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艷繁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463401)
多汗是指非生理因素引起的汗出增多,多見于神經性多汗,亦有因其他疾病引起者,如糖尿病﹑甲亢、結核、心肺功能不全等。臨床上,有的表現為白天時時汗出,動則益甚,中醫稱自汗;有的則寐中汗出,醒來自止,稱盜汗。
早在《黃帝內經》中即對汗的生理病理就有相當的認識,指出汗為血液所化生,為心所主。《丹溪心法》說 :“自汗屬氣虛、血虛、濕、陽虛﹑痰。”“盜汗屬血虛﹑陰虛。”中醫認為,汗證以虛者為多。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但在臨床上,并不能拘泥于此,正如《傷寒明理論·汗證》曰﹕“自汗之證,又有表里之別焉,虛實之異焉。”我常以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自汗﹑盜汗及其他汗出異常的患者,效果頗佳,報道如下。
患者,67歲。左側腦梗死及慢支并感染住院。住院后給予對癥治療后,腦梗死及感染癥狀好轉,但白天汗出較多,動則益甚,尤其進食時渾身汗出,故請中醫科會診。查患者形體偏胖,平時易感冒,舌質暗紅,苔黃厚膩,脈弦稍浮。病屬中醫自汗,病機為濕熱內阻,肺衛氣虛。治以清熱化濕,佐以益氣固表。方擬黃連溫膽湯加減,處方如下﹕黃連 6g,黃芩15g,半夏10g,茯苓 30g,枳實12g,陳皮 12g,防風12g,白術15g,石菖蒲15g,焦三仙各15g,甘草6g,姜棗為引。3劑后汗出明顯減輕,又繼服 3劑而癥狀消失。
患者,35歲,連續兩年一到冬季便入睡汗出,醒則發現前胸后背及頸部汗出濕冷,黏膩不爽,醒后則止。平時身體健康。曾到內分泌科及神經內科就診,經化驗及其他綜合檢查,未見異常,即按神經性多汗給予治療(具體用藥不詳),效果不佳,故到中醫科就診。查患者形體壯實,舌質紅,苔黃膩中間偏厚,脈弦滑。病屬中醫盜汗,病機為濕熱內蘊。治以清熱利濕,給予黃連溫膽湯加減,處方如下﹕黃連6g,茯苓 30g,枳實12g,竹茹 12g,陳皮 12g,半夏10g,黃芩15g,薏苡仁30g。3劑。3年后又因冬季盜汗來診,告訴自那次服用我開的3劑藥后癥狀就全部消失,3年沒再出現上述癥狀,故這次特來求治于我要求服中藥,又投黃連溫膽湯加減3劑,并囑其清淡飲食,不要過食肥甘厚膩,限煙酒,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患者,44歲,近半年來不明原因出現汗出較多,尤其白天明顯,活動后加重,但晚間睡眠時亦常常汗出,月經量少色暗,月經延期十余天,伴見失眠頭昏,身困懶言,口干欲飲。查舌質紅,舌苔黃,脈弦細有力。經化驗示雌激素偏低,B超示子宮偏小。西醫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中醫診斷為自汗、盜汗。病機為濕熱內阻,熱邪傷陰。考慮到患者原有子宮肌瘤和乳腺增生,不宜雌激素治療,故中醫以清熱祛濕,佐以益氣養陰,方以黃連溫膽湯加減。處方如下:黃連 6g,黃芩 15g,半夏 10g,茯苓 30g,黨參 12g,枳實12g,陳皮 12g,酸棗仁 30g,石菖蒲 15g,遠志12g,川芎 12g,白芍 15g,生地黃20g。姜、棗為引。5劑后,汗出減少,睡眠好轉。繼服 10劑,自汗、盜汗癥狀消失,睡眠正常。
患者,55歲,糖尿病病史10余年,1周前因左側大腦基底節區及枕葉腦梗死入住我院,給予腦梗死常規治療及胰島素控制血糖,病情好轉,但患者汗出較多,尤其腰以下明顯,故請中醫科會診。查患者形體適中,右側肢體功能障礙,身體腰以下汗出明顯,黏膩不爽,性情急躁易怒,舌質暗紅,苔白膩微黃,口腔異味重。病屬中醫汗證,病機為濕熱下注,壅遏氣機。治以清熱化濕,宣暢氣機。方以黃連溫膽湯:黃連 6g,茯苓30g,半夏 10g,枳實15g,竹茹 12g,陳皮12g,加黃柏15g,牛膝10g,以引藥下行,清利下焦。
此幾例均以濕熱為病機,所以采取異病同治的方法,以黃連溫膽湯清利濕熱共奏奇效,這正是中醫學辨證論治理論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實際上,臨床中筆者以黃連溫膽湯治療濕熱病機的頭痛、失眠、胃炎、膽囊炎等效果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