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英 李秋霞 李秀娟 石青嶺 張凌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對疾病的發展、轉變、預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人一旦患病,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反應,尤其手術患者,更會產生較強烈的生理與心理應激反應,比如焦慮、恐懼等,而不健康的心理,會通過神經內分泌的改變,削弱機體的免疫力,使患者手術耐受性降低,對手術造成一定的影響,且不利于手術后的康復。而老年人由于免疫力、抗感染能力下降,生理功能逐漸減退,再加上老年人機體反應差,又常伴發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糖尿病等,使手術耐受性明顯下降,無論施行擇期或急診手術,其危險性和死亡率都明顯高于年輕人。因此,做好老年手術患者術前的心理護理,讓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健康的情緒,對手術治療和促進康復起著重要的作用。
選自 2009年 1月至 2009年 10月老年手術患者 178例,其中男 98例,女 80例,年齡 60~80歲,平均 68歲。職業:農民 80例 ,工人 46例,干部 52例。
2.1 焦慮和恐懼心理 患者患病后,往往有一種肉體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不安,而且手術對患者來講常是萬不得已的,以致手術前患者產生極大的精神壓力,出現焦慮、恐懼心理。憂慮、孤獨心理老年患者性情較怪癖、固執、易怒,不易合作,同時又害怕孤獨,希望有人探視,有人真正關心他們,為他們解除寂寞。
2.2 猜疑和擔憂心理 由于老年患者的視力、聽力因生理因素下降,有時聽不清別人說什么,便猜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癥或擔心手術是否安全等,以至加重心理負擔。
2.3 共性需求 患者都希望由名望較高的醫生為自己做手術,不希望讓年輕醫生在自己身上“動刀”,都希望在術中能避免疼痛,并且希望親屬能給予同情理解、關心和支持,醫護人員能盡心盡力的精心照顧和給予幫助。
2.4 不同的需求 由于知識層次,經濟能力的不同,患者的需求也不同。如經濟能力差的患者僅需基本的醫療條件,他們往往除疼痛外最關心的是住院和手術費用問題。而經濟能力強的患者則不僅要求用最好的藥品,還要求住條件好的單間病房。知識層次高的老年患者除要求有好的治療條件外,對各方面的條件也要求較高。他們首先要求對自己的治療和手術有較高的透明度,其次是患病后不愿與他人來往,要求住安靜的單人間。
手術室護士必須具備高尚的醫德醫風、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精湛的護理專業技術和嫻熟的心理學,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護患關系,對待患者熱情、態度真誠、語言委婉、關心體貼患者,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這是做好心理護理的前提和關鍵。
接手術通知單后,手術室護士應立即進病房訪視患者,主動介紹自己,介紹手術室的環境,說明手術的過程和麻醉方式,使患者對手術和麻醉有初步的理性認識。通過仔細的觀察和耐心的交談,發現手術患者暴露出來的主要心理問題,并針對手術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做好術前宣教,通過講解,降低因信息缺乏而引起的焦慮、恐懼、增強對手術的信心。
交談的態度和技巧,耐心傾聽患者主訴,不要輕易打斷他們的談話或不耐煩的情緒。交談時注意語言藝術和溝通技巧。好的語言,愉快的情緒,可使術前患者高度緊張的心情得以松弛,對高度緊張的患者,應多使用解釋、鼓勵性語言。訪視患者時,護士微笑的面容、樂觀開朗的情緒、整潔美觀的儀表、穩重大方的姿態以及合適而親昵的稱謂,都能增強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并能感染患者,激發他們的積極情緒,喚起對手術的信心,增強其安全感。
根據患者不同的性別、職業、文化程度、性格和信仰等個體差異,結合患者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和介紹疾病治療的有關知識,以及術后可能留置的多種引流管、導尿管、胃腸減壓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意義。并告訴患者術后出現傷口疼痛是術后的必然現象,且疼痛持續時間短,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術后可使用鎮痛泵以減輕疼痛等,均應給患者作介紹和解釋。在介紹病情時,醫護人員的談話內容應保持一致。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統對刺激反應遲鈍,咳嗽反射減弱,再加上有的老年人長期吸煙,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此,術前護士應耐心的告訴吸煙患者吸煙對手術的不利因素,勸其戒煙,并指導老年患者多做深呼吸,教會患者咳嗽的方法和有效的排痰,以保持氣道通暢和增加肺泡通氣量,對減少術后肺部并發癥有重要意義。
可邀請同病房做過同類手術的患者談手術感受,并介紹他們在治療、護理全過程中的配合經驗和體會,用親身說法穩定患者情緒,使其消除不必要的顧慮、恐懼和緊張,產生安全感、信賴感,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
總之,全面掌握每一位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要,對每位老年手術患者做好手術前期的心理護理,都將對手術的順利完成和患者身體的康復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