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旺金
案名:李某訴求償還欠款案主題:經驗法則在欠款糾紛中對訴訟時效中斷的證明作用
文◎袁旺金*
2001年,李某與許某達成口頭協議,由許某租賃李某的挖機進行工程作業,租賃期限不定,租金結算時間為挖機從事的工程作業完工或許某不繼續租賃時,以較早的時間為準。
許某于2001年7月至2003年4月期間,共租賃該挖機從事了四次工程作業,前三次工程作業完工時,許某并未實時結付租金給李某,李某于是要求許某分別寫下金額為120000元、50000元和23000元的三筆欠款欠條,此三筆欠款均記載在同一張欠條上,還款期限均為2002年3月底之前。許某在寫下三筆欠款的欠條之后繼續租賃李某的挖機進行第四次作業,但完工之后仍沒有及時結付租金,應李某的要求,又于2003年4月28日寫下第二張欠條,注明欠李某挖機租金47740余元,但該欠條未注明還款期限。至租賃關系終止,許某一直未結付上述租金共計240740元給李某。
2009年7月,李某向法院起訴,要求許某償還欠款(挖機租金)240740元。被告許某辯稱拖欠李某的挖機租金是事實,但沒有欠24萬余元之多,并說二人曾在2002年的某天因欠款數額問題發生過爭吵,此后李某就未向許某討要過欠款。另外,被告辯稱原告的債權請求權已超過訴訟時效,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法院開庭審理后認為:有原告的陳述和被告書寫的欠條以及被告承認欠款事實等予以證明,原告起訴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可以予以認定,被告反駁未欠原告欠款數額達到24萬余元,因缺乏證據證明,不予支持。關于被告辯稱原告的訴訟請求超過訴訟時效,法院認為:1.李某持有的二張欠條當中,第一張明確注明了還款期限,被告許某到期未履行還款義務,但原告起訴時間遠遠超過《民法通則》第135規定的時間,原告對此負有舉證責任。第二張欠條“因沒有約定還款時間,原告請求被告償還欠款理由充分,予以支持”。2.原告因舉證不能,沒有提供足以證明其債權請求權未超過訴訟時效的直接證據,法院作出如下判決:
(一)判決被告償還欠款47740元給原告,判決生效之后一個月內支付;
(二)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首先來看法院對欠款事實和欠款數額的認定,法院對原告陳述的被告欠租賃其挖機的租金事實予以認定合理合法:一是原告出具的由被告書寫的兩張欠條是有力(證明力)的直接證據,二是被告對欠款事實予以承認,雖然被告否認欠款的數額,但因其沒有提供有效的證據證明欠款的數額,所以法院不予采信其反駁的陳述。對此,法院認定事實的邏輯過程是“原告的陳述+欠條”的證明力大于“被告的陳述”的證明力。因此,欠款事實和數額得以認定。
其次來看法院對訴訟時效的認定。本案中原告的債權請求權是否超過訴訟時效是關鍵的問題,那么對于訴訟時效的證明責任應該由誰承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下稱 《證據規定》)第2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可見《證據規定》采用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因此原告主張債權請求權未超過訴訟時效的規定,對此應負有舉證的義務。被告反駁稱原告的債權請求權已超過訴訟時效,對此被告是否需要舉證呢?實踐中一般采取主張積極事實的人負有對該事實發生或存在的舉證責任,而主張消極事實的人,因其主張的事實沒有發生或不存在,舉證難度大或不可能舉證,所以對此不應當承擔舉證義務。本案中,法院認為關于債權請求權是否超過訴訟時效的規定的舉證義務應由原告承擔是合法的。根據《證據規定》第2條第2款,承擔舉證責任的人如果舉證不能,則會承擔不利的后果,原告因沒有提供有效的證據證明其曾向被告提出償還欠款的請求,因此法院認定原告的債權請求權已超過訴訟時效,駁回原告該部分債權的訴訟請求也是合法的。
最后來看法院支持原告的部分訴訟請求的判決結果是否合法正確。法院認為被告拖欠原告最后一筆欠款 (即2003年4月28日所署的欠條上的欠款)47740元,因沒有約定還款時間,原告請求被告償還該筆欠款理由充分,予以支持。但法院沒有說明支持原告該請求的法律依據,筆者查證了相關的法律及司法解釋,對此,《合同法》第61條對于合同當中履行期限未約定或約定不明的,當事人雙方可以協商簽訂補充協議,沒有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條款或交易習慣確定。由于原、被告雙方達成的是口頭協議,且雙方都沒有證據證明對于租金的結付時間有約定,法院推定該口頭合同屬于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且沒有合同條款或交易習慣可參照。依據最高人民法院[1994]3號法復和(2005)民二他字35號答復的不同規定 ([1994]3號批復對約定了履行期限,但期限屆滿后出具沒有還款時間的欠條的債權請求權訴訟時效問題,從司法解釋的角度作出了適用普通時效的規定;(2005)民二他字第35號答復批復,對于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合同中,債務人出具沒有還款期限的欠條,債權請求權的訴訟時效適用最長訴訟時效的規定),本案中法院認為原、被告雙方達成的租賃協議關于租金的結付時間沒有約定。依據被告出具的沒有還款時間的欠條的事實,原告的債權請求權適用最長訴訟時效的認定符合有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
由上述分析來看,法院對本案判決雖在說理釋法方面有所欠缺,但審判過程認定事實正確,對證據的采信符合法律的規定,運用推理的過程恰當,因此其作出的判決應該是合法正確,本應該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結果真是這樣嗎?我們再來看看本案判決結果的社會效果如何。
第一,本案的判決結果不符合客觀公正的要求。本案中被告欠款的事實非常明確和肯定,欠債還錢本是天經地義,但是法院依據訴訟時效的規定,判決駁回原告的部分訴訟請求,這與我們日常的客觀公正觀念非常不同,大大的沖擊了人們對公正價值的判斷和評價。
第二,本案的判決結果違背了作為民法基石的誠實信用原則的精神。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學界上有“帝王條款”和“私法奠基石”的盛譽,意指民事行為應當始終貫徹“誠實信用”的要求,不得違背。本案中,被告欠債不還錢,又以債權請求權超過訴訟時效的保護為由拒絕償還欠款就是違背誠信原則的最典型表現。
第三,本案的判決結果某種程度上助長了“老賴”現象。本案中原告的債權到期未得以清償,可能有以下原因:其一,原告未積極行使債權請求權;其二,原告行使了債權請求權,向被告提出了償還欠款的請求,但被告有賴賬行為。被告賴賬可以是:(1)否認債權存在(本案當中不存在此情形);(2)承認債權存在,但暫時無力償還,故意拖延履行債務;(3)對債權人的請求不置可否,無意償還(本案中可能存在第2、3種情形)。筆者個人認為對于原告未積極行使債權請求權的猜想有違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所謂日常生活經驗,是指人們在長期生活當中對客觀世界的自然現象和周邊事物親身體驗和感知并逐漸積累起來的一種規律性認識[1]。”簡單而言就是一般民眾對同類自然現象和周邊事物的普遍看法。欠債討債就是這樣一種生活經驗,根據這樣的經驗判斷,債權人不可能不向債務人提出請求,或者說沒有提出請求的可能性較小,尤其對挖機租賃產生的24萬余元的債權不予提出請求甚是不合欠債討債的生活經驗。所以說,本案的判決給人的第一直觀感覺是法律認可了老賴行為,有助長“老賴”風氣之嫌。
如此看來,法院對本案的判決結果并非是無可厚非、無懈可擊的,相反卻引起了人們對公正、誠信等問題的質疑。是什么導致了法院一個合乎法律規定的判決引發出這么大的社會問題?
訴訟時效的規定一是為了促進當事人盡快確定并了結權利義務關系,二是避免社會關系趨于復雜化,三是為了避免當事人舉證和法院查證、質證困難。關于訴訟時效的立法目的合情、合理;在具體的法律規則上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了一般訴訟時效、特殊訴訟時效和最長訴訟時效的規定,立法方式科學、實用。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實際上隱含了法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標準,立法者認為,促進權利義務關系確定化和社會關系穩定化的價值大于維護個案公平正義的價值,因此,在當事人舉證不能的情況下犧牲當事人的個人利益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那么對于此類當事人對事實部分沒有爭議,但對訴訟時效有異議的案件,如何才能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筆者以為,運用日常生活經驗進行司法推定可以很好的幫助當事人和法官處理此問題。
《證據規定》第64條規定:“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照法律的規定,遵守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并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第9條第1款第(3)項規定:“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屬于免證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可見,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可以運用日常生活經驗減輕自己的證明責任,而法官也可以主動應用日常生活經驗對案件的待證事實進行推定。法官應用日常生活經驗進行推定在司法上稱之為經驗法則運用,實際上,民法中涵括大量需要運用經驗法則來推定的事實狀態,如何種表示可以認定為“要約、要約邀請或者承諾”;何種情形中系“合同當事人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和不能控制的事件”;何種行為能夠被認定為“重大誤解”、“顯失公平”和“乘人之危”;在婚姻法律關系中,何種情形下可以認定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這些都需要法官運用經驗法則結合具體的案件情況來推定。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會有各種各樣的運用經驗法則的情況,這種經驗法則的“確定基礎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常態聯系,而這種常態聯系是人們通過日常生活中長期、反復地實踐和運用而取得的一種因果關系經驗,這種因果關系是事物的現象之間體現出的一種內在的必然聯系,即每當一種現象實際存在,另一種現象必定出現,具有相應的伴生性。這種因果聯系是包括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在內的有一種現象必然引起另一種現象的本質聯系。[2]”本案中,欠債不還,一般人的普遍認識是債權人往往會討債,這同樣符合人們對這種常態聯系的認識。然而我們從這些日常生活經驗也可看出,經驗法則本身具有蓋然性的屬性,“所謂蓋然性指的是經驗法則往往不能采用全稱判斷的形式來陳述,包括具有必然性或最接近全稱判斷的高度蓋然性[3]”,亦即不能將運用經驗法則推定的事實絕對化,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存在。不過,據此常態聯系原理使用的推定,“從取得結果的概率上而言,由于受事物法則規律中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所決定,絕大多數情況下的事實推定,反映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屬性所體現的一種要貫徹下去的趨勢,因而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而在整個概率中只有很少部分的不真實的情況下,是由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偶然性所決定的,這種偶然性并不屬于支配地位,它只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不穩定、暫時的趨勢。[4]”
依據《證據規定》第64條,法官可以運用經驗法則對原告是否曾向被告追討欠款的事實 (待證事實)進行推定,結合上述關于日常經驗法則和推定的理解,按照法律邏輯學的認識,法官的推定邏輯是:債務人欠債未還,債權人往往會追討(生活經驗,推理的大前提)+原被告雙方債權債務事實清楚,但債務人未償還債務(基礎事實)=債權人對債務追討(結論)。再依據《證據規定》第9條第1款第(3)項:“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屬于免證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那么,本案中,債權人對其是否提出請求的事實無需舉證證明。如此看來,法院認定債權超過訴訟時效豈非是違背了《證據規定》第64條和第9條的規定?其實不然。《證據規定》第9條將法律推定和事實推定的證明效力一并規定,混為一談和將運用經驗法則的推定全稱化是引起此誤會的原因。“所謂法律推定是由某一事實推定得出另一事實,然后得出某種法律效果,是從事實到事實,再到法律效果的過程。比如,物權法上的占有推定。而事實推定是由一個事實推定出另外一個事實,是從事實到事實的過程[5]。”法律推定是基于法律的規定,往往不予人們以反駁的可能,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0條的規定,具備其四種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民法通則》第140條規定的“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產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事實推定是運用經驗法則的推定,而由于經驗法則的蓋然性使得事實推定的結果具有不完全確定性,證明力相對較弱。因此,在有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沒有對其陳述的補強證據(對陳述的證據力和證明力的補強),即便對方當事人沒有反駁證據,法院也得不相信這些推定。比如,本案中法官有理由認為原告提起訴訟的時間超過訴訟時效規定的時間不是因為像原告陳述的其在提起訴訟之前曾多次向被告提出債權請求,而是因為原告不知道法律對提起訴訟的時間(即訴訟時效)有規定,不及時提起訴訟造成的后果。所以說,運用經驗法則的事實推定的證明力應當達到優勢蓋然性的標準,亦應理解為法官對證據的取舍、證據的證明力以及主張事實的認定達到了“內心確信”的程度。
本案中,原告在法庭上一再強調其在提起訴訟之前已經多次向被告提出償還欠款的請求,但因為被告賴賬一直沒有收到效果。原告稱其多次向被告提出請求的行為,按照法律的規定,應引起訴訟時效中斷,因此被告稱原告的債權請求權已超過訴訟時效的主張不能成立。根據經驗法則推定,原告一般會積極追討其債權,所以法官當然愿意相信原告所說的其曾提出請求的主張,但僅此仍不足以使法官達到內心確信的程度,法官對原告說明了其訴稱曾向被告提出債權請求的事實必須提供相關證據加以證明。但原告卻不知如何舉證,此是原告訴訟能力的缺乏,是其敗訴的主要原因。由于法官身處居中裁判的位置,以及法官釋明權行使必須不得影響居中裁判的限制,法官只能告知當事人需要對其主張事實提供證據,但卻不能具體指導和告知當事人應該如何舉證,以及什么樣的證據可以得到法庭的采信。
關于本案,原告主張其曾向被告提出請求的事實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舉證:
第一,查證其與被告在起訴之前的電話聯系記錄,以此通話記錄證明其跟被告的聯系事實;
第二,說明其與被告有經常見面的機會條件,比如,二人同居住在一個生活小區內,或者二人在事業業務上存在其它聯系,而這種聯系能夠促使雙方有經常見面的機會。
在關于證據的相關規定上,即便當事人能夠提供通話記錄,或者說明其與被告有經常見面的機會,這些也都只是間接的證據,不能直接證明原告稱其曾向被告提出請求的事實。但依據前文所述的根據經驗法則的推定,法院有理由相信在原、被告雙方經常聯系或見面的情形下,原告漠視自己債權存在而不予主張的可能性非常小,被告反駁原告在與其聯系當中未曾主張債權的真實性相對較小,從而使法官對根據經驗法則的推定(結論)達到內心確信的程度,以最終獲得法官的支持。
筆者自知,依據經驗法則的推定在實際當中能否獲得法官和社會的認同,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法官的職業素質和人們對經驗法則的認識程度,依其提起的訴訟未必能夠取得預期的效果。但仍執意整理闡述,其意在于求得業內積極討論,并能指導實踐;同時本案也提醒我們,有必要提醒當事人,作為債權人一定要及時追討欠款,否則很可能受限于訴訟時效無法通過法律手段追回欠款,更重要的是,在主張權利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留有效的證據以證明主張權利的事實。
注釋:
[1]畢玉謙主編:《民事訴訟判例實務問題研究——程序公正的理性思考》,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06頁。
[2]江畢新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審判監督程序司法解釋理解與運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99頁。
[3]同[1]。
[4]同[2],第 97 頁。
[5]李國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理解與適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421—422頁。
*海南省東方市人民檢察院[57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