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春 司海瑛 侯曉光
創傷性顱內積氣是指外部氣體經過顱骨骨折裂隙、硬腦膜和蛛網膜破損處進入顱內的一種顱腦創傷并發癥,多由于顱骨骨折,鼻竇及乳突氣房骨折造成。其發生率約為顱腦創傷的0.5%~9.7%。氣體聚積于硬膜外、硬膜下、蛛網膜下腔、腦溝裂或腦室內。我科于200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顱腦創傷并顱內積氣24例,現回顧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齡16~61歲;受傷原因為車禍15例、打擊傷3例、墜落傷2例、擠壓傷4例;著力部位:額部9例、一側顳部4例、雙側顳部5例、枕頂部6例;顱腦開放性創傷2例、內開放性22例。Glasgow昏迷評分3~5分2例、6~8分3例、9~12分12例、13~15分7例。
1.2 輔助檢查 全組病例經頭顱CT掃描證實為顱內積氣,其中11例經顱底三維掃描可見明確顱底骨折線,2例開放性骨折探查發現顱骨粉碎性骨折伴硬腦膜破裂,合并腦挫裂傷14例和(或)顱內血腫5例(其中硬膜外血腫1例、硬膜下血腫2例、腦內血腫2例)。
1.3 治療及結果 本組顱蓋骨開放傷,合并凹陷粉碎骨折2例行手術治療;4例因顱內積氣鉆孔引流;1例轉往上級醫院行硬腦膜修補術后痊愈;4例因顱內血腫開顱手術。余13例行非手術治療,病情好轉。全組病例給予積極預防感染治療。CT復查提示顱內積氣2~14 d消失,出院時據Glasgow評分,痊愈20例、重殘1例、輕殘2例,死亡1病例。
創傷性顱內積氣,又被稱為外傷性氣顱。多因顱腦開放性創傷硬腦膜破裂,或者因顱底骨折累計鼻竇及乳突氣房所致。常合并腦脊液漏,氣體沿破裂之硬膜進入顱內。聚積部位多位于額部,也有散在分布于腦溝裂、腦室內。顱底硬腦膜與顱底骨組織結合緊密,骨折后易撕裂,導致腦脊液漏,外界氣體以“倒瓶”或“活瓣”原理吸入顱內。因氣體影在CT上顯示直觀,診斷多不難。臨床上根據氣顱張力大小,可分為一般性氣顱和張力性氣顱。本組病例中,4例因張力性氣顱而行鉆孔引流術。張力性氣顱在影像學上有其特有征象:一側或兩側額極出現“山峰征”、“氣滴征”,且張力性氣顱積氣量大,一般大于4個CT層面或超過65 ml。氣顱出現后,因腦保護屏障的破壞,一般應用廣譜抗生素最小2周,定期復查頭顱CT對病情的判斷有幫助,對于開放性損傷,爭取一次徹底清創,需警惕氣顱患者出現病情加重,不排除顱內積氣增多可能,必要時在積氣最高點(額部)鉆孔手術,避免使積氣增加的各種危險因素,如咳嗽、擤鼻、躁動。對伴有腦脊液漏的復發性氣顱,應按腦脊液漏的修補原則,及時施行手術。總之,創傷性顱內積氣作為顱腦損傷的并發癥之一,應該得到重視,尤其對于占位效應明顯的氣顱,早期處理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