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霞
作為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是引領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策略之一。問題教學中的問題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入與反饋的橋梁,是引領學生登上知識殿堂的階梯。在問題教學中,設計和提出的問題應富有價值,能切入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和教材實際,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本文擬就語文問題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與問題提出談點粗淺的體會。
運用問題教學的策略,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提高問題設計的質量,而選準問題的切入點是提高問題質量的關鍵。問題設計切入點的確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圍繞教材的重難點設計問題。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語文教學首先要抓住教學重難點,把解決教學重難點作為教學的主體任務。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主干問題是緊扣教學重難點的捷徑。如《祝福》一文的教學,“祝?!钡那楣澝鑼懞苤匾瑧ㄟ^它讓學生了解祥林嫂性格和精神面貌的極大變化。為此,可設計這樣的問題:①課文在描寫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家祝福時,她的表現和精神狀況是怎樣的?②祥林嫂第二次進魯家時她的表現和精神狀態又是怎樣的?③祥林嫂在捐門檻后,祝福時她的表現和精神又是怎樣的?④祥林嫂最后是怎樣慘死在祝福的爆竹聲中的?這些問題,抓住了“祝福”這個具體情節,緊扣了課文的主要線索,層層深入地揭示了祥林嫂在罪惡的封建制度下的悲慘遭遇,逐步把學生思路引向深入,使學生把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深刻領會這一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社會意義。
2.抓住文眼設計問題。文眼是文章的統領,它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抓住文眼來設計問題,有利于進一步領悟文章的意蘊。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抓住“笑”這個文眼設計一系列問題:①孔乙己一出場,就有一個字伴隨著他,這個字誰知道?②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孔乙己的可笑之處?③周圍的人為什么都譏笑孔乙己,這反映了什么問題?④孔乙己在譏笑聲中悲慘死去,造成這一悲劇的原因是什么?⑤我們讀了 《孔乙己》,非但笑不起來,心里還有隱隱作痛之感,這是為什么?弄清了這些問題,就能理解課文的深義。
3.抓住關鍵語句設計問題。正確理解關鍵語句對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抓住關鍵語句設計問題有助于我們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如吳均在《與朱元思書》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說:“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边@一句領起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總領全文的作用??梢钥圩〈司湓O計一個提挈全文的主問題:下文中哪些句子寫了奇山,哪些句子寫了異水,作者是怎樣表現他們的“獨絕”的?
4.抓住教材中看似“自相矛盾”的內容設計問題。教材中有些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其實正是內容的精妙之處。教師可以在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設計問題,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小桔燈》中,“媽媽一定好了吧?”為什么“一定”這個副詞后又用“?”呢?《一件小事》中,那車夫攙著老婦人向巡警所走去,應該是越走越遠,人影越來越小,為什么課文卻說“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呢?等等。我們要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文中各方面透露“信息”,尋找正確的答案。
5.抓住文題設計問題。有位教師在教《想北平》時,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文題,圍繞文題設計了如下一些問題:①從這個題目,你推測老舍的這篇文章至少在哪一年之前寫的?為什么?②這篇文章老舍是在北平寫的嗎?為什么?③這篇文章到底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寫的呢?④有人覺得題目中的“想”字似乎太樸素了,你能重換一個字或詞嗎?一個極普通的文題,一個似乎沒有什么深義的文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北京的歷史,了解作者的經歷,了解本文寫作的背景和作者寫作時的心態。
凸顯問題提出的有效性是對問題教學中問題提出的根本要求,設計的問題有多大的價值必須通過提問來實現。因此,我們應掌握提問的技巧,講究提問的藝術,把提問的有效性落在實處。具體地說,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出的問題難易度要適中。教學中,提出的問題不能過分高于或低于學生的水平。因為問題過難或過易,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或壓抑的心理。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如果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也會從另一方面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提出的問題應是學生在課文中找不到現成答案而又與課文、與先前學過的知識密切相關的。有人認為:“一個提問,如果班上有半數學生經過思考后能回答,其適應性便可被接受?!边@可作為參考。
2.要把握提問的時機。葉老曾說過語文教學要“相機誘導”?!皺C”就是“時機”,用在提問上,要求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學生可接受性原則作統籌安排,選擇適當的時機,誘發開導,設疑而問?;繇骼蠋熢Y合實例談過她的經驗。她說:“我教《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學生對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不很清楚。根據這一難點,我讓學生通過表情朗讀、復述,了解阿媽妮、大嫂、小金花三個人物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怎樣救護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的故事情節,感受到朝鮮人民為救護志愿軍戰士,不怕流血犧牲的崇高思想。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志愿軍又是怎樣對待朝鮮人民的呢?’這時學生展開了聯想……爭著回答。這時,我又提出一個較有深度的問題:‘大家想一想,中朝人民的友誼是一種什么友誼?’這就促使學生既能歸納出中朝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又能用書上或課外閱讀中的實例來說明道理。這樣的提問,有利于喚起學生思考、想象,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還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地領會課文。”
3.要把握提問的梯度。有的問題,因與果之間相距很遠,學生不易理解到位。提問中就要增加思維的梯度,銜接知識鏈,做到無梯架梯,有梯加梯。如《社戲》結尾一個長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逼鋵?,我們從文中得知,那夜的戲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仍是那些豆,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呢:要尋到這個答案,可以給學生架設這幾個階梯:(1)那夜的人是誰?(2)那夜的景怎樣?(3)那夜做了哪些事?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討論,結尾句產生的疑問便會迎刃而解了。
4.要控制提問的頻率。實際教學中,不提問或提問過少的現象雖然也有,但主要的問題還在提問太多。有的課堂可以說是“問題”滿天飛,不加選擇,巨細無遺,見到什么問什么,問題膚淺、瑣碎,多而濫。研究表明,中小學有效提問僅占56%。也就是說,有將近一半的提問是無效的。問題太多太濫,使學生失去感知課文的機會,他們從提問中得到的是混沌一片,混淆了內容的主次,把握不住教學的重點。為避免這種狀況,我們必須注意控制提問的頻率,以確保每一個提問都有價值。
5.要重視提問后的啟發引導。提出問題后,還要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問題深入思考,以獲得正確認識??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边@里即是強調了對問題的啟發引導。因此,我們要重視問題提出后的啟發、點撥和引導,要善于在學生思維朦朧的關鍵轉折處,巧妙有效地開導、點撥:或化解思維的疑竇,或指明思路的方向,或旁敲側擊使其觸類旁通,或由此及彼地引向縱深,使之通過投石擊浪來拓開思路。要采取相應的方法,來為學生搭橋鋪路?;蜓a充必要的知識;或指出思考的方向及線索;或采用反問的方法,引導學生逼近答案;或采用分解法將大化小,使問題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