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玉
老年高血壓病患者多為輕、中度高血壓。目前降壓藥物多選擇長效降壓藥,以提高服藥的順從性,且能24 h平穩降壓。尼福達為長效鈣離子拮抗劑,氯沙坦為一種血管緊張素Ⅱ受體(AT1型)拮抗劑。本組觀察兩者聯合用藥治療老年高血壓病的臨床療效及其對心血管的影響,并與單用尼福達對照,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壓病患者134例,其中男64例,女70例。平均年齡63(55~81)歲。
1.2 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均按第5版《內科學》診斷標準[1],確診為高血壓1、2級。并經病史、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排除繼發性高血壓、腦卒中、心肌梗死、明顯竇緩、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病、肝腎功能異常及嚴重支氣管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老人。入選病例用藥期間均停用其他治療高血壓藥物。
1.3 觀察方法 符合標準的病例134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入選68例,男30例,女38例,年齡57~78歲,平均63歲。對照組入選66例,男34例,女32例,年齡59~81歲,平均65歲。兩組年齡、性別、血壓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前1周停用所有降壓藥物,然后開始服用尼福達片30 mg和氯沙坦50 mg,1次/d,晨起服用。對照組僅服用尼福達,并同時記錄用藥不良反應。前4周測血壓1次/d,血壓控制不佳者則加量,使血壓均控制在正常范圍。后4周測血壓1次/周,共觀察8周 。最后測量3次非同日血壓均值為治療后血壓,記錄治療前、治療后血壓及心率。
1.4 療效評定 (1)血壓:根據中國衛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以治療后坐位舒張壓(DBP)為準,與治療前比較:①顯效:DBP下降≥10 mm Hg(1 mm Hg=0.133kPa),且DBP已下降至<90 mm Hg或DBP下降≥20 mm Hg;②有效:DBP下降<10 mm Hg,且DBP已下降至<90 mm Hg或DBP下降10~19 mm Hg,坐位收縮壓(SBP)下降≥30 mm Hg;③無效:血壓下降未達有效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缺血事件:缺血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心絞痛,心肌梗死、心絞痛的判定標準同前面。
2.1 治療前后血壓變化情況 兩組的降壓幅度均隨時間延長而增加,到第8周達到最高峰。各組內治療前后血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平均坐位SBP和DBP的降低幅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別為(18.9±8.5)mm Hg對(11.6±7.2)mm Hg(P<0.05);(13.6±3.7)mm Hg對(11.2±3.1)mm Hg(P<0.05)。
2.2 兩組降壓療效的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降壓顯效率分別61.8%和51.5% ,總有效率分別為85.3%和63.6% ,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缺血事件發生率的比較 隨訪1年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缺血事件發生率分別為55.9%和75.8% ,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不良反應 治療組有4例患者出現頭痛、頭暈,均未停止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9%。對照組有2例出現頭痛、頭暈,2例出現輕度惡心,未影響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1%。兩組相比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尼福達是一種鈣通道阻滯劑,在臨床上已廣泛用于治療高血壓,尤其適用于老年高血壓伴冠心病心絞痛、周圍血管疾病、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妊娠期高血壓以及合并腎臟損害的患者。鈣拮抗劑還有較強擴張冠狀血管的作用,但又由于外周血管擴張,末梢阻力降低,可以消耗較少的能量而作較大的功有利于冠心病心絞痛的防治。而氯沙坦為肽類AⅡ受體拮抗劑,直接阻滯AⅡ受體亞型(AT1),使RAS受到充分抑制,能擴張動靜脈,因此有協同作用。綜上所述,鈣拮抗劑與氯沙坦聯合用藥治療老年高血壓病是安全的、有效的。
[1]葉任高.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62.
[2]劉國仗,胡大一,陶萍,等.心血管藥物臨床試驗評價方法的建議.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8,26(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