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芳
血液病是一種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它既有組織器官的病理改變,同時心理因素又在其發生、發展和治療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1]。不良情緒、心理壓力可以減弱機體免疫力,與血液病的發生、發展及治療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除了一般的軀體治療和護理外,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對血液病的治療很有必要[2]。本研究通過描述惡性血液病患者不同住院時期的心理特征,了解其心理變化,并針對各時期患者心理特點提出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1.1 一般資料 2008~2009年我院血液科住院的惡性血液病患者 43例。其中男 21例,女 22例;年齡 12~67歲,平均(37.8±5.3)歲。其中,10例小于 20歲;25例介于 21~50歲之間;8例在 51歲以上。患者住院時間在 3~23個月,平均 11個月。所有被調查者均神志清楚,思維正常,調查前及調查期間沒有使用精神性藥物。
1.2 患者分組 將43例惡性血液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從同期住院的非惡性血液病患者中隨機選取 43例組成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在不同住院時期的心理變化特點。
1.3 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測評量表主要對惡性血液病患者在住院時,住院 1周,住院 1個月,住院 3個月時進行焦慮和抑郁情況的評定。焦慮和抑郁評價:采用 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繼續擰焦慮、抑郁癥狀的調查。SAS和 SDS均為 20個項目,所有項目的評分之和用粗分表示。將粗分 ×1.25后取取整數部分記為標準分。SAS標準分≥50分為異常,SDS標準分≥53分為異常[3]。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3.0統計軟件,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惡性血液病患者在住院時,住院 1周,住院 1個月,住院3個月,住院 6個月的焦慮發生率分別為 30.2%,37.2%,67.4%,55.8%,41.9%;抑郁發生率分別為 34.9%,39.5%,69.8%,62.8%,46.5%。非惡性血液病患者在住院時,住院1周,住院 1個月,住院 3個月,住院 6個月的焦慮發生率分別為 27.9%,39.5%,27.9%,20.9%,25.6%;抑郁發生率分別為 37.2%,39.5%,34.9%,30.2%,23.3%。兩組患者住院 1個月、3個月的焦慮情況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別為13.47,11.06。兩組患者住院 1個月、3個月、6個月的抑郁情況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別為 10.49,9.16,5.11。
血液病患者在確診時均因懼怕疼痛和死亡而感到焦慮、抑郁、緊張、恐懼,情緒低落,精神錯亂,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本研究中,在住院時和住院 1周時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沒有差異,而住院 1個月、3個月和 6個月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的差異。這可能由于患者住院時均不知道所患疾病,而住院 1周時間主要進行檢查和確診,在確診血液病,尤其是惡性血液病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增強,感到無助感。而隨著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案的了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較住院 1個月時有所下降。
針對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采取以下措施:①應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包括對護理人員的心理溝通技巧和心理疏導能力。通過講述治療方案的可能結局、以往成功病例,激勵患者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根據患者在住院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給予針對性的、適時的指導和關注;②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調整,定期對患者進行心理咨詢,通過松弛療法緩和緊張、焦慮不安的情緒[4];③家庭關懷和社會支持的建立。患者確診血液病后更加需要家人和社會的支持和關懷,因此,醫護人員應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要求家屬最大可能從生活和精神上對患者進行關懷和鼓勵,使患者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④在住院期間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從入院宣教、化療期宣教和出院指導等多個階段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對治療進行全面了解,增強應對的信心。
[1] 管健.血液病患者心理健康程度的調查研究.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11(1):5-7.
[2] 陳玉紅,李海容.白血病患者的心理護理.醫學信息,2009,1:130-131.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5,39.
[4] 李立娟.癌癥患者心理干預的研究現狀.護理學報,2006,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