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作為兩個最基本的角色,有著各自的使命和目標。但對于教師而言,他們作為教學的組織者,除了完成教學任務,也要滿足自身的價值需求。而課堂教學除了應滿足學生的知識需要外,還應滿足他們其他方面的基本需要,如娛樂需要、交往需要等等。
而蘇教版必修五的“科學之光”專題恰恰給我以當頭棒喝,僅僅看這一專題的幾篇文章《〈物種起源〉緒論》《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紋》《景泰藍的制作》的題目,就知道這樣的說明性文字學生肯定不喜歡,但課堂總要繼續,如何引導學生努力地挖掘出枯燥深奧的文字背后的意義和價值,是我一直探尋的目標!游戲精神或許在這里能幫助我賦予課堂教學特殊的效果。
荷蘭學者約翰·胡伊青加在其著作《人:游戲者》中提出了“人是游戲者”的命題,從本體意義上揭示了游戲與人的關系。人的整個生活都應該而且能夠充滿游戲的內在意蘊。人的游戲的本質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是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和激發人的創造力的新型教學形式。
“游戲精神”并非拘泥于純粹的以娛樂為目的的“游戲活動”,顯然,無謂的嬉戲并非我們所需要的游戲精神,課堂教學所需要的游戲精神須根植于教學過程的教育性,要求以此為出發點和歸宿,課堂教學追求的是游戲的“神”——寓教于樂。
在游戲活動中,游戲者擺脫外在的目的和壓力,完全沉迷于游戲,自主地決定怎么玩、玩什么,并產生一種愉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然而帶有“游戲精神”的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是帶著游戲的基本精神,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創造性教與學,從而獲取知識、豐富體驗、溝通情感的過程。
游戲具有體驗、自由、合作、競爭等基本特征,它在教育中的重要價值,早已被人們所認識并付諸于實踐。而游戲中所體現的內在品質,我稱之為“游戲精神”,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更有價值。
高中語文教學,實質上也是對話的過程。而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的過程。在我設計的活動中,作為游戲者的學生醉心于游戲,自我意識漸漸消逝,游戲者不再感到與課堂之間存在任何距離,他們作為參與者與課堂悄然融合。在感知和思考過程中,游戲者個人意識的滲透使得這種體驗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對學生來說,要想成為一個具有創造性的人就應該親自體驗,對于一個問題不能盲目接受別人的意見,更要在實踐體驗活動中,在與別人的交流互動中進行感知、反思,領悟隱含的思想、道理,真正理解知識,同時在體察領悟內化的過程中勇于探索、敢于質疑,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案例1]《斑紋》戲說周曉楓VS細說周曉楓
有人說:讀周曉楓的散文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其實教周曉楓的散文就更痛苦了,因為他的文章深奧,那么如何化難為易,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此文呢?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周曉楓本人的“出場”使得我能輕松地駕馭此課教學!
出示幻燈片,介紹作者周曉楓,出示廣袤的湖面上,她穿著一件鮮艷的綠毛衣坐在船邊淺笑的照片,旁邊附“馮牧文學獎授獎辭”。課堂一開始,我就拋出這樣一個小活動: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形容這幅照片?一開始,學生都放不開,因為課文中作者描述自己的語言幾乎沒有。膽小的同學選擇與照片意境貼切的“空氣中隱形的設計者用透明手指在窗戶上描繪出童話般美麗的冰花,我呵氣,融化一角冰凌,透過濕潤的玻璃遙望那種遼闊的白。”當大家都發現了這個小活動的樂趣后,選擇了形容蛇的語句“夸耀用心險惡的美”。慢慢地有同學選擇了表示疑惑的句子“每個人如何終身隱秘地鐫刻著各自記憶的斑紋,愛與悔恨的斑紋。”還有同學選擇了文章的主旨句“因為距離的遙遠,在神眼里,我們,不過是一些斑點。”學生們既有對圖片的細致觀察,又有對文章信息的細致搜尋。當然,戲說不是目的,在這樣有樂趣的笑聲中,我發現學生其實已經把文章的結構梳理出來了,其中有“蛇的斑紋、大地的斑紋、內心的斑紋、我們人也是一種斑紋!”最讓我覺得巧妙的是有一位同學選擇了這一句“有經驗的老家伙”,因為她看到旁邊的馮牧文學獎授獎辭這樣說道:“曉楓的寫作承續了散文的人文傳統,將沉靜、深微的生命體驗溶于廣博的知識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間,發現復雜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義聯系……”這恰恰讓我來了一個很好的過渡:“這個年輕的知識分子為什么成為了一個有經驗的老家伙呢?請大家在文章中劃出體現作者對自然思考的哲理語句!”
[實踐思考]
游戲精神中的體驗精神不是單純的接受刺激,還包括感知和思維處理,并最終導致態度以及相應行為的變化。學習也是體驗的結果。可見,教學中個人體驗不可或缺。有些東西是教師所儲存的知識所不能解決的,必須讓教師退居二線,靜靜地觀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活動,激發學生對生活、文本的深刻體驗。
作為游戲基本精神的“自由”是指游戲者在游戲中自主思考、采取行動的情感狀態。高中語文教學應當是學生全員爭取自由并獲得自由的過程。
對學生來說,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永遠是重要的。但是,無論知識和技能多么重要,它從來就不是學生學習的全部內容。游戲對于學生的誘惑要遠遠大于書本的信息或是教師的說教,他們渴望作為自我教育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他們需要通過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揮灑自己的熱情,也需要通過與教師的交往展示自己的個性。
[案例2]《南州六月荔枝丹》說明方法
你能快速地說出十種說明方法并且靈活運用嗎?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重點是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的把握。說明順序非常容易記憶,而十種說明方法學生卻不容易記住,于是我讓學生自由交流,將十種說明方法連綴成一句話。通過學生連綴,小組討論評選,最終我們評選出了這樣一句:“舉座列坐飲芬達下饃咧!”每字對應的說明方法是:舉例子、作詮釋、列數字、作比較、引用、分類別、打比方、下定義、摹狀貌、列圖表。經過解釋,同學們很快就掌握了說明方法。
實踐思考:在我國的中小學教學中,長期以來,一直把教學過程理解為一種認識或能動的反映過程,學生基本上是在識記、背誦、復現的基礎上掌握知識、技能、技巧的。而有時教師的良好的誘導方式,會促使學生運用不同尋常的思維方法時去解決用正常的思維方法所難以解決的問題,當然首要的前提是“精神的放松”與“思維的自由”。
游戲活動必是在合作中完成的,大家共享其趣。在合作學習中,不僅要求師生合作,也要求生與生合作。同時,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我一你’關系,毋寧看做是一種共享,共享精神、知識、智慧、意義等,共享人際之間所召喚來的一切精神的東西。
[案例3]《景泰藍的制作》組織合作活動的方式
首先,出示本課學習目標:一、掌握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法說明事物特征的寫法。2.體會景泰藍的美,感悟作者對景泰藍由衷的贊美。然后,我把學生分成兩大類,一類充當生產車間的工人,一類充當參觀的游客。以工人組為例,布置任務如下:獨立感知課文內容——圍繞目標設計工人要提出的問題和游客可能問的問題答案——四人小組交流,篩選出經典題準備提問——準備就緒后,按角色開展大組交流活動。這種合作、共享的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原本枯燥的說明文變得生動有趣了。而且學生學會了調動自己感知課文的積極性,對于語文教學的良性循環發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實踐思考]
游戲的合作、共享精神體現在主體間的自由轉換,是主體間的和諧統一。我所認同的主體不僅僅指學生本身,還指作者及文中出現的人或物。實現主體的轉化,其實就是期望通過這個“靈魂附體”的過程,讓學生完成對文章的再創造。所以,這個活動中的合作共享不僅是生與生的合作,更是學生與文本的合作。
競爭意識,是由于外界信息刺激,激發出來的想要超越他人的欲望。一般說來學生的競爭意識首先是一種積極參與意識的表露,然后表現為不服輸、超越的精神。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激勵學生開展創造性思維活動,也就是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和探究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案例4]《〈物種起源〉緒論》第5節中難點的解讀
原文——關于物種起源,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是,一位博物學者如果對生物的相互親緣關系、胚胎關系、地理分布、地質演替以及其他這類事實加以思考,那么他大概會得出如下結論:物種不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這種寄生生物的構造以及它和幾種不同生物的關系,也同樣是十分荒謬的。
我在自己任教的兩個平行班做了這樣一個試驗:一個班采用傳統的提問方式——你能找出這一段文字的關鍵句嗎;另一個班——我相信即使你們兩人合作也未必找得出這段文字的關鍵句!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首先從提問后的氣氛看,前者響應的人了了無幾,后者是群情激昂!從成果看,前者幾乎全軍覆沒,而后者碩果累累!其實,這個題目不僅考學生搜尋信息,更考查學生概括信息的能力。答案不單是“結論:物種不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而更應包含舉啄木鳥、檞寄生二例說明的道理“外部環境是引起生物變異的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我相信,后者緊迫感、危機感受到激發,更能體會到閱讀實用文要細致的要求!
實踐思考:
顯然,第一種傳統設計其實是給昏昏欲睡的同學唱了一支催眠曲,因為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關鍵字“結論”;而第二種設計則是一劑醒腦湯,充分利用現階段學生好勝的心理,誘導學生自覺地產生主動參與意識,當他們的“表現欲”被喚醒而又付諸行動時,教師就巧妙地引導過渡到了與此相關的課堂學習中去了。
推而廣之,將以“體驗、自由、合作、競爭”為核心的“游戲精神”引入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打破以往教學運作中“無我”的傳統模式,可以使課堂的所有在場者都能平等參與,“我”的意志得到表現,教學效率從而得以提高。