寬松的、包容的。對科技人物的深度報道也應該是客觀的、寬容的。不能因為與記者的觀念南轅北轍就將非客觀理智的情緒帶入報道的寫作中。
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所謂“大膽假設”就是鼓勵不同的思想和意見,鼓勵天馬行空甚至是不著邊際的創意,因此很多科學工作者在具體科學問題上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也應當客觀看待。“小心求證”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不輕易否定,只有相當充分的論證后才給出結論。
科技新聞深度報道也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科技新聞深度報道的寫作也要表現出客觀與寬容。在下結論時一定要謹慎,需要查閱文獻,采訪權威等,否則寧肯只陳述事實,空置結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媒體對“人體特異功能”、“水變油成果”不講科學、不符實際的報道,就是沒有小心求證造成的。
當然,因新聞從業人員缺少職業道德,“瞎吹亂捧”的典型人物或所謂“科學成就”的報道,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筆者認為,對于從事科技新聞的廣大工作者來說,建立正確的科技新聞深度報道中的科學認知價值觀是做好科技新聞深度報道的前提和基礎,探討科技新聞深度報道的科學認知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1]吳國盛.科學的歷程[M].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楊力行.自然辯證法概論新編[M].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
[3]阮莉珠.報道新時期科技精英要有新理念[D].中國科技新聞學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