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德文楊 紅
淺談誠信與法治、和諧的關系
文◎彭德文*楊 紅*
誠信可以分為道德上的誠信與法律上的誠信。道德上的誠信,是指作為道德準則的誠信,可簡稱為“道德誠信”,要求人們言語真實、恪守諾言、無虛假、不欺詐;法律上的誠信,是指作為法律原則的誠信,可簡稱為“法律誠信”,是指當代各國在法律上尤其是在私法上普遍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信最初表現為社會經濟尤其是市場經濟中的道德準則,由于它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的和必要的作用而轉化為法律規則,隨著社會的發展,誠信在法領域的作用越來越大,后又逐漸由民事領域向刑事、行政等多個領域滲透。
(一)誠信經歷了由道德層面向法的層面演變的發展過程
誠信在中國古代主要體現在道德層面,包括善意真誠的主觀心理、誠實不欺的客觀行為、公平合理的利益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上升為法律原則,而且其適用范圍逐步擴大,不僅適用于契約的訂立、履行和解釋,而且最終擴展到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和民事義務的履行,成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民法之所以要將誠實信用這一道德規范作為法律的基本原則,一方面,誠實信用是最基本的商業道德,只有按照此種商業道德行為,才能保證交易活動能夠高效快捷地進行,從而形成正當穩定的商業信用乃至社會信用、交易的秩序。另一方面,誠實信用也是交易當事人為維持彼此之間的信用關系而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商業道德。它是人們行為的最低標準,保證了最起碼的商業交易正常進行。
(二)誠信由民事領域向其他領域滲透
誠信最初是從民法領域開始的,在法學界,誠實信用原則享有“民法帝王條款”之稱。隨著經濟的發展,誠信在法律領域的作用越來越大,逐漸由民事領域向行政、刑事等多個領域滲透。
誠信原則在行政法中的展開具體表現為:行政主體之間的誠信、行政立法中的誠信、自由裁量領域的誠信、行政合同和行政指導中的誠信等等。刑事領域需要法治誠信。主要表現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一是主觀意義上的誠信,即控辯雙方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實施取證、舉證、作證和鑒定等行為時,在主觀上秉承真實理念,不隱瞞事實,不欺詐。二是客觀意義上的誠信,即控辯雙方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真誠、善意地進行提取、提交、運用證據的行為。其他領域同樣需要法治誠信,如:公眾信息庫的建立與個人隱私權利的保護,公眾知情權與國家秘密的沖突,企業技術經營信息披露與商業秘密的維護等等。
(三)誠信與法治相互對立到協調發展的演變
一方面,法治在確立之初,奉行一種絕對的嚴格規則主義。所謂絕對的嚴格規則主義,是一種力圖從司法過程中完全排除法官的自由裁量因素的立法方式。19世紀的歐洲大陸制定的一批法典中都旗幟鮮明地反對法官的自由裁量。這個階段的法治是不可能也未能在法典中把誠信作為一個基本原則進行規定的。另一方面,法治秩序的建立和運行需要人們能夠繼續以誠信的倫理來處理人們之間的法律關系。法律誠信必須有相應的道德誠信作為基礎和依托,否則就會成為無根之木;而道德誠信也必須有相應的法律誠信作為保障,否則就會柔弱無力。實際上,道德誠信就躲在法律誠信的背后,它無時無刻不在通過法律誠信發揮著作用;而法律誠信在骨子里也恰恰體現著道德誠信的要求,它也無時無刻不在實現著道德誠信的使命。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可以互補;誠信缺失問題的解決,既要依靠法律誠信也要依靠道德誠信,既要依靠法治也要依靠德治。
“誠信友愛”,是構建和諧社會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基本要求,誠信是友愛的基礎,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和出發點,也是和諧社會的落腳點。
(一)道德誠信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道德基礎
第一,誠信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道德準則。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與人之間應當是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新型關系。人們之間以誠相待,才能處理好各種人民內部矛盾,使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因此,以誠信為重點,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系、競爭與協作的關系,培育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任務。
第二,誠信是維護市場秩序的基本道德規范。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誠信經濟,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屬性。同時,市場經濟還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屬性。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存在誠信和失信的道德沖突,這一矛盾解決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市場秩序的狀況。加強誠信道德建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把它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
第三,誠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誠信,關系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影響著政府的公信力,決定著和諧社會的建設。政府的誠信建設,體現在制度的公正性層面和政府行為的誠信層面。因此,加強制度建設,解決分配公正、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等群眾特別關切的問題,是誠信政府建設的重中之重。
第四,誠信道德建設,是保證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精神支撐。誠信道德建設,不僅是道德建設的重點,而且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建設,也是不可或缺的。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誠信道德的規范、支持和維護。
(二)法律誠信為和諧社會的建立提供法治保障
社會和諧,穩定是前提;沒有社會穩定,人民群眾就沒有安全感,當然更談不上社會和諧。推行法治的進程,實質上就是建設國家誠信的過程。法治的最大優點是確保法律實施的可預期性。人們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就應當得到國家的支持和保護。如果法律程序不能得到嚴格的遵守,執法和司法機關不能依法辦案而出現不公正、不合法的結果,人們對法律的預期就會落空,對法律和國家的誠信就會產生懷疑、動搖甚至否定。推進依法治國要同國家的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同黨和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策和實踐結合起來。
法律誠信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其目標在于實現三方的利益平衡,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有兩個:一是要求當事人以善意、誠實、守信的態度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善意”要求人們在進行有關民事活動時尊重他人的利益,主觀上不能有損人利己的心理,并且要以應有的注意程度防止損害他人利益;“誠實”要求人們在進行民事活動時實事求是,對他人以誠相待,不得為欺詐行為。二是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使法官可以根據公平正義的要求進行創造性的司法活動,以彌補立法的缺陷與不足,努力實現個案處理中的具體公正。
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誠信缺失已成為當前社會較為嚴重的現象,所以,加強誠信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強誠信教育,增強誠信理念
把誠信教育作為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宣傳加強誠信道德的重要性,使全民深刻理解誠信的社會本質和價值,強化社會誠信理念,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誠信觀念和信用意識,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
(二)完善法律制度,建立信用監督和保障機制
法律制度是保障誠信的規范實施的重要前提。不僅要立法,做到誠信行為有法可依。同時更要通過加大公正執法力度,使誠實守信者的利益得到法律的保護,失信違法的行為受到法律的懲處。建立一套以政府信用為關鍵、經濟信用為重點、法制信用為保障、群眾道德信用為基礎、教育信用為先導的社會信用監督和保障機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要完善誠信體系,建立個人誠信、企業誠信、組織誠信和政府誠信的社會誠信體系。建立誠信的社會監督機制,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和信用評價制度,加強對不誠信行為的監管和揭露。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政府、組織、集體和個人的監督作用,建立和完善失信懲戒機制。
(三)切實提高政府公信力
誠信政府是公共政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解決各級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的觀念問題,樹立起“政府誠信無小事,講究政府誠信,愛惜、珍惜政府誠信”的觀念。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等問題,把政府信用度與政府行為效率性、規范性、透明性等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和改進政府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人民檢察院[214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