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根才趙國華
論檢察機關自偵案件內部監督制約機制的完善
文◎馮根才*趙國華*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職務犯罪案件的偵查、審查逮捕、提起起訴的職權都由檢察機關行駛。目前,對檢察機關自偵案件的監督主要外部和內部監督兩種方式,外部監督主要有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輿論監督以及人民監督員監督等,內部監督主要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機關的監督以及同一檢察機關各部門之間的監督制約兩種。實踐中,對職務犯罪案件的監督主要還是通過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來完成,進一步完善檢察機關自偵案件內部偵查監督機制是當前檢察機關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加強對檢察工作的監督,防止司法腐敗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檢察機關不斷加強案件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建設,自偵案件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但是,應當看到,內部監督制約建設任重道遠,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以下簡稱《規則》)第39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逮捕部門或者審查起訴部門對本院偵查部門偵查或者決定、執行、變更、撤銷強制措施等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應當根據情節分別處理。情節較輕的,可以直接向偵查部門提出糾正意見;情節較重或者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報告檢察長決定。”為進一步規范人民檢察院偵查業務工作,保證公正執法、文明辦案,最高人民檢察院相應頒布了《關于完善人民檢察院偵查工作內部制約機制的若干規定》。但實踐中,各地檢察機關對自偵案件偵查活動的監督并沒有有效開展起來,存在諸多的問題,起不到應有的法律監督效果。
首先,盡管檢察機關屬于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但由于它本身又是國家公訴機關,而在自偵案件中則屬于偵查機構,因此它在偵查中并不具有中立、超然的地位,在本質上也屬于國家的追訴犯罪的機構。因此,盡管法律要求檢察機關要尊重事實真相,并同時注意收集對犯罪嫌疑人有利與不利的證據,但事實上檢察機關無論作為偵查機構還是公訴機關,往往更重視對犯罪嫌疑人不利的證據和事實,即使對偵查活動進行監督,也常常是從如何有效進行追訴的角度進行法律監督,而極少從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辯護角度開展法律監督。
其次,往往有檢察人員認為,檢察機關偵查監督職能是針對公安機關和其它有偵查權機關的偵查活動而言的,但對于檢察機關自偵案件不存在監督問題。如再進行監督,實際上是對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所作決定的監督,這不符合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有關原則。
基于以上認識上的偏差,加之缺乏相關的監督機制的制約,實踐中有些檢察院的檢察長也出于怕自己任內政績“微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丑不可外揚、怕影響檢察院形象等心態,對偵查部門出現的問題盡可能遮掩,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解決問題。而紀檢、偵監或公訴等部門因得不到檢察長的支持,且又不想得罪偵查部門的同事,而對偵查人員在偵查活動中出現的違法違紀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過且過,導致自偵案件的監督空有其名。
對于我國檢察機關自偵案件進行法律監督的方式,主要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對自偵案件,應建立一種外部監督機制。其理由是: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既行使偵查權,又行使監督權,勢必造成人民檢察院在訴訟角色上的矛盾與沖突。雖然檢察機關通過內部制約的機制,可以將檢察機關內部的偵查部門和監督部門分開,但各業務部門都隸屬于同一檢察長和檢察委員會的領導,還是容易因主觀主義和本位主義造成對法律的片面理解,也容易干擾偵查權的有效行使,不利于提高辦案質量和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第二種觀點認為,對于自偵案件監督,應采取內部制約的方式,而不能另設監督機關。其理由是,人民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它通過采取內部制約的方式對自偵案件進行監督,是正確、統一地適用法律的需要。盡管在實踐中,這種內部制約體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檢察機關只要通過改革理順其內部體制,重新設置內部業務部門,進行內部監督即可達到監督目的。
以上兩種觀點的做法,均有可取之處,但筆者認為,對我國檢察機關自偵案件的法律監督,在目前的法律實踐中,注重進一步完善檢察機關內部的監督體制,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時從制度上規范檢察機關行使偵查權的限制。
檢察機關內部監督主要是檢察機關同一系統內部的監督。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監督和同一檢察院內部各部門的監督制約。
(一)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的監督
我國《憲法》第132條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10條均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檢察系統內部上下級之間這種領導關系本身也意味著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要接受最高人民檢察院的監督,下級人民檢察院要接受上級人民檢察院的監督。上級檢察機關對下級檢察機關自偵案件的監督方式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一是要建立分級備案制度,即按犯罪嫌疑人的職級,報不同的上級檢察機關備案。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根據報送的材料對案件的偵查活動進行監督,發現在偵查中有違法違紀現象的,應進行批評糾正和處理。二是對自偵案件審查逮捕上提一級。為了解決同一檢察機關同時行使職務犯罪偵查、逮捕、起訴權而造成的權力集中、監督弱化問題,繼上一輪司法改革檢察機關建立了查辦職務犯罪案件“雙報批、雙報備”制度之后,在最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中,最高人民檢察院于2009年9月出臺了《關于省級以下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的案件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逮捕的規定(試行)》(簡稱《規定》),明確規定了省級以下(不含省級)檢察院立案偵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報請上一級檢察院審查決定,有效地解決了部分地區對自偵案件“以捕代偵”和“構罪即捕”等問題。三是不起訴案件上級審批。對自偵案件,需要做不起訴處理的,應當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這樣,可以有效防止自己立案、自己結案現象的出現。
(二)同一檢察機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監督制約
它是指同一檢察院黨組、檢察長、檢察委員會以及其它部門對自偵部門的偵查活動的監督制約。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5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按照法律規定設置內部機構,在刑事訴訟中實行偵查、審查逮捕、審查起訴等業務分工,各司其職,互相制約,保證辦案質量。”檢察機關其它部門按照職責和分工的不同,依法對自偵案件進行監督。
1.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制約。其基本職能就是依照國家有關法律和政策,對檢察機關及所屬部門、單位和檢察人員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和上級檢察機關的決定、規定、批示以及違反紀律的情況和行為進行監督監察。紀檢監察部門可主動或通過檢舉、控告等途徑,對偵查人員偵查活動進行監督監察,發現有違法違紀行為的人員可依照有關規定追究違法違紀和錯案責任。
2.控申舉報部門的監督制約。控申舉報部門受理自偵案件線索后及時轉給自偵部門,一旦自偵部門立案的,由控申舉報部門對其偵查活動進行跟蹤審查和監督。此外,控申舉報部門可對自偵案件中當事人和發案單位不服自偵部門有關決定的申訴進行復查,監督自偵部門是否依法辦案,糾正辦案中的違法行為或不當決定,防止和堵塞檢察偵查權的濫用和誤用。
3.監所檢察部門的監督制約。人民檢察院辦理直接立案偵查的案件,偵查部門應當將決定、變更、撤銷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的情況書面通知本院監所檢察部門。監所檢察部門發現自偵部門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強制措施有超過法定期限或有其它違法現象的,應當向自偵部門提出糾正意見,并報告檢察長。
4.偵查監督部門監督制約。偵查監督部門對本院自偵部門移送的審查逮捕的案件,應認真審查有關材料,對符合逮捕條件或不應逮捕的,應作出有關處理意見,并報檢察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同時,偵查監督部門對自偵部門執行逮捕或不逮捕決定的情況應進行跟蹤監督,發現偵查人員有違法違紀行為的,可直接向偵查部門提出糾正意見;如意見未被采納或違法情節較重的,應報檢察長決定。
5.公訴部門的監督制約。公訴部門對本院自偵部門移送審查起訴或不起訴的案件,發現偵查人員有違法違紀行為的,可直接向偵查部門提出糾正意見,情節較重的,應報檢察長決定。同時公訴部門對偵查人員采取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的,應提出糾正意見,同時應要求偵查機關另行指派其它偵查人員重新調查取證。
6.計財部門的監督制約。檢察機關計財部門對自偵部門移送的扣押款物,應嚴格進行管理,對扣押的款物應實行賬目與款物分人管理,健全出入庫和收付手續。對偵查人員作出的處理款物決定,應進行跟蹤監督,以防有關人員借辦案之機侵占、挪用、私分、調換或擅自處理扣押款物。
7.案件管理部門的監督制約。案件管理部門要通過案件質量考評機制對自偵案件的案件質量進行綜合考評,考評包括犯罪事實的認定是否準確、法律的適用是否正確、訴訟程序是否違法以及卷宗質量是否問題等。
*河南省新鄭市人民檢察院[4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