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凌
上海科技報社,上海 200020
科技傳播,又名科學技術傳播,英文名為The Trans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溝通與分享的過程或行為。它是實現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哲學家培根早就指出: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它自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廣度與深度。科學技術是否被傳播,傳播的結果怎樣,不僅直接影響著科學技術本身的價值,而且影響著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
可見,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科技傳播作為大眾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促進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以及國民的科技素質教育的重要功能,是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主要手段和途徑。科技傳播的教育功能和科技普及功能的發揮刻不容緩,加強科技傳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非常必要。本文擬就科技傳播的社會價值,即有效性;科技傳播的及時性,即時新性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討論。
科技的發展必然要有科技知識的不斷積累,并在新知識源源不斷地添加到知識寶庫的過程中實現創新。可以肯定地說,任何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形成、發展乃至突破,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經驗、知識等科技信息積累的基礎上,通過信息的傳播,最終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傳播所報道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成果被人們用于生產后,可以獲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可以有效地提高勞動效率和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的發展。這便是人們常說的科技傳播的經濟價值。
科學技術總是最先被少數的科技工作者所擁有、掌握,而科技的發展要靠全社會的力量,科技對社會的作用也必須借助于社會的力量。這就要求科學技術必須變少數人掌握為多數人掌握。而要達到這一轉變,必須通過科技傳播。通過科技傳播,科學技術與生產力三要素相結合,轉變為現實生產力。馬克思關于“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著名論斷,深刻地反映了這一本性。然而,從隱性生產力的科學知識到顯性的現實生產力需要一個過程,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許多科研成果由于得不到有效傳播往往被束之高閣。科技信息不斷傳播的過程,本身就是科學技術不斷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
科技傳播可分成三個層次:即科技交流、科技教育和科技普及。他們在不同層面上促進了國家的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以及國民的科技素質教育。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非常重視通過科學技術傳播工作,將科學技術普及,進而提高社會成員的科技意識,形成全社會理想的科技氛圍,如在英國的許多會議廳、甚至餐廳墻上懸掛的更多的是科學家的畫像;我國特別行政區——香港僅科技傳播的專門機構就有10幾個……
科技傳播可通過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在當代,又可由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體技術帶來的網絡傳播,向不同的目標受眾傳播科技信息。通過科技傳播,會使全社會自覺意識到科學技術的巨大社會價值,增強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形成尊重科學技術勞動和科技勞動者,支持科技事業的社會環境,從而影響、吸引更多優秀的社會成員投身科技。可以說,科技意識在推進科技進步和發展中確實具有不可或缺的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全民科技意識的提高必然要得力于科學技術的傳播,這是不言而喻的。
所謂社會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人們以自身的活動維持生命體存在和種族延伸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內容、形式、結構的典型模式、總體特征及規律。“社會生活方式是社會綜合水平的直接反映,是社會進步程度的標尺。”社會生活方式主要由經濟基礎來決定,但是也受到人們的精神、思想和社會輿論的影響。科技傳播對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明顯的。科技報道通過對人們的衣、食、住、行、衛生保健、娛樂閑暇、精神與物質消費方面進行多側面的報道,介紹先進的、合理的方式與方法,對人民的社會生活方式往往能產生深刻的影響。
總之,科學使人進步,愚昧使人落后。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必然是科技領先、科學普及的國家。加強科技傳播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科技傳播不僅只是傳播了簡單的一條科技報道,更重要的是它能促使人們自覺地以科學的理念和態度認識世界,從而掌握客觀規律,少走或不走彎路。只有靠科學的觀念深入人心,社會才能進步,各項事業才有能發展、創新。只有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工作才能解決好現階段經濟建設等領域出現的問題。
有效及時,是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科技新聞作為眾多新聞類別中的一種,也必然有著有效性及時性方面的要求。在求新求快的同時,科技傳播如何做到有效正確?
有人認為,科技新聞是“以報道科技戰線新近動態和成果為主的新聞”,鑒于其報道對象的特殊性,在時效性方面可以不像社會新聞、體育新聞那樣作嚴格要求,慢一點沒關系,這種想法看似有理,實則不然。
及時性是新聞的基本屬性之一,任何新聞報道都應該嚴格要求,對于科技新聞來講尤其如此。一項已獲得成功的科技成果,媒體只有在第一時間將其傳達給讀者,才能滿足受眾的求新心理,充分發揮科技新聞的新聞價值。在2003年非典肆虐的時候,報紙媒體在時刻關注各地病情發展的同時,還不斷發布有關防治非典藥物的最新研制情況,這個時候任何有關治療非典新藥出現的消息對于戰勝非典病毒,穩定百姓的恐懼心理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媒體的及時報道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當下各種媒體競爭激烈,尤其是新媒體擁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的優勢。它的出現,更為科技傳播的及時性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獨有的大容量、全方位、多角度的特點可以使受眾在明確科學概念、知悉科學方法、查閱資料等方面得到很大收獲;互動性強的特點又拉近科技報道和科技傳播對象的距離,使得公眾能夠真正地走近科學,了解科學,關注科學。
科技報道是新聞的一種,除了一般的新聞根據以外,還應當具備科學根據,強調科技傳播的“技術含量”。所謂“技術含量”,不僅包括新聞報道本身所應具有的專業主義思想,同時還應包括滲透于內容層面及操作層面的技術因素及科學原理等。在新聞報道中,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理念體現為客觀性原則,包括五項準則即平衡、公正、不存偏見、準確、中立。科技傳播“技術含量”的提高,需要傳媒主動加強與專家系統的聯系與互動。傳媒作為符號系統的最主要掌控者,其傳播的信息要在最大程度上準確、客觀、如實地反映專家的結論。
1)不盲目搶時新,應保持科學嚴謹性
驚恐全球的SARS、禽流感、海嘯、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近年來,這些對人類社會來講是災害性的突發事件,對媒體來講,卻孕育著機會。當年那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對全社會是一場巨大的考驗,對新聞界也是一場巨大的挑戰。作為科技類媒體,如何充分發揮傳播的作用,從普及科學知識、宣傳科學精神角度促進突發事件科學、有效地解決,是我們的社會責任之一,也是新聞界的重要使命。“非典”疫情爆發之初,社會上一度出現人云亦云、“病急亂投醫”的現象。上海各大媒體專業版面或上海科技報等專業媒體紛紛注重運用科學知識和現代科技手段,發揮現代傳媒的信息優勢,從消息、訪談、通訊、特寫、科普副刊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報道疫情,幫助群眾科學認識疫情,逐步堅定了群眾“非典疾病可防可治”的信心和決心。各報道用科學知識充實教育內容,用大量科學實驗、科學數據、科學經驗,取代單純說教和膚淺解釋,用科學的力量戰勝迷信,用知識的力量戰勝愚昧。再看今年甲型H1N1流感爆發后,正是由于SARS的經驗教訓,我們已經能夠做到及時充分地報道流感疫情、政府的措施、國外的疫情和經驗、預防的基本知識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避免制造社會恐慌。
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多層次、立體的狀態呈現在世間的。在公眾面臨突發事件威脅,如饑似渴找尋相關科學基本知識的時候,正是科技傳播的絕佳時機。
2)搶新求快的同時,要保證新聞真實性
新聞媒體對公眾的科學引導 ,不僅是媒體應主動承擔的社會職責,也是公眾想要知道事件真相和正確看待與理解事件的心理需要。一個科學的、負責任的新聞媒體該從受眾利益的角度考慮,提高公眾對各種信息的鑒別和判斷能力,用正確的、健康的觀念去強化受眾頭腦中原有的那些積極認識,同時驅除和駁斥那些錯誤的、模糊的、落后的認識。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加強新聞敏感性,把握報道內容的科學性,注重信息的分析和甄別。
科技傳播要善于審時度勢、動察先機、抓住苗頭,以高度的敏感性主動出擊;要讓權威信息盡快公開,讓真情大白于天下,科技傳播應及時而強有力地傳事喻理,以確鑿的事實和雄辯的論理把盡可能多的客觀信息及時地傳遞給受眾并進行合理的分析,力求向輿論主體傳遞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信息。這樣,才會提高科技傳播的影響力。只有及時地報道,才能有效地引導輿論,避免和減少猜測性及歪曲性報道,爭取主動權,使政府、媒體和公眾站在同一“戰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